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二十日,光绪皇帝的一道电寄李鸿章的谕旨呈现了当时的甲午战局。当日的军机处随手档中记载:电寄李鸿章,海军在大东沟洋面与倭船接战,击沉彼船三只,我军沉毁四只。李鸿章查明伤亡士卒,请旨优恤。一面饬丁汝昌将各舰赶修以备再战;倭船图内犯威旅门户及山海关各口吃紧,饬各兵弁严密防范。山海关各口后路及畿辅一带应如何增兵驻守,李鸿章严密布置并将筹办情形覆奏……留在《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中的文字,在人们面前再现了每天军机处谕旨、奏折往来的繁忙。
何为随手登记档?
军机处,清代雍正年间独创的政治机构。设立之初,它只是出于军事保密目的设立的临时性办事机构。后来,随其“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志》),成为整个奏折批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遂确立了在清廷中枢决策机构中的地位。军机处当年的风光,如今,我们可由它当年建立的“清档”制度的实施,得见一斑。
清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文武重臣,称为“廷寄”,中间不再经过内阁,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军机处每日将经手的朱批奏折等全部另录一份归档存证,凡有关清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重大事件的处理始末,无不记录在案。因此,军机处档案堪称清廷军政要务核心机密的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包括上谕档、录副奏折、档簿、来文、照会、清册、电报、函札、奏表、奏稿、杂件、舆图等,满汉文兼有,其数量巨大,且内容极其丰富。
随手登记档是军机处每日处理文档的原始登记簿,以时间为线索,登记了皇帝谕旨和大臣奏折的梗概要点以及文书处理的结果。军机处每日处理事件繁多且紧急,故缮写时不要求文字工整,但是要求速度必须快,当日事当日毕,故有随手之称。清人震钧《天咫偶闻》卷一,对军机处随手登记档这样描述:“枢廷事件,皆书于册, 标日随手登记。元旦则装订新册, 敬书‘太平无事’四字于册端。”清人梁章钜《枢垣记略》卷二记载:“直(值)日章京将本日所接奏折,所递片、单,所奉谕旨, 详悉分载。朱批则全录, 谕旨及折片则摘叙事由。有应发内阁者注‘交’字, 应发兵部者注明马递及里数。以春夏二季为一册, 秋冬二季为一册, 谓之随手。”随手登记档起自乾隆元年(1736),迄于宣统三年(1911),最初是一年两册,分为春夏季档、秋冬季档。道光、咸丰以后,随着与国外的交涉日多,事务更加繁多,于是改为一季一册,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档。随手登记档不仅是清代军机处每日处理谕旨、奏折等各项事件的摘由总目和索引,可供后世查阅之用,同时也是清代乾隆朝以后枢要朝政的总汇,其所载内容本身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特殊的检索功用。
随手登记档由军机章京负责缮写,以连史纸订成方约一尺的册子。军机章京每日两人值班,分别称“老班公”、“小班公”。其中的缮写工作主要是由小班公负责。具体书写规则如下:先用大字书写每一天的月日(一开始只在每月初一全部书写月日,其它时间只写日,后来逐渐完备,每天都书写完整的月日),在月日后书写两个值班者的姓氏。然后另行用大字顶格书写“朱批某某折”,随后便用小字具体列举折件的事由,并在每件事由之前加一横线以示区分,并在每件事由下注明所奉的朱批。每一天的书写按照先外折,次内折,次明发,次电旨,次交片,次大书递某项名单的顺序依次缮写完毕。小班公全部缮写完毕后,交给老班公,由其在每一条下注明交某处,或分交某处。
前朝的馈赠
担任着《清史》总编修的著名学者戴逸先生不仅赞叹清代书籍之浩繁,更感叹于清代文献、档案数量之庞大、品类之多样、涵盖之宽广、内容之丰富,在全世界之文献、档案宝库中之罕见。他说:“中国历朝历代档案已丧失殆尽(除近代考古发掘所得甲骨、简牍外),而清朝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档案,秘藏内廷,尚称完整。加上地方存留之档案,多达二千万件。档案为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形成之文件,出之于当事人亲身经历和直接记录,具有较高之真实性、可靠性。大量档案之留存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俾历史学家得以运用第一手资料追踪往事,了解历史真相。”
清代文献、档案,丰富但分散,分别庋藏于中央与地方各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教学研究机构与私人手中。依戴逸先生所知,“以清代中央一级之档案言,除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千万件以外,尚有一大部分档案在战争时期流离播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尚有藏于沈阳辽宁省档案馆之圣训、玉牒、满文老档、黑图档等,藏于大连市档案馆之内务府档案,藏于江苏泰州市博物馆之题本、奏折、录副奏折。至于清代各地方政府之档案文书,损毁极大,但尚有劫后残余,璞玉浑金,含章蕴秀,数量颇丰,价值亦高。如河北获鹿县档案、吉林省边务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河南巡抚藩司衙门档案、湖南安化县永历帝与吴三桂档案、四川巴县与南部县档案、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之鱼鳞册、徽州契约文书、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文档案、广东粤海关档案、云南省彝文傣文档案、西藏噶厦政府藏文档案等等,分别藏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
详描细论,如数家珍。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虽历经数百年沧桑,现存的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相对而言还比较系统完整。其中,除乾隆朝缺失十一年(乾隆五年、六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五十九年),同治朝缺失九年(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外,其他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五朝的随手档均系完整,总计五百余册。这些随手档,既有正本与稿本之分,亦有重复本,实际所存原档正本为二百一十册。
清代作为我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268年之久。清代众多的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日息息相关。这样丰富的档案留存,有如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望远之镜,镜下,从乾隆朝到宣统朝前前后后180余年间发生的那些事纤毫毕呈,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回望它们的来龙去脉。 档案让历史有了温度
历史学家藉史料窥历史陈迹。正如戴逸先生所说,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水涸则鱼逝,气盈则鸟飞。历史科学之辉煌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之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飘渺之中。
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编纂出版了《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此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倾力推出大型档案文献汇编《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规划出版的档案丛刊系列之一,全面收录了从嘉庆元年(1796)到宣统三年(1911)一百余年间的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在甄选编纂过程中,剔除了重复的簿册,尽量选用字迹较为清晰的正本,没有正本的则用稿本替补。
《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一大特色是详细的目录编制。全书目录不再是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编制,而是在此基础上,分为谕旨和折件两大部分,具体著录涉及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让读者在查阅和利用该书时,不但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检索,还能够按照具体的人员和机构检索,极大地提供了便利。全书采用编年体例编排。在系统整理嘉庆至宣统六朝所存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分册界限,按照档册的形成时间依次编排,成书总计180册。既确保不破坏原档的完整性,又保持贴签的原貌和位置。
考虑使用方便,出版时,将随手档各册分别编制检索目录。在目录中对每日登记的谕旨、奏折、奏片、清单等进行简要的著录。《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使用档案原件翻拍胶片进行影印,编辑出版之中,编者酌作修版,将岁月沧桑留在档案中的霉点污迹拂去,个别档案原簿册有缺叶残损或字迹模糊的,均沿其原貌。
主持清史编撰的戴逸先生,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写在了《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的总序中:“清代之文献、档案为我国珍贵之历史文化遗产,故必须投入巨大之人力、财力进行搜集、整理、出版。吾侪因编纂清史之需,贾其余力,整理出版其中一小部分;且欲安装网络,设数据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贮存、检索,以利研究工作。唯清代典籍浩瀚,吾侪汲深绠短,蚁衔蚊负,力薄难任,望洋兴叹,未能作更大规模之工作。观历代文献、档案,频遭浩劫,水火兵虫,纷至沓来,古代典籍,百不存五,可为浩叹。切望后来之政府学人重视保护文献、档案之工程,投入力量,持续努力,再接再厉,使卷帙长存,瑰宝永驻,中华民族数千年之文献、档案得以流传永远,沾溉将来,是所愿也。”
何为随手登记档?
军机处,清代雍正年间独创的政治机构。设立之初,它只是出于军事保密目的设立的临时性办事机构。后来,随其“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志》),成为整个奏折批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遂确立了在清廷中枢决策机构中的地位。军机处当年的风光,如今,我们可由它当年建立的“清档”制度的实施,得见一斑。
清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文武重臣,称为“廷寄”,中间不再经过内阁,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军机处每日将经手的朱批奏折等全部另录一份归档存证,凡有关清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重大事件的处理始末,无不记录在案。因此,军机处档案堪称清廷军政要务核心机密的总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包括上谕档、录副奏折、档簿、来文、照会、清册、电报、函札、奏表、奏稿、杂件、舆图等,满汉文兼有,其数量巨大,且内容极其丰富。
随手登记档是军机处每日处理文档的原始登记簿,以时间为线索,登记了皇帝谕旨和大臣奏折的梗概要点以及文书处理的结果。军机处每日处理事件繁多且紧急,故缮写时不要求文字工整,但是要求速度必须快,当日事当日毕,故有随手之称。清人震钧《天咫偶闻》卷一,对军机处随手登记档这样描述:“枢廷事件,皆书于册, 标日随手登记。元旦则装订新册, 敬书‘太平无事’四字于册端。”清人梁章钜《枢垣记略》卷二记载:“直(值)日章京将本日所接奏折,所递片、单,所奉谕旨, 详悉分载。朱批则全录, 谕旨及折片则摘叙事由。有应发内阁者注‘交’字, 应发兵部者注明马递及里数。以春夏二季为一册, 秋冬二季为一册, 谓之随手。”随手登记档起自乾隆元年(1736),迄于宣统三年(1911),最初是一年两册,分为春夏季档、秋冬季档。道光、咸丰以后,随着与国外的交涉日多,事务更加繁多,于是改为一季一册,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档。随手登记档不仅是清代军机处每日处理谕旨、奏折等各项事件的摘由总目和索引,可供后世查阅之用,同时也是清代乾隆朝以后枢要朝政的总汇,其所载内容本身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特殊的检索功用。
随手登记档由军机章京负责缮写,以连史纸订成方约一尺的册子。军机章京每日两人值班,分别称“老班公”、“小班公”。其中的缮写工作主要是由小班公负责。具体书写规则如下:先用大字书写每一天的月日(一开始只在每月初一全部书写月日,其它时间只写日,后来逐渐完备,每天都书写完整的月日),在月日后书写两个值班者的姓氏。然后另行用大字顶格书写“朱批某某折”,随后便用小字具体列举折件的事由,并在每件事由之前加一横线以示区分,并在每件事由下注明所奉的朱批。每一天的书写按照先外折,次内折,次明发,次电旨,次交片,次大书递某项名单的顺序依次缮写完毕。小班公全部缮写完毕后,交给老班公,由其在每一条下注明交某处,或分交某处。
前朝的馈赠
担任着《清史》总编修的著名学者戴逸先生不仅赞叹清代书籍之浩繁,更感叹于清代文献、档案数量之庞大、品类之多样、涵盖之宽广、内容之丰富,在全世界之文献、档案宝库中之罕见。他说:“中国历朝历代档案已丧失殆尽(除近代考古发掘所得甲骨、简牍外),而清朝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档案,秘藏内廷,尚称完整。加上地方存留之档案,多达二千万件。档案为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形成之文件,出之于当事人亲身经历和直接记录,具有较高之真实性、可靠性。大量档案之留存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俾历史学家得以运用第一手资料追踪往事,了解历史真相。”
清代文献、档案,丰富但分散,分别庋藏于中央与地方各个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教学研究机构与私人手中。依戴逸先生所知,“以清代中央一级之档案言,除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千万件以外,尚有一大部分档案在战争时期流离播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尚有藏于沈阳辽宁省档案馆之圣训、玉牒、满文老档、黑图档等,藏于大连市档案馆之内务府档案,藏于江苏泰州市博物馆之题本、奏折、录副奏折。至于清代各地方政府之档案文书,损毁极大,但尚有劫后残余,璞玉浑金,含章蕴秀,数量颇丰,价值亦高。如河北获鹿县档案、吉林省边务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河南巡抚藩司衙门档案、湖南安化县永历帝与吴三桂档案、四川巴县与南部县档案、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之鱼鳞册、徽州契约文书、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文档案、广东粤海关档案、云南省彝文傣文档案、西藏噶厦政府藏文档案等等,分别藏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
详描细论,如数家珍。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虽历经数百年沧桑,现存的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相对而言还比较系统完整。其中,除乾隆朝缺失十一年(乾隆五年、六年、八年、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五十九年),同治朝缺失九年(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外,其他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五朝的随手档均系完整,总计五百余册。这些随手档,既有正本与稿本之分,亦有重复本,实际所存原档正本为二百一十册。
清代作为我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国268年之久。清代众多的历史和社会问题与今日息息相关。这样丰富的档案留存,有如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望远之镜,镜下,从乾隆朝到宣统朝前前后后180余年间发生的那些事纤毫毕呈,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回望它们的来龙去脉。 档案让历史有了温度
历史学家藉史料窥历史陈迹。正如戴逸先生所说,史料之于历史研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鸟,水涸则鱼逝,气盈则鸟飞。历史科学之辉煌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之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飘渺之中。
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编纂出版了《乾隆朝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此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倾力推出大型档案文献汇编《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规划出版的档案丛刊系列之一,全面收录了从嘉庆元年(1796)到宣统三年(1911)一百余年间的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在甄选编纂过程中,剔除了重复的簿册,尽量选用字迹较为清晰的正本,没有正本的则用稿本替补。
《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一大特色是详细的目录编制。全书目录不再是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编制,而是在此基础上,分为谕旨和折件两大部分,具体著录涉及的相关人员和机构,让读者在查阅和利用该书时,不但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检索,还能够按照具体的人员和机构检索,极大地提供了便利。全书采用编年体例编排。在系统整理嘉庆至宣统六朝所存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分册界限,按照档册的形成时间依次编排,成书总计180册。既确保不破坏原档的完整性,又保持贴签的原貌和位置。
考虑使用方便,出版时,将随手档各册分别编制检索目录。在目录中对每日登记的谕旨、奏折、奏片、清单等进行简要的著录。《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使用档案原件翻拍胶片进行影印,编辑出版之中,编者酌作修版,将岁月沧桑留在档案中的霉点污迹拂去,个别档案原簿册有缺叶残损或字迹模糊的,均沿其原貌。
主持清史编撰的戴逸先生,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写在了《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的总序中:“清代之文献、档案为我国珍贵之历史文化遗产,故必须投入巨大之人力、财力进行搜集、整理、出版。吾侪因编纂清史之需,贾其余力,整理出版其中一小部分;且欲安装网络,设数据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贮存、检索,以利研究工作。唯清代典籍浩瀚,吾侪汲深绠短,蚁衔蚊负,力薄难任,望洋兴叹,未能作更大规模之工作。观历代文献、档案,频遭浩劫,水火兵虫,纷至沓来,古代典籍,百不存五,可为浩叹。切望后来之政府学人重视保护文献、档案之工程,投入力量,持续努力,再接再厉,使卷帙长存,瑰宝永驻,中华民族数千年之文献、档案得以流传永远,沾溉将来,是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