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职业人的潜能,具有促进与导向作用。人文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故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及其必要与迫切。
1 当前存在的多种认识上的误区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读,认为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部核心,忽视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形成了认识的误区。具体包括:一是对思想品德、文学修养等人文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高职教育的全部目标在于其“职业性”;二是认为人文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实践领域更为广泛,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就学了,没必要开设专门课程;三是认为直接用得上的知识就学好、多学,没用或暂时用不上的就不学,造成短视的教学实践。
2 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办学,将人文教育彻底推向边缘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总体认可度较低,招生难度较大,创品牌、引生源、保生存、求发展已成为支配学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职办学的功利性现实不容回避。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缺乏积累,靠底蕴创品牌很难奏效,创品牌的着眼点自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在搞好学校物质积累的同时,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立竿见影的强势效应;二是强化实践,抓技能,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用人市场抢夺先机,不但能缓解各级部门施加于学校的就业压力,还能赢得社会好评,成为就业困境下最能产生品牌效应的基点。以上两点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相比,纯属“快餐”,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创品牌的高效战略。高职院校不遗余力抓硬件、抓实训的功利性办学实践,将人文教育彻底推向边缘。
3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即指个体身体、智力、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均衡、全面地发展。人文教育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学校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明显低于其生理成熟度,他们往往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人文教育就可以发挥其疏导心理、重视人性、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完美的人格特征。同时,通过人文教育,学生会自我完善,心灵性格会向真、善、美转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美的人格。
4 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内部危机,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现代科学和技术文明,似乎并没有把人类带人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由技术所引发的种种危机正困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技术决定论和不受任何责任约束的技术进步的思想盛行,一切在技术上可行的或可能可行的东西,甚至包括那些涉及重要伦理问题的生态技术和克隆技术,都被冠以社会进步的标志。由此导致了人被“工具化”,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降低。这不仅偏离了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而且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此时此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
1 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此看法很片面,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但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若如此,那么学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高职院校在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使得“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应该转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加大物质投入力度,构建立体化人文教育信息传播网络
加强和改进高职人文教育,树立科学理念固然重要,加大实质性投入更为必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就高职人文教育信息化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对人文教育的信息化物资投入,即重视利用多种现代传播媒介,构筑包括校园报栏、广播、闭路电视和网络四大信息传播载体在内的立体化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其次,在这一网络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加大力度构建这一立体化网络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和发掘图书馆在加强人文教育中所具有的强大潜力和优势,这是推进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欠缺的一个领域。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课外活动为栽体,细化人文教育
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中能得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利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各级各类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关爱型校园建设、文化型校园建设为载体,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设计校园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和技能培训要求开展文化活动,并将人文教育贯彻始终。
4 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渗透人文教育,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规范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其人文课程存在着体系分散、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人文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文化以及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有效地增强人文课程体系的时代性、灵活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应按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将科学、技术、人文三者衔接沟通,恰当地融合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培养人格和技能双全的高素质人才。
5 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关键所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 不仅在学术上、并且在人格上也是学生的榜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总之,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给学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可以说,当我们把人文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后,对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提出了要高的要求。人文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宽泛的,而且是发展的;人文知识在日益增加,人文精神也在日益丰富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学校也要给教师创造学习充电的机会。高职院校只有首先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
6 大力开发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所学校所处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资源、优良传统、历史名人、优美传说和文明成果等,这都是地方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活教材。例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书院校区就是江苏省巡抚衙门旧址,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汤斌、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离学校几百米的文庙里有受世人景仰的“廉石”;有因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而得名的“三元坊”等,都是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教育的熏陶都同样重要,作为耀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把两者重视起来,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7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知识本位”、“拱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发展过程,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从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些人文教育能成果和经验,推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这套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的理论体系、人文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人文教育评估的方法体系和人文教育的政策制度关系等。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职业人的潜能,具有促进与导向作用。人文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故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及其必要与迫切。
1 当前存在的多种认识上的误区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提法是正确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读,认为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部核心,忽视了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形成了认识的误区。具体包括:一是对思想品德、文学修养等人文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高职教育的全部目标在于其“职业性”;二是认为人文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实践领域更为广泛,学生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就学了,没必要开设专门课程;三是认为直接用得上的知识就学好、多学,没用或暂时用不上的就不学,造成短视的教学实践。
2 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办学,将人文教育彻底推向边缘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总体认可度较低,招生难度较大,创品牌、引生源、保生存、求发展已成为支配学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因素,高职办学的功利性现实不容回避。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缺乏积累,靠底蕴创品牌很难奏效,创品牌的着眼点自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在搞好学校物质积累的同时,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立竿见影的强势效应;二是强化实践,抓技能,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用人市场抢夺先机,不但能缓解各级部门施加于学校的就业压力,还能赢得社会好评,成为就业困境下最能产生品牌效应的基点。以上两点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相比,纯属“快餐”,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创品牌的高效战略。高职院校不遗余力抓硬件、抓实训的功利性办学实践,将人文教育彻底推向边缘。
3 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即指个体身体、智力、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均衡、全面地发展。人文教育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学校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明显低于其生理成熟度,他们往往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障碍。人文教育就可以发挥其疏导心理、重视人性、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完美的人格特征。同时,通过人文教育,学生会自我完善,心灵性格会向真、善、美转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美的人格。
4 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内部危机,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现代科学和技术文明,似乎并没有把人类带人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由技术所引发的种种危机正困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技术决定论和不受任何责任约束的技术进步的思想盛行,一切在技术上可行的或可能可行的东西,甚至包括那些涉及重要伦理问题的生态技术和克隆技术,都被冠以社会进步的标志。由此导致了人被“工具化”,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降低。这不仅偏离了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而且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此时此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
1 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此看法很片面,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但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若如此,那么学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高职院校在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使得“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应该转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加大物质投入力度,构建立体化人文教育信息传播网络
加强和改进高职人文教育,树立科学理念固然重要,加大实质性投入更为必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就高职人文教育信息化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大对人文教育的信息化物资投入,即重视利用多种现代传播媒介,构筑包括校园报栏、广播、闭路电视和网络四大信息传播载体在内的立体化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其次,在这一网络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加大力度构建这一立体化网络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和发掘图书馆在加强人文教育中所具有的强大潜力和优势,这是推进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欠缺的一个领域。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课外活动为栽体,细化人文教育
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文氛围环境中能得到“润物细无声”的陶冶。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利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各级各类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关爱型校园建设、文化型校园建设为载体,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设计校园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和技能培训要求开展文化活动,并将人文教育贯彻始终。
4 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渗透人文教育,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规范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其人文课程存在着体系分散、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人文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课程文化以及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有效地增强人文课程体系的时代性、灵活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应按照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将科学、技术、人文三者衔接沟通,恰当地融合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培养人格和技能双全的高素质人才。
5 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关键所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指导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 不仅在学术上、并且在人格上也是学生的榜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总之,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给学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可以说,当我们把人文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后,对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提出了要高的要求。人文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宽泛的,而且是发展的;人文知识在日益增加,人文精神也在日益丰富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学校也要给教师创造学习充电的机会。高职院校只有首先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重任。
6 大力开发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所学校所处的城市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资源、优良传统、历史名人、优美传说和文明成果等,这都是地方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活教材。例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书院校区就是江苏省巡抚衙门旧址,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汤斌、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离学校几百米的文庙里有受世人景仰的“廉石”;有因为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三元而得名的“三元坊”等,都是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教育的熏陶都同样重要,作为耀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把两者重视起来,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7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知识本位”、“拱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发展过程,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从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些人文教育能成果和经验,推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这套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的理论体系、人文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人文教育评估的方法体系和人文教育的政策制度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