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如何得以维系?--拉美结构性改革中执政领袖的策略选择与改革命运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kin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美国家的执政领袖作为"行为者",在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决定了改革的命运。具体而言,执政领袖如果顺从所属政党或被利益集团捕获,则会使改革失败;如果他们采取一定程度的协商和妥协,则会让改革变得缓慢却更持久;如果他们忽视协调,武断决策和收买精英,则会让改革得以短期实施,却不利于改革的可持续性。文章通过控制比较和过程追踪发现,危机下发动改革具有客观迫切性,而政治资本、既有制度等条件限制了执政领袖的操作空间。执政领袖的选择首先影响了改革的第一层结果,即改革形式是激进还是渐进,同时也影响了改革的第二层结果,表现为改革的最终命运是被抛弃还是可持续。
其他文献
随着各种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多元方法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章主要探讨在多元方法研究中,应当如何根据相应的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一组)案例。不同的因果分析路径--变量导向的量化相关与案例导向的逻辑因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续的案例选择策略。前者在大样本统计分析之后,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异常案例以及路径型案例等来进行后续的机制分析;后者则在定性比较分析之后,通过选择典型案例以实现因果逻辑的完整性,或通过选取异常案例来实现因果逻辑的一致性。通过研究实例,文章针对以上不同的案例选择策略进行了具体讨论,分
文章关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企业家政治身份"代际接力"对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文章从"儒家社会模型"和社会情感财富理论视角分析企业家政治身份"代际接力"影响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水平的理论机理,并提出理论假设。文章以2003~2016年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以慈善捐赠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代理变量,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文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政治身份"代际接力"显著提升了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水平,这有助于增加"家二代"政治身份获得的合法性;而稳健性分析结果显示,政治身份
伴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推动,社区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却良莠不齐。那么,影响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文章构建了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理论解释框架,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包括公共服务、公民参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由7个指标构成;而影响因素包括组织能力、组织间网络、地方制度环境三个维度,由11个指标构成。最后,文章指出,大数据研究方法将对该主题的突破性研究
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使得跨境数据流动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由于历史因素和规制传统的不同,各国数据规制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使得通过政府间谈判取得共识的治理机制难以实现。公私合作的治理机制创新能够在不改变各国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数据跨境流动,但约束力不强的弊端使其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冲击下难以为继,而主权政府的强势涉入使得跨境数据流动全球治理冲突再次凸显。文章对跨境数据流动全球治理体系演进的上述历史进行了回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治理变迁的原因。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
文章以2005~201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官员更替对于辖区企业员工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官员变更显著影响当地企业员工配置,导致地方国有企业缩减雇员,民营企业增加雇员;新任官员为外部调任或政治冲击较大时,国有企业雇员缩减得更为明显;所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投资规模缩减较多的民营企业更有动机在官员更替时增加雇员,而自身业绩较差的国有企业更有动机削减雇员。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官员更替时,国有企业"瘦身"能够"减负""增效",民营企业增加雇员尽管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但并不会"减效",且
住房是迁移者融入当地社会和实现持久性迁移的基本条件,也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集对城市融入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住房实现模式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位宿舍,租赁住房与自有住房均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度,而自有住房的融入促进效应更大;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及考虑了流动人口的个体异质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不同的住房实现模式对城市融入分维度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统计体系存在巨大的信息缺口:一类是不可得信息,另一类是信息内容缺口。二十国集团(G20)提出的数据缺口倡议(DGI)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信息缺口的最重要行动方案,该计划包括DGI-1和DGI-2两个阶段。DGI-1二十条建议涉及金融部门的风险积聚、跨境金融联系、国内经济对冲击的脆弱性、改进官方统计交流四大主题;DGI-2内容重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部门风险,二是脆弱性、互联性和溢出性。文章指出,从实施情况看,G20数据缺口倡议已取得显著进展,引发经济与金融领域一场声势浩大的
选民身份识别法是近年来美国两党在选民争夺战上的焦点议题。截止2016年大选之前,美国已有30多个州实施了不同类型的选民身份识别法。文章采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各州的投票数据,运用多层级线性回归模型,探索选民身份识别法与选举投票率的关系,分析选民身份识别法对投票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选民身份识别法客观上成为了普通公民选举参与的准入性障碍,各州之间随着选民身份识别的严格程度加强,公民选举参与程度逐步降低。选民身份识别法主要按照种族和党派的界线分化了美国选民。文章最后指出,选民身份识别法是共和党削弱民
企业的经济行为选择内生于市场中的经济制度安排,其中最基本的制度规则就是产权制度。企业作为经济人,出现普遍的失信行为在表面上看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则是在最基本的两类市场交易主体--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强势产权主体-弱势产权主体"结构,这种产权结构使得企业通过失信行为侵害消费者权利成为"理性"的选择。文章认为,治理企业失信问题的根本在于纠正"强势-弱势产权主体"结构,从重塑市场交易主体平等产权地位入手,从微观角度消除失信行为产生的根源。
现有文献较多关注中央组织下的政策试验,对地方自发试验的开展、运行及激励过程缺乏深入研究。文章考虑了政策试验的学习效应,并将成功和失败的政策试验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建立了地方自发试验的两期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方自发试验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由于个人能力、试验成本、试验收益等原因,地方自发试验存在六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均衡结果。通过完善地方试验的奖惩评价机制、降低试验成本等激励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地方政策制定者选择政策试验的动力,而将提高政策制定者能力与实施激励工具相结合,能够在推动地方自发试验有效开展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