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认真研读,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和所反映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两个方面,评析了这篇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人生哲理、民族意识
1.前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为普希金代表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以下简称《叶》),“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叶》被认为是“总结了作者一八三一年以前的全部创作经验,以后普希金就转入了散文创作”。赫尔岑甚至称它是“吞没普希金生命”的作品,别林斯基更称它是“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几百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研究这部著作,其中当然不乏卓有成就的评论家,如别林斯基之类,他们的见解深刻而精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叶》的见解也是越来越精到。大多数读者在寻求文本所蕴涵的历史性思想和艺术元素之外,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她)所居的时代背景作为参照结构,去探寻文本所蕴涵的与当下语境相对接的思想和艺术元素。于是,文本处于被不断的重释和增值过程中,并最终凝结为经典。”,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而我所要说的就是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我对《叶》的解读以及我对这部名著的一些感悟。
下面我从《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生动形象地描写以及《叶》所反映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从我的视角来评析一下这篇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
2.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这部《叶》采用的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而在《叶》中,普希金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而且还描写了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普希金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叶》中作者饱含感情的塑造了一个个的“灵魂的俄罗斯人”,无论是奥涅金、连斯基,还是达吉雅娜,无一不概括了当时俄罗斯社会最本质的东西。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时代最富典型的俄罗斯贵族青年形象,他身上集合着俄罗斯十九世纪初贵族青年的一切优缺点。赫尔岑曾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
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奥涅金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大官,但却一向借债为生”。他从小接受的是脱离人民和祖国文化传统的西欧式教育,在这样一个环境长大,奠定了奥涅金“多余人”性格形成的基础。他曾经读过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的《民约论》,喜爱拜伦讴歌自由、个性解放与充满反抗精神的诗篇,崇拜拿破仑。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以冷漠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他也不满自己,感到自己缺乏合理的工作和高尚的理想。他痛苦地寻求出路,渴望一种新的、有意义的生活。他想多读些书,也尝试过对农事进行改革,“用较轻的地租代替古来的摇役的重负”。可见奥涅金在精神上远远高于那些贵族社会中的庸人,是已经开始觉醒的贵族青年一代的典型。但是他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又使他最终没有躲过贵族恶习的污染。他无力摆脱贵族阶级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对社会的厌恶只停留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使他毫无实际工作能力,缺乏毅力和恒心,更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干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他想读书、写作,“辛勤的劳动使他厌恶”,结果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至于在自己领地的农事改革,也“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不了了之。
奥涅金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做出更大的反抗。长期的贵族生活,使他远离人民,无力对抗习惯势力。贵族公子逢场作戏的劣习,使他无法理解乡村姑娘达吉雅娜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而把她大胆的表白误以为是社交界女人们的感情冲动、爱慕虚荣和贪图享乐,何况他也不愿意用婚姻、家庭束缚自己而放弃个人自由。后来却又不顾一切得爱上了已为人妇的达吉雅娜,在恋爱问题上的忽冷忽热,充分表现了他的利己主义思想。连斯基本是他的挚友,但他却恶作剧地调戏达吉雅娜的妹妹奥尔加,戏弄连斯基的感情,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了一场决斗。在接受了连斯基的挑战之后,奥涅金曾感到深深的悔恨和自责,但他屈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偏见,害怕社会舆论的耻笑,为了维护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他仍然去决斗,结果使自己的好友在自己的枪口下丧生。这也暴露了奥涅金矛盾的内心世界。
奥涅金是俄国整整一代贵族青年的肖像,这类人物在二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正如赫尔岑所说:“在俄国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是奥涅金”。奥涅金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所以注定不能有所作为。他的一生只能是一场悲剧。又正如赫尔岑所言:“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一个多余的人”,“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
达吉雅娜则是和奥涅金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她生长在幽静僻远的乡村,从小受到民间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的滋养。她纯朴、崇高、真挚、自然,“体现着一种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民族的力量”[1]。达吉雅娜和俄罗斯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的名字是一个普通俄罗斯姑娘的名字,“它令人想起丫鬟、使女,或是古人”。普希金在达吉雅娜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把她写成一个值得任何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当作典范来学习的优秀妇女形象。达吉雅娜不仅仅是一个对爱情真挚,希望家庭幸福,有着高度生活责任感的女性,她还是普希金为俄国生活树立的一个“理想”,是一个“灵魂上的俄罗斯人”。在诗的最后,达吉雅娜拒绝了奥涅金的爱情,使很多读者对她的崇高形象产生了怀疑,但是我认为这正好体现了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达吉雅娜,接受的是俄罗斯传统民间思想的教育,她不会像半个世纪之后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达吉雅娜是一个希望家庭幸福,有着高度生活责任感的女性。这最后一笔使达吉雅娜的形象更具有典型性,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不管是风度翩翩,一生只沉浸于自己个人幻想与爱情的连斯基,还是心中只有饮食男女和婚姻家庭的奥尔加都体现出在当时俄罗斯典型社会生活背景之下的典型性格。“所有这些人物使作品所呈现的生活画面真实而丰富,让作品的主题在不同的层面上生动地显现。”[2]普希金无愧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3.《叶》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
别林斯基曾说《叶》是“普希金的最真挚的作品,他的幻想的最钟爱的宠儿。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这里有他的感情、观念、理想。衡量这部作品,意味着衡量诗人的全部创作。”[3]可见在《叶》中所包含的普希金思想之深。
在《叶》中诗人把自己的思想,见解,甚至经历都原原本本的通过抒情主人公“我”表述了出来。它毫不隐讳地表现出普希金的立场和观点,表现他个人的好恶,倾吐他的思绪和情感,甚至表达他的文艺观点,叙述他过去生活中的友谊、爱情等等的人生遭遇和体验。这个作家自己的“我”在诗中经常出现,而且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作者自己的叙述之间的转换自然而贴切,不仅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而且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也是《叶》的一大特色。
在《叶》中诗人除了用作者自己的这个原原本本的“我”表达思想哲理之外,还在对故事的描写叙述中穿插了自己的议论,表达人生哲理与感悟。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二十五节,诗人在介绍奥涅金时说:“习惯是人间的一位暴君,何必跟时代无益地争辩。”在第二章第三十一节介绍达吉雅娜的母亲时,诗人再次提到:“习惯了,于是也就变得满意。老天爷把习惯赐给我们:让它来给幸福做个替身。”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满足于现状,屈膝于习惯的批判。在作品中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时间、青春、死亡等问题的感悟。如在第二章的第三十八节诗人感叹到:
“唉!在一条条生命的田垄上,
禾苗般的人啊,转瞬即被刈去,
一代一代,按神灵秘密的旨意,
萌芽、成熟、然后被割倒;
而另有一些人便接踵来到……
不停的激动、生长、沸腾,
我们这反复无常的一代,就这样,
快了,快了,我们自己的时辰,
到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
也会把我们挤出这世界之外!”
在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对“生”的短暂和“死”的必然感到深深的仿徨和无奈,以至于诗人在其后发出了“你们且陶醉于它吧,朋友,陶醉于这种虚浮的人生”的感叹。
在《葉》中还表现出普希金浓郁的乡土情结。在作品中,诗人描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次鲜明、质朴、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让人感觉到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和诗情画意。诗人在诗中也曾直抒胸怀的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在《叶》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叶甫盖尼 ·奥涅金》,普希金提出了摆脱欧洲语言对俄语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真正的俄罗斯语言的主张。如在翻译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之前,普希金对当时人们只学习欧州语言,却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所知甚少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
她的俄语学得真是不好,
她不读我们的杂志书报,
表达思想时用祖国语言
对她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她用的是法国话……
怎么办呢?我再说一声
直到如今,女士们的爱情
还不能够用俄语表达,
直到如今,我们骄傲的语言
还不惯于书写散文体的信函。”
普希金不仅对俄罗斯语言进行改造和纯净,而且创造了崭新的民族语言,他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及其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己经成为俄国文学语言的典范。基于普希金在俄罗斯民族语言上的伟大贡献,屠格涅夫说:“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歌艺术家,他创立了我们诗的文学的语言,我们和我们的后世只能沿着他的天才所开辟的道路前进。”
普希金曾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写到:
“我将蜚声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土地,
它现存的一切民族都将传颂我这个诗魂,
……
我将世世代代为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曾用诗琴唤醒人们善良的心,
在我这严酷的时代,我讴歌过自由,
为那罹难的人祈求过同情。”
毫无疑问普希金做到了!而且他不仅蜚声整个俄罗斯,在全世界,人们都记住了普希金以及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注释:
[1]见《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王智量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第25页
[2]见《叶甫盖尼·奥涅金》(智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4页
[3]见《普希金评论集》(冯春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第164页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人生哲理、民族意识
1.前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为普希金代表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以下简称《叶》),“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叶》被认为是“总结了作者一八三一年以前的全部创作经验,以后普希金就转入了散文创作”。赫尔岑甚至称它是“吞没普希金生命”的作品,别林斯基更称它是“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几百年来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研究这部著作,其中当然不乏卓有成就的评论家,如别林斯基之类,他们的见解深刻而精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叶》的见解也是越来越精到。大多数读者在寻求文本所蕴涵的历史性思想和艺术元素之外,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她)所居的时代背景作为参照结构,去探寻文本所蕴涵的与当下语境相对接的思想和艺术元素。于是,文本处于被不断的重释和增值过程中,并最终凝结为经典。”,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而我所要说的就是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我对《叶》的解读以及我对这部名著的一些感悟。
下面我从《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生动形象地描写以及《叶》所反映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从我的视角来评析一下这篇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
2.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这部《叶》采用的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而在《叶》中,普希金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而且还描写了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普希金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叶》中作者饱含感情的塑造了一个个的“灵魂的俄罗斯人”,无论是奥涅金、连斯基,还是达吉雅娜,无一不概括了当时俄罗斯社会最本质的东西。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时代最富典型的俄罗斯贵族青年形象,他身上集合着俄罗斯十九世纪初贵族青年的一切优缺点。赫尔岑曾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
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奥涅金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大官,但却一向借债为生”。他从小接受的是脱离人民和祖国文化传统的西欧式教育,在这样一个环境长大,奠定了奥涅金“多余人”性格形成的基础。他曾经读过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的《民约论》,喜爱拜伦讴歌自由、个性解放与充满反抗精神的诗篇,崇拜拿破仑。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以冷漠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世界。他也不满自己,感到自己缺乏合理的工作和高尚的理想。他痛苦地寻求出路,渴望一种新的、有意义的生活。他想多读些书,也尝试过对农事进行改革,“用较轻的地租代替古来的摇役的重负”。可见奥涅金在精神上远远高于那些贵族社会中的庸人,是已经开始觉醒的贵族青年一代的典型。但是他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又使他最终没有躲过贵族恶习的污染。他无力摆脱贵族阶级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对社会的厌恶只停留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使他毫无实际工作能力,缺乏毅力和恒心,更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干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他想读书、写作,“辛勤的劳动使他厌恶”,结果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至于在自己领地的农事改革,也“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不了了之。
奥涅金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专制政体和农奴制度做出更大的反抗。长期的贵族生活,使他远离人民,无力对抗习惯势力。贵族公子逢场作戏的劣习,使他无法理解乡村姑娘达吉雅娜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而把她大胆的表白误以为是社交界女人们的感情冲动、爱慕虚荣和贪图享乐,何况他也不愿意用婚姻、家庭束缚自己而放弃个人自由。后来却又不顾一切得爱上了已为人妇的达吉雅娜,在恋爱问题上的忽冷忽热,充分表现了他的利己主义思想。连斯基本是他的挚友,但他却恶作剧地调戏达吉雅娜的妹妹奥尔加,戏弄连斯基的感情,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了一场决斗。在接受了连斯基的挑战之后,奥涅金曾感到深深的悔恨和自责,但他屈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偏见,害怕社会舆论的耻笑,为了维护个人的“名誉”和“尊严”,他仍然去决斗,结果使自己的好友在自己的枪口下丧生。这也暴露了奥涅金矛盾的内心世界。
奥涅金是俄国整整一代贵族青年的肖像,这类人物在二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正如赫尔岑所说:“在俄国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是奥涅金”。奥涅金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他生活在贵族阶级趋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所以注定不能有所作为。他的一生只能是一场悲剧。又正如赫尔岑所言:“奥涅金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做什么事,他在他所处的范围内是一个多余的人”,“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
达吉雅娜则是和奥涅金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她生长在幽静僻远的乡村,从小受到民间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的滋养。她纯朴、崇高、真挚、自然,“体现着一种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民族的力量”[1]。达吉雅娜和俄罗斯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的名字是一个普通俄罗斯姑娘的名字,“它令人想起丫鬟、使女,或是古人”。普希金在达吉雅娜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把她写成一个值得任何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当作典范来学习的优秀妇女形象。达吉雅娜不仅仅是一个对爱情真挚,希望家庭幸福,有着高度生活责任感的女性,她还是普希金为俄国生活树立的一个“理想”,是一个“灵魂上的俄罗斯人”。在诗的最后,达吉雅娜拒绝了奥涅金的爱情,使很多读者对她的崇高形象产生了怀疑,但是我认为这正好体现了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生活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达吉雅娜,接受的是俄罗斯传统民间思想的教育,她不会像半个世纪之后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样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达吉雅娜是一个希望家庭幸福,有着高度生活责任感的女性。这最后一笔使达吉雅娜的形象更具有典型性,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不管是风度翩翩,一生只沉浸于自己个人幻想与爱情的连斯基,还是心中只有饮食男女和婚姻家庭的奥尔加都体现出在当时俄罗斯典型社会生活背景之下的典型性格。“所有这些人物使作品所呈现的生活画面真实而丰富,让作品的主题在不同的层面上生动地显现。”[2]普希金无愧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3.《叶》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
别林斯基曾说《叶》是“普希金的最真挚的作品,他的幻想的最钟爱的宠儿。这里有他的全部生活、全部灵魂、全部爱情:这里有他的感情、观念、理想。衡量这部作品,意味着衡量诗人的全部创作。”[3]可见在《叶》中所包含的普希金思想之深。
在《叶》中诗人把自己的思想,见解,甚至经历都原原本本的通过抒情主人公“我”表述了出来。它毫不隐讳地表现出普希金的立场和观点,表现他个人的好恶,倾吐他的思绪和情感,甚至表达他的文艺观点,叙述他过去生活中的友谊、爱情等等的人生遭遇和体验。这个作家自己的“我”在诗中经常出现,而且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作者自己的叙述之间的转换自然而贴切,不仅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而且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也是《叶》的一大特色。
在《叶》中诗人除了用作者自己的这个原原本本的“我”表达思想哲理之外,还在对故事的描写叙述中穿插了自己的议论,表达人生哲理与感悟。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二十五节,诗人在介绍奥涅金时说:“习惯是人间的一位暴君,何必跟时代无益地争辩。”在第二章第三十一节介绍达吉雅娜的母亲时,诗人再次提到:“习惯了,于是也就变得满意。老天爷把习惯赐给我们:让它来给幸福做个替身。”从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满足于现状,屈膝于习惯的批判。在作品中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时间、青春、死亡等问题的感悟。如在第二章的第三十八节诗人感叹到:
“唉!在一条条生命的田垄上,
禾苗般的人啊,转瞬即被刈去,
一代一代,按神灵秘密的旨意,
萌芽、成熟、然后被割倒;
而另有一些人便接踵来到……
不停的激动、生长、沸腾,
我们这反复无常的一代,就这样,
快了,快了,我们自己的时辰,
到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
也会把我们挤出这世界之外!”
在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对“生”的短暂和“死”的必然感到深深的仿徨和无奈,以至于诗人在其后发出了“你们且陶醉于它吧,朋友,陶醉于这种虚浮的人生”的感叹。
在《葉》中还表现出普希金浓郁的乡土情结。在作品中,诗人描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次鲜明、质朴、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让人感觉到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和诗情画意。诗人在诗中也曾直抒胸怀的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在《叶》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叶甫盖尼 ·奥涅金》,普希金提出了摆脱欧洲语言对俄语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使用真正的俄罗斯语言的主张。如在翻译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之前,普希金对当时人们只学习欧州语言,却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所知甚少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
她的俄语学得真是不好,
她不读我们的杂志书报,
表达思想时用祖国语言
对她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她用的是法国话……
怎么办呢?我再说一声
直到如今,女士们的爱情
还不能够用俄语表达,
直到如今,我们骄傲的语言
还不惯于书写散文体的信函。”
普希金不仅对俄罗斯语言进行改造和纯净,而且创造了崭新的民族语言,他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及其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己经成为俄国文学语言的典范。基于普希金在俄罗斯民族语言上的伟大贡献,屠格涅夫说:“普希金是我们第一位诗歌艺术家,他创立了我们诗的文学的语言,我们和我们的后世只能沿着他的天才所开辟的道路前进。”
普希金曾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写到:
“我将蜚声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土地,
它现存的一切民族都将传颂我这个诗魂,
……
我将世世代代为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曾用诗琴唤醒人们善良的心,
在我这严酷的时代,我讴歌过自由,
为那罹难的人祈求过同情。”
毫无疑问普希金做到了!而且他不仅蜚声整个俄罗斯,在全世界,人们都记住了普希金以及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注释:
[1]见《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王智量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第25页
[2]见《叶甫盖尼·奥涅金》(智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4页
[3]见《普希金评论集》(冯春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