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球人物》记者见到朱和平将军时,他刚从四川仪陇县参加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归来。虽然舟车劳顿,但谈起在祖父故乡的所见所闻,他毫无疲态。对祖父的追忆,也就从朱老总的乡情开始聊起。
尽忠尽孝堪称楷模
我们朱家是个大家族,到爷爷那一辈是最穷的时候,因为灾荒,家里的地和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一家人到处租房住,所以爷爷的“故居”有三处。为改变贫穷面貌,朱家的亲戚一起凑钱供爷爷上学。他从老家步行70多天走到云南报考讲武堂,路费也是借的。这些债直到他在滇军当旅长后才还清。
爷爷在忠孝两个字上,都可说是楷模。他大孝为国,为救国而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但他内心深处很惦念自己的家乡、亲人。抗战时期,爷爷听到老母亲(朱钟氏)家里受灾,难以度日,非常着急。当时,他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总司令,蒋介石给的军饷不少。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士兵拿一样的军饷。为解决家里的困难,他写信给和自己有交情、家境比较富裕的滇军旧部戴与龄借钱。戴与龄看了信很感动,筹了200块钱寄到爷爷家里,爷爷的老母亲家才算度过了灾年。
中南海生活简朴而热闹
爷爷奶奶革命了一辈子,很长时间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北京有了安定的家。他把我哥哥(朱援朝)和我接到身边。我妹妹出生时,爷爷奶奶又想把她也接到北京。我父母不干了,我们家第三代只有一个女孩,父亲和爷爷奶奶都特别喜欢女孩。爷爷说不行就把和平换回去,争来争去,最后达成协议,放寒暑假时丫头来北京,换我们两个小子。
1953年,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进了中南海。1955年以前实行供给制,有津贴,没工资,所以我小时候基本上过的是半军事化的生活。50年代时,工作人员、秘书、警卫等的子女都在中南海里生活,孩子很多,非常热闹。
那个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生活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在中南海也是这样。当时物质比较困难,我们家人口多,即使在特灶也是大锅饭、大锅菜。实行工资制后,爷爷工资649.6元,后来还主动减少到404.8元。我家人口多,经常超支。实行票证制后,买粮食不能超过定量。到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减了定量,爷爷的定量才26斤,每月半斤油。在我印象中,那时候饭菜油水很少,全家一天一两油,基本上以炖菜为主。爷爷奶奶空闲时带我们在住房附近开垦出一片菜地,教我们培土、施肥等。当时我们用的是粪肥,难免有点味道,中办领导婉转地提了点意见。爷爷知道后,教我们施肥后盖上一层土,解决了问题。
困难时期,爷爷就不允许我们在特灶吃饭了,每个月给我们买饭票,大概十几块钱。除了重大节假日,我们几个孩子平时就在大灶吃饭。如果爷爷外出视察,奶奶也在大灶吃饭。那时,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也带着孩子们在大灶吃。
要求我们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对孩子们,爷爷要求我们“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红”就是要有坚定的信仰,用当年的话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专”就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爷爷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一门技术,成为行家里手。
我初中毕业后在首钢当工人,但我想当兵。爷爷知道后批评我“见异思迁”,希望我在钢铁行业为国家做贡献。后来我入伍了,爷爷找我谈话说:“你原来在工厂,那里有技术,接触社会多,学习条件也好,你偏偏要当兵。”“不要只想着当官,要做一个干实事、對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到部队后,爷爷让秘书给连队送来一批图书,包括当年北京市高中课本,要我抓紧学习。我按爷 爷的要求补习完高中课程,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爷爷对我们教育最多的是信仰问题。他要求我们坚持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并学好哲学。他说,你们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干什么工作都干不好。1964年,爷爷知道我还没有《毛泽东选集》时,立刻送了我一套。1973年以前,他已经通读毛选8遍,1974年第9次通读。那时他眼睛花了,我每次回家的一个任务就是读书给他听。他还经常给我讲述毛选中的故事。
爷爷始终记住“我是党员,应该接受大家的监督”,坚持过组织生活。他在中央办公厅第四党小组(后来改为中央办公厅朱德支部)过组织生活。重大节假日,他还会组织我们全家一起学习。他90岁高龄时,有一次我陪他读书,他忽然问:“怎么一个工作人员也没有,他们都干嘛呢?”我说他们在开会。他让我扶起来,“咱们去看他们在开什么会”。我把他扶到客厅,工作人员正在开党小组会,他就在那一坐,“你们为什么不请我来?”秘书马上自我批评,说您年纪大了,我们今天这个会就是研究首长保障,都是些琐事。爷爷说:“那我也得参加,我是个共产党员,你们没有权利不让我参加组织生活。”他的党费按标准应该交4元,但他每月都交10元。他去世后,生前所有存款两万多元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上交了。
“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
毛主席曾经评价爷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党内确实形成了不同的山头。但爷爷一生从不拉山头搞圈子。不管是红一方面军还是红二、四方面军,都是党的队伍,在爷爷心目中都一视同仁。
爷爷对处境不顺的同志非常包容。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受到批判,只有爷爷和杨尚昆、汪东兴同志去看望他。杨、汪是代表毛主席、代表中办去看望,有工作上的关系,爷爷去看望则不同。在那个年代,看望一个被处理的同志,党内外还是会有一些说法的,但爷爷很坦然。其实这个事毛主席也知道,但他也默许总司令去看望彭老总。
历史上说过爷爷坏话的人不少。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以张国焘为首的一些干部曾经围攻他、批判他,甚至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调走,连奶奶都被调走,对他很不尊重。但爷爷为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不计较这些。毛主席为什么评价爷爷“度量大如海”?就是因为爷爷的人品和胸怀在党内堪称楷模。正是如此,仅仅一年时间,红四方面军这支张国焘一手带出来的部队,集体转向支持朱老总,张国焘很孤立。这就是人品啊。
“文革”中,爷爷身边的工作人员,甚至我们家亲属都攻击过他,跟他脱离关系,但最后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爷爷从不追究。过去他身边一位工作人员就是第一个“造反”的人。后来,这位同志来看爷爷,做检查说:“我一生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反对朱总司令,我‘造反’昏了头了。”爷爷一笑了之,继续该聊什么就聊什么,还说“以后你随时可以来看我”。这位同志非常感动。
毛主席对爷爷的最后一个公开评价是1973年说的“你是红司令”,还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朱在先嘛”。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毛主席说这句话不是客气表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当然,他们确实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比如在彭德怀的问题上、对“文革”的看法等。但这种不同意见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也没有影响他们的信仰。爷爷对毛主席的政策提出过意见和建议,但对毛主席已经决定的事情,他都拥护、执行。
爷爷说过:“我一生别无他求,只求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那么执着地去找党、入党,一生不争名不争利,完全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奋斗。能这样做,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
(摘自《环球人物》)
尽忠尽孝堪称楷模
我们朱家是个大家族,到爷爷那一辈是最穷的时候,因为灾荒,家里的地和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一家人到处租房住,所以爷爷的“故居”有三处。为改变贫穷面貌,朱家的亲戚一起凑钱供爷爷上学。他从老家步行70多天走到云南报考讲武堂,路费也是借的。这些债直到他在滇军当旅长后才还清。
爷爷在忠孝两个字上,都可说是楷模。他大孝为国,为救国而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但他内心深处很惦念自己的家乡、亲人。抗战时期,爷爷听到老母亲(朱钟氏)家里受灾,难以度日,非常着急。当时,他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总司令,蒋介石给的军饷不少。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士兵拿一样的军饷。为解决家里的困难,他写信给和自己有交情、家境比较富裕的滇军旧部戴与龄借钱。戴与龄看了信很感动,筹了200块钱寄到爷爷家里,爷爷的老母亲家才算度过了灾年。
中南海生活简朴而热闹
爷爷奶奶革命了一辈子,很长时间享受不到家庭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北京有了安定的家。他把我哥哥(朱援朝)和我接到身边。我妹妹出生时,爷爷奶奶又想把她也接到北京。我父母不干了,我们家第三代只有一个女孩,父亲和爷爷奶奶都特别喜欢女孩。爷爷说不行就把和平换回去,争来争去,最后达成协议,放寒暑假时丫头来北京,换我们两个小子。
1953年,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进了中南海。1955年以前实行供给制,有津贴,没工资,所以我小时候基本上过的是半军事化的生活。50年代时,工作人员、秘书、警卫等的子女都在中南海里生活,孩子很多,非常热闹。
那个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生活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在中南海也是这样。当时物质比较困难,我们家人口多,即使在特灶也是大锅饭、大锅菜。实行工资制后,爷爷工资649.6元,后来还主动减少到404.8元。我家人口多,经常超支。实行票证制后,买粮食不能超过定量。到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减了定量,爷爷的定量才26斤,每月半斤油。在我印象中,那时候饭菜油水很少,全家一天一两油,基本上以炖菜为主。爷爷奶奶空闲时带我们在住房附近开垦出一片菜地,教我们培土、施肥等。当时我们用的是粪肥,难免有点味道,中办领导婉转地提了点意见。爷爷知道后,教我们施肥后盖上一层土,解决了问题。
困难时期,爷爷就不允许我们在特灶吃饭了,每个月给我们买饭票,大概十几块钱。除了重大节假日,我们几个孩子平时就在大灶吃饭。如果爷爷外出视察,奶奶也在大灶吃饭。那时,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也带着孩子们在大灶吃。
要求我们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对孩子们,爷爷要求我们“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红”就是要有坚定的信仰,用当年的话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专”就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爷爷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一门技术,成为行家里手。
我初中毕业后在首钢当工人,但我想当兵。爷爷知道后批评我“见异思迁”,希望我在钢铁行业为国家做贡献。后来我入伍了,爷爷找我谈话说:“你原来在工厂,那里有技术,接触社会多,学习条件也好,你偏偏要当兵。”“不要只想着当官,要做一个干实事、對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到部队后,爷爷让秘书给连队送来一批图书,包括当年北京市高中课本,要我抓紧学习。我按爷 爷的要求补习完高中课程,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爷爷对我们教育最多的是信仰问题。他要求我们坚持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并学好哲学。他说,你们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干什么工作都干不好。1964年,爷爷知道我还没有《毛泽东选集》时,立刻送了我一套。1973年以前,他已经通读毛选8遍,1974年第9次通读。那时他眼睛花了,我每次回家的一个任务就是读书给他听。他还经常给我讲述毛选中的故事。
爷爷始终记住“我是党员,应该接受大家的监督”,坚持过组织生活。他在中央办公厅第四党小组(后来改为中央办公厅朱德支部)过组织生活。重大节假日,他还会组织我们全家一起学习。他90岁高龄时,有一次我陪他读书,他忽然问:“怎么一个工作人员也没有,他们都干嘛呢?”我说他们在开会。他让我扶起来,“咱们去看他们在开什么会”。我把他扶到客厅,工作人员正在开党小组会,他就在那一坐,“你们为什么不请我来?”秘书马上自我批评,说您年纪大了,我们今天这个会就是研究首长保障,都是些琐事。爷爷说:“那我也得参加,我是个共产党员,你们没有权利不让我参加组织生活。”他的党费按标准应该交4元,但他每月都交10元。他去世后,生前所有存款两万多元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上交了。
“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
毛主席曾经评价爷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党内确实形成了不同的山头。但爷爷一生从不拉山头搞圈子。不管是红一方面军还是红二、四方面军,都是党的队伍,在爷爷心目中都一视同仁。
爷爷对处境不顺的同志非常包容。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受到批判,只有爷爷和杨尚昆、汪东兴同志去看望他。杨、汪是代表毛主席、代表中办去看望,有工作上的关系,爷爷去看望则不同。在那个年代,看望一个被处理的同志,党内外还是会有一些说法的,但爷爷很坦然。其实这个事毛主席也知道,但他也默许总司令去看望彭老总。
历史上说过爷爷坏话的人不少。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以张国焘为首的一些干部曾经围攻他、批判他,甚至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调走,连奶奶都被调走,对他很不尊重。但爷爷为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不计较这些。毛主席为什么评价爷爷“度量大如海”?就是因为爷爷的人品和胸怀在党内堪称楷模。正是如此,仅仅一年时间,红四方面军这支张国焘一手带出来的部队,集体转向支持朱老总,张国焘很孤立。这就是人品啊。
“文革”中,爷爷身边的工作人员,甚至我们家亲属都攻击过他,跟他脱离关系,但最后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爷爷从不追究。过去他身边一位工作人员就是第一个“造反”的人。后来,这位同志来看爷爷,做检查说:“我一生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反对朱总司令,我‘造反’昏了头了。”爷爷一笑了之,继续该聊什么就聊什么,还说“以后你随时可以来看我”。这位同志非常感动。
毛主席对爷爷的最后一个公开评价是1973年说的“你是红司令”,还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朱在先嘛”。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毛主席说这句话不是客气表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当然,他们确实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比如在彭德怀的问题上、对“文革”的看法等。但这种不同意见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也没有影响他们的信仰。爷爷对毛主席的政策提出过意见和建议,但对毛主席已经决定的事情,他都拥护、执行。
爷爷说过:“我一生别无他求,只求做一个自自然然的共产党员。”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那么执着地去找党、入党,一生不争名不争利,完全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奋斗。能这样做,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