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产学研一体化内涵及其有效运行模式的分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木材加工专业 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46-02
广西是林业资源大省(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12600多家,遍及全区所有市县。但是其木材加工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初级加工品多,精深加工品少,科技含量偏低,经营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知名品牌产品少,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木材工业行业严重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广西企业人力资源调查,低层管理人员中80%为农民工出身,高、中层管理人员中70%为中职技校生。由于人才的限制,企业的管理、技术再上等级已经非常困难。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木材加工产业到2020年木材精深加工率8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95%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实现以上目标,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要,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和适用的。
一、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及运行模式分析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产学研的内涵丰富,通常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本文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紧扣“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基本目标,其内涵可用图1模型表示。
(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最有效的运行模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指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依托行业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校、企、学生“三赢”。企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是学校不可代替的。如果校企合作只在浅表层面和中层面,企业只提供实训基地,参与部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安排,没有参与学校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进行科研课题合作,就不能深化内涵,在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逐步成熟的今天很难办出特色。
木材加工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依靠学校木材加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广西木材加工业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日新月异,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这不仅需要大量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成果转化。这就为产学研一体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托。木材加工专业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全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企业学习及实践+顶岗实习=(1+1+1)的全程工学结合的过程。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企业进行;第三学年,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入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锻炼,提前上岗,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使学生顺利就业,切实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内容构建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在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木材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产品市场定位的变化,原有的木材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已经陈旧过时,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不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木材加工专业课程未进行整体优化,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因而,在进行木材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应该深入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木材加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2。高职木材加工专业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体系可参考图3模式进行。
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构建
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在于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木材加工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院级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三)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木材加工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四)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得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职木材加工专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其最有效的途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体系;政、校、企、社合作是其有力的保障体系。同时,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木材加工专业 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46-02
广西是林业资源大省(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12600多家,遍及全区所有市县。但是其木材加工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初级加工品多,精深加工品少,科技含量偏低,经营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知名品牌产品少,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木材工业行业严重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广西企业人力资源调查,低层管理人员中80%为农民工出身,高、中层管理人员中70%为中职技校生。由于人才的限制,企业的管理、技术再上等级已经非常困难。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木材加工产业到2020年木材精深加工率8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95%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实现以上目标,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要,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和适用的。
一、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及运行模式分析
(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产学研的内涵丰富,通常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本文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紧扣“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基本目标,其内涵可用图1模型表示。
(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最有效的运行模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指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依托行业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校、企、学生“三赢”。企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是学校不可代替的。如果校企合作只在浅表层面和中层面,企业只提供实训基地,参与部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安排,没有参与学校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进行科研课题合作,就不能深化内涵,在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逐步成熟的今天很难办出特色。
木材加工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依靠学校木材加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广西木材加工业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日新月异,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这不仅需要大量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成果转化。这就为产学研一体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托。木材加工专业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全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企业学习及实践+顶岗实习=(1+1+1)的全程工学结合的过程。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企业进行;第三学年,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入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第一线锻炼,提前上岗,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使学生顺利就业,切实提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能力。
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内容构建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在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而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随着木材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产品市场定位的变化,原有的木材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已经陈旧过时,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不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木材加工专业课程未进行整体优化,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因而,在进行木材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应该深入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合生产实际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木材加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2。高职木材加工专业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体系可参考图3模式进行。
三、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构建
高职木材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在于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木材加工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院级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三)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木材加工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四)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得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合高职木材加工专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其最有效的途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体系;政、校、企、社合作是其有力的保障体系。同时,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