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包括洛阳、平顶山两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东麓,于2019年8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年来,两市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经济实力、产业转型、科技研发、对外开放等得到明显提升。
一、坚持“双轮驱动”,推动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推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让“老树发新芽”。通过延链补链、战略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洛阳市将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2019年前三季度推动全市80%的企业完成“三大改造”项目1475个,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2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0个。平顶山市依托煤炭、岩盐和钢铁“两黑一白”基础优势,推动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其中大尼龙产业链产能达到170万吨,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规模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正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推动新兴产业提速增效,着力让“新苗更强壮”。洛阳市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点新兴产业,布局建设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六大产业园”,2019年10月,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标志着中国首座特种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在洛阳建成,将打造行业首个智能制造“样板间”。平顶山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平高集团电力储能技术取得突破,获国家专利金奖的抗艾滋病新药阿兹夫定即将量产,跃薪公司5G无人矿山远程调度技术世界领先。
三是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坚持“五规合一”,两市布局建设28个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和27个以服务业为主的“两区”,完善提升综合承载功能,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增长贡献率超过80%。持续实施以主导产业升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载体提质增效。洛阳市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平顶山市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持续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两市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着力构建创新发展平台。洛阳市抢抓国家自创区、自贸区“双区叠加”政策机遇,深化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构建了以洛阳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建立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建成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以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58家,自创区创新主体和平台数量占全市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二。平顶山市实施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工程,建成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7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4家,平煤神马集团创建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科技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改革,洛阳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洛阳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8项,普莱柯公司研发成功国内最快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产品,洛阳石化“煤制油品/烯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4%,提升0.13%,居全省第一。平顶山市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兑付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券资金200余万元,落实2018年度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资金893万元,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平煤神马集团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领军企业试点。
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洛阳市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 “玉洛汇”“河洛工匠计划”,举办“院士行”、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7个,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专家33 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才285人,省院士工作站达到37家、共享“两院”院士增至38名,支持18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企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团队及项目落户洛阳,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增添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初步探索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洛阳模式。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后劲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双向开放。
一是推进改革新突破。洛阳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7”政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洛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平顶山市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推动烧碱、水泥、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加钢铁公司两座420立方米炼铁高炉关停拆除到位,年底前关停退出煤电机组36万千瓦。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洛阳市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断创造便利营商“新高地”,政务服务由“面对面”转向“键对键”,行政审批实现“零见面”,企业注册登记、办理税务事项,真正进入“无纸化”“全程电子化时代”,出台了《洛阳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清理规范了102 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0 亿元以上;平顶山市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投资项目“三个一”改革扎实推进,审批流程持续优化,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60个工作日压缩至40至86天。
三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洛阳市与布哈拉合作的农业综合示范区被评为首批省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洛阳钼业通过大规模海外资源并购晋级稀有金属世界级龙头企业;平顶山市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平高集团在印度巴罗达投资建厂,从特高压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升级。
四、坚持互动融合链接,着力强化产业转型发展合力
持续壮大洛阳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机制创新破除协同发展障碍,以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县域组团布局,加快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高速推进两市产城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两市间铁路、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洛阳市洛吉快速通道黄河大桥、龙门交通枢纽公路客运中心等63项工程相继投用,“十字加外环”的城市路网格局初步形成;郑万高铁平顶山建成投用,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沙河复航、平叶快速通道、大西环等项目加快推进,年底前周南高速平頂山段全面建成、郑西高速平顶山段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二是推动企业跨区域产业配套协作。率先推广复制洛阳自贸区、自创区发展经验,加快建设洛新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智能化示范园区,总结推广企业智能化、平台数字化、功能共享化、商贸国际化方面先进模式,加快推动两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园区管理创新和合作共建、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异地转化等,推动人才、金融、物流等要素在两市间同城化流动。
三是持续完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市际协调推进机制优势,研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谋划开展产销对接、人才引育、基础设施互通、资源要素共享、媒体宣传报道等省市共同参加的专项合作活动,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河南省将继续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努力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开放式创新发展实验区、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一、坚持“双轮驱动”,推动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推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让“老树发新芽”。通过延链补链、战略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洛阳市将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2019年前三季度推动全市80%的企业完成“三大改造”项目1475个,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2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0个。平顶山市依托煤炭、岩盐和钢铁“两黑一白”基础优势,推动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其中大尼龙产业链产能达到170万吨,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规模世界第一,尼龙66盐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正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是推动新兴产业提速增效,着力让“新苗更强壮”。洛阳市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点新兴产业,布局建设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大数据、轨道交通等“六大产业园”,2019年10月,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顺利通过工信部验收,标志着中国首座特种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在洛阳建成,将打造行业首个智能制造“样板间”。平顶山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平高集团电力储能技术取得突破,获国家专利金奖的抗艾滋病新药阿兹夫定即将量产,跃薪公司5G无人矿山远程调度技术世界领先。
三是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坚持“五规合一”,两市布局建设28个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和27个以服务业为主的“两区”,完善提升综合承载功能,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增长贡献率超过80%。持续实施以主导产业升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载体提质增效。洛阳市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平顶山市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钢铁深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持续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两市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着力构建创新发展平台。洛阳市抢抓国家自创区、自贸区“双区叠加”政策机遇,深化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着力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构建了以洛阳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建立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创新链条,建成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以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58家,自创区创新主体和平台数量占全市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二。平顶山市实施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工程,建成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7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4家,平煤神马集团创建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科技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改革,洛阳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洛阳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8项,普莱柯公司研发成功国内最快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产品,洛阳石化“煤制油品/烯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4%,提升0.13%,居全省第一。平顶山市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兑付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券资金200余万元,落实2018年度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资金893万元,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平煤神马集团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领军企业试点。
三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洛阳市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 “玉洛汇”“河洛工匠计划”,举办“院士行”、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7个,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类专家33 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才285人,省院士工作站达到37家、共享“两院”院士增至38名,支持18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企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团队及项目落户洛阳,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增添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初步探索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的洛阳模式。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后劲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双向开放。
一是推进改革新突破。洛阳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7”政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驻洛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洛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平顶山市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推动烧碱、水泥、钢铁、焦化等9个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加钢铁公司两座420立方米炼铁高炉关停拆除到位,年底前关停退出煤电机组36万千瓦。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洛阳市在“放管服”改革中,不断创造便利营商“新高地”,政务服务由“面对面”转向“键对键”,行政审批实现“零见面”,企业注册登记、办理税务事项,真正进入“无纸化”“全程电子化时代”,出台了《洛阳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清理规范了102 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0 亿元以上;平顶山市推动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对接,投资项目“三个一”改革扎实推进,审批流程持续优化,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由260个工作日压缩至40至86天。
三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洛阳市与布哈拉合作的农业综合示范区被评为首批省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洛阳钼业通过大规模海外资源并购晋级稀有金属世界级龙头企业;平顶山市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平高集团在印度巴罗达投资建厂,从特高压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升级。
四、坚持互动融合链接,着力强化产业转型发展合力
持续壮大洛阳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机制创新破除协同发展障碍,以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县域组团布局,加快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高速推进两市产城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两市间铁路、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洛阳市洛吉快速通道黄河大桥、龙门交通枢纽公路客运中心等63项工程相继投用,“十字加外环”的城市路网格局初步形成;郑万高铁平顶山建成投用,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沙河复航、平叶快速通道、大西环等项目加快推进,年底前周南高速平頂山段全面建成、郑西高速平顶山段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二是推动企业跨区域产业配套协作。率先推广复制洛阳自贸区、自创区发展经验,加快建设洛新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智能化示范园区,总结推广企业智能化、平台数字化、功能共享化、商贸国际化方面先进模式,加快推动两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园区管理创新和合作共建、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异地转化等,推动人才、金融、物流等要素在两市间同城化流动。
三是持续完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市际协调推进机制优势,研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谋划开展产销对接、人才引育、基础设施互通、资源要素共享、媒体宣传报道等省市共同参加的专项合作活动,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河南省将继续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河南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努力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开放式创新发展实验区、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