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多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道:“如果合作的立足点能使猜忌的丛林退缩,那就让我们双方共同做一次新的努力,不是建立一种新的力量均衡,而是一个新的法治世界。那么在这个世界中,强者公正,弱者安全,和平将得到维护。当然这一切不可能在未来100天里完成,也不可能在未来1000天里或者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完成,甚至也许不可能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有生之年内完成。但是,让我们开始吧!”这段引人入胜的话语,曾经在冷战年代标志着为人类持久和平的执着探寻。半个世纪后,类似的情景再次出现,中美两国面临着为建设一个怎样的人类世界做出抉择的课题。
从某种角度说,如今发展中美关系恰恰需要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敢于尝试、不畏一时挫折的勇气、魄力和执着。经过35年的风风雨雨,中美两国已经遭遇过不少砾石的考验,双边交往历史成为最好的时代航标与方向指南。从方向维度看,中美建交伊始就确立了政治、经贸和人文三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延伸至今,已经形成了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从时间维度看,近10年来,中美越来越频密和完善的对话机制在大国交往中独树一帜。时空维度的结合,即是目前中美级别最高、议题最丰富的政府级论坛——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战略、经济与人文三大对话并举、各种子对话与磋商综合统筹,已经成为成熟的中美双边合作必不可少的支撑。
2014年7月9日至10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对话和磋商联合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来书面致辞。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中美以创新性的战略思维推动两国合作并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意义:“早在19 79年,邓小平先生就指出: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中美关系。……35年来,尽管国际环境和我们两国各自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美关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其原因就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
新型大国关系:相向融合的概念共识
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是中美战略对话的核心使命之一。奥巴马总统强调:“美国欢迎一个稳定、和平和繁荣的中国的兴起。我们致力于推进与中国逐步发展以加强务实合作和建设性处理分歧为特征的‘新型模式’关系的共同目标。”可以看出,美国视角下的“新型大国关系”与中方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概念内涵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也说明美方对这一概念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双方对这一目标的共识在不断扩大,意愿在不断增强,双方的战略高层正在不断朝着共同的战略方向迈进。
在战略对话的开幕式上,杨洁篪国务委员强调了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双方需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正确看待彼此战略意图,不要出现战略误判”,同时还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克里国务卿在发言中重申美方致力于同中方构建互惠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利益,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他着重提出用实际行动和双方共同的选择来界定这一关系模式,并反复重申美中之间的冲突不是不可避免的。
两国政府不断对新型大国关系做出积极表态令人感到欣喜,但是徘徊在中美之间互相猜疑的阴云却始终难以散去。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为此,克里在面对中方代表、媒体的各种场合所说最多的,就是对美国所谓遏制中国战略意图的澄清。
克里说:“今天,让我向你们强调说明,美国不试图遏制中国。……但当我们出现分歧时,不要将它说成是一种全局战略。这是在某个具体选择上的分歧。”
战略安全:分歧不掩合作亮点
在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国务委员和克里国务卿着重就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促进双方在亚太良性互动、共同应对重大国际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等五大议题进行了探讨。
如杨洁篪国务委员所言,中美战略对话应该更好地发挥作为中美合作“加速器”和两国矛盾“缓冲器”作用,为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究竟在哪些问题上充当“加速器”,又在哪些问题上作为“缓冲器”,则取决于双方面临问题的性质。
在诸如主权争端和地区安全核心矛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双方的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彼此立场角度各异,达成共识难度很大。如今,东海围绕钓鱼岛群岛的争端以及防空识别区的建立,南海围绕部分岛礁的主权争端以及海洋开发和航行权利,网络空间安全与商业利益保护以及规则的建立等,成为中美当下最多议论的话题。国外一些媒体将两国在上述议题上取得进展的程度视为对话成功与否甚至两国发展关系意愿的标尺。似乎中美在几个战略问题上的分歧就决定着两国关系的命运,更有甚者将目前中美关系水平称为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对新型大国关系一片悲观的预期。但实际上,这种片面的思维视角并不足取。对于矛盾和摩擦,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只要我们双方坚持相互尊重、聚同化异,保持战略耐心,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中美关系大局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而在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双方除举行战略安全对话、经济发展和改革对话、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以及联合国维和、苏丹和南苏丹问题、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等对口磋商外,还签署了绿色合作伙伴结对计划,共达成116项成果,包括加强双边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地方合作、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环保合作、科技与农业合作、卫生合作、双边能源、环境和科技对话等8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双方承诺进一步深化两军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军新型军事关系建设。同时,两国还承诺为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平与繁荣的亚太地区做出努力,加大关于亚太事务的沟通与协调。 本轮战略对话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双方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继2013年中美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以来,双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减少各类型汽车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建筑、工业和运输业能效,改进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和管理,推动发展智能电网等。
克里认为,民间企业和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参与,使得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日趋多元化,充满了活力。以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为例,中美都在努力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在这一框架下,双方合作伙伴在节能提效、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有利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贸磋商:广阔机遇亦须扎实铺垫
此番中美经济对话中,两国围绕“推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的主题,就宏观经济和结构改革、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金融业改革开放与跨境监管合作三大议题举行了专题会议,达成了近9 0项重要成果。
目前,中美两国正在就若干个重大的双边协议进行艰苦的谈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信息技术协定》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其中前者是今年年末APEC会议上的重头戏,双方就该协议扩围开展了建设性讨论,同意在未来几周内继续进行讨论,为恢复诸边谈判创造条件。而中美双边投资的协定则对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关系影响深远,一个高水平、双向平衡的协议将会进一步推进中美经济关系的建设。中美同意争取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美方欢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承诺对各类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建交35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2013年已经超过了5200亿美元,上述协定将使得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朝向万亿美元的大关迈进。而中美双向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2013年更是史无前例地超过了美国对华投资,显示出双方投资关系日趋平衡,为各自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趋强化。
此外,美方还在对华出口体系和规则方面承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给予中国公平待遇,鼓励和便利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双方同意加强金融合作,包括在影子银行、场外衍生品改革、审计跨境监管、会计准则等领域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就《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达成政府间协议,美方承诺将中资金融机构视为合规。
在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中美互谅互让,各自做出了一定的承诺。一方面,中国承诺对汇率减少干预,由市场供求关系更多决定汇率,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削减联邦预算赤字,降低债务比重,高度关注美元政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双方共同致力于年末在北京成功举行APEC会议,并在G20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
人文交流:众人栽树、惠泽四方
“外国人洗澡,答一歇后语——涮羊肉!”接着是哄堂大笑和满场的掌声。这是发生在“中美留学35周年”纪念活动上的一幕,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行的这一活动是今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重点活动之一。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以“缔结青年纽带,塑造和平未来”为主线,共举行了四场亮点活动,分别为:一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和奥巴马总统夫人米歇尔女士为加强中小学合作的倡议而启动的“千校携手,热爱自然,绿色生活”项目;二是“中美留学35周年”纪念活动;三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颁奖大会;四是中美青年智库学者对话。
在人文磋商全体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总结了5年来两国在这一机制下取得的累累硕果。从成果规模上看,2010年首轮磋商取得4大领域13项成果,如今扩大到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6大领域104项成果,5年共落实近200项成果。目前,中美结成了逾24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建立了省州长论坛、市场峰会等机制。中方“三个一万”和美方“十万强”计划,促进了两国青年学生对彼此乃至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不会因为从容对待而丧失。”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显示,18-29岁年龄段人群将中国视为“盟友”和“朋友”的比例达72%。
这些数字也充分说明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应当始终把人文交流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助推器、增信释疑的润滑剂,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正能量。为此,中美双方应相互尊重,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务实合作,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持之以恒,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从1979年建交至今,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跨越“而立”,走向“不惑”。就在这路途的正中间,人们对中美关系是好是坏,前景光明还是灰暗,两国在对方眼中是友是敌,亚太将迎来冲突还是和平,密切两国关系利弊孰大都充满争论,认知差异明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美两国应当朝哪个方向努力?正在致力的合作是否有意义,是在促进彼此的目标还是与之背道而驰?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正在经历的时代都太需要在这些疑问上获得清晰的答案。但如同一句西方古谚语所言:“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上述每个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中美正在面临“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困境中。
“即便对于双方最有善意、最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历史和战略认知的差异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敢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基辛格博士这番富有深刻洞察力的话,用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上非常贴切。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成果,正成为一块块铺路石,确保中美关系的未来之路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延伸。
从某种角度说,如今发展中美关系恰恰需要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敢于尝试、不畏一时挫折的勇气、魄力和执着。经过35年的风风雨雨,中美两国已经遭遇过不少砾石的考验,双边交往历史成为最好的时代航标与方向指南。从方向维度看,中美建交伊始就确立了政治、经贸和人文三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延伸至今,已经形成了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从时间维度看,近10年来,中美越来越频密和完善的对话机制在大国交往中独树一帜。时空维度的结合,即是目前中美级别最高、议题最丰富的政府级论坛——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战略、经济与人文三大对话并举、各种子对话与磋商综合统筹,已经成为成熟的中美双边合作必不可少的支撑。
2014年7月9日至10日,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对话和磋商联合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来书面致辞。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中美以创新性的战略思维推动两国合作并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意义:“早在19 79年,邓小平先生就指出: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中美关系。……35年来,尽管国际环境和我们两国各自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美关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其原因就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
新型大国关系:相向融合的概念共识
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是中美战略对话的核心使命之一。奥巴马总统强调:“美国欢迎一个稳定、和平和繁荣的中国的兴起。我们致力于推进与中国逐步发展以加强务实合作和建设性处理分歧为特征的‘新型模式’关系的共同目标。”可以看出,美国视角下的“新型大国关系”与中方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概念内涵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也说明美方对这一概念的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双方对这一目标的共识在不断扩大,意愿在不断增强,双方的战略高层正在不断朝着共同的战略方向迈进。
在战略对话的开幕式上,杨洁篪国务委员强调了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双方需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正确看待彼此战略意图,不要出现战略误判”,同时还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克里国务卿在发言中重申美方致力于同中方构建互惠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利益,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他着重提出用实际行动和双方共同的选择来界定这一关系模式,并反复重申美中之间的冲突不是不可避免的。
两国政府不断对新型大国关系做出积极表态令人感到欣喜,但是徘徊在中美之间互相猜疑的阴云却始终难以散去。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为此,克里在面对中方代表、媒体的各种场合所说最多的,就是对美国所谓遏制中国战略意图的澄清。
克里说:“今天,让我向你们强调说明,美国不试图遏制中国。……但当我们出现分歧时,不要将它说成是一种全局战略。这是在某个具体选择上的分歧。”
战略安全:分歧不掩合作亮点
在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国务委员和克里国务卿着重就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深化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促进双方在亚太良性互动、共同应对重大国际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等五大议题进行了探讨。
如杨洁篪国务委员所言,中美战略对话应该更好地发挥作为中美合作“加速器”和两国矛盾“缓冲器”作用,为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究竟在哪些问题上充当“加速器”,又在哪些问题上作为“缓冲器”,则取决于双方面临问题的性质。
在诸如主权争端和地区安全核心矛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双方的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彼此立场角度各异,达成共识难度很大。如今,东海围绕钓鱼岛群岛的争端以及防空识别区的建立,南海围绕部分岛礁的主权争端以及海洋开发和航行权利,网络空间安全与商业利益保护以及规则的建立等,成为中美当下最多议论的话题。国外一些媒体将两国在上述议题上取得进展的程度视为对话成功与否甚至两国发展关系意愿的标尺。似乎中美在几个战略问题上的分歧就决定着两国关系的命运,更有甚者将目前中美关系水平称为建交以来的最低谷,对新型大国关系一片悲观的预期。但实际上,这种片面的思维视角并不足取。对于矛盾和摩擦,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只要我们双方坚持相互尊重、聚同化异,保持战略耐心,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中美关系大局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而在中美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双方除举行战略安全对话、经济发展和改革对话、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以及联合国维和、苏丹和南苏丹问题、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等对口磋商外,还签署了绿色合作伙伴结对计划,共达成116项成果,包括加强双边合作、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地方合作、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环保合作、科技与农业合作、卫生合作、双边能源、环境和科技对话等8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双方承诺进一步深化两军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军新型军事关系建设。同时,两国还承诺为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平与繁荣的亚太地区做出努力,加大关于亚太事务的沟通与协调。 本轮战略对话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双方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继2013年中美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以来,双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减少各类型汽车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建筑、工业和运输业能效,改进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和管理,推动发展智能电网等。
克里认为,民间企业和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参与,使得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日趋多元化,充满了活力。以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为例,中美都在努力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在这一框架下,双方合作伙伴在节能提效、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有利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贸磋商:广阔机遇亦须扎实铺垫
此番中美经济对话中,两国围绕“推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的主题,就宏观经济和结构改革、深化贸易与投资合作、金融业改革开放与跨境监管合作三大议题举行了专题会议,达成了近9 0项重要成果。
目前,中美两国正在就若干个重大的双边协议进行艰苦的谈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信息技术协定》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其中前者是今年年末APEC会议上的重头戏,双方就该协议扩围开展了建设性讨论,同意在未来几周内继续进行讨论,为恢复诸边谈判创造条件。而中美双边投资的协定则对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关系影响深远,一个高水平、双向平衡的协议将会进一步推进中美经济关系的建设。中美同意争取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美方欢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承诺对各类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建交35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2013年已经超过了5200亿美元,上述协定将使得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朝向万亿美元的大关迈进。而中美双向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2013年更是史无前例地超过了美国对华投资,显示出双方投资关系日趋平衡,为各自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趋强化。
此外,美方还在对华出口体系和规则方面承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给予中国公平待遇,鼓励和便利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双方同意加强金融合作,包括在影子银行、场外衍生品改革、审计跨境监管、会计准则等领域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就《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达成政府间协议,美方承诺将中资金融机构视为合规。
在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中美互谅互让,各自做出了一定的承诺。一方面,中国承诺对汇率减少干预,由市场供求关系更多决定汇率,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美国将进一步削减联邦预算赤字,降低债务比重,高度关注美元政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双方共同致力于年末在北京成功举行APEC会议,并在G20等多边机制中加强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
人文交流:众人栽树、惠泽四方
“外国人洗澡,答一歇后语——涮羊肉!”接着是哄堂大笑和满场的掌声。这是发生在“中美留学35周年”纪念活动上的一幕,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行的这一活动是今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重点活动之一。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以“缔结青年纽带,塑造和平未来”为主线,共举行了四场亮点活动,分别为:一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和奥巴马总统夫人米歇尔女士为加强中小学合作的倡议而启动的“千校携手,热爱自然,绿色生活”项目;二是“中美留学35周年”纪念活动;三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颁奖大会;四是中美青年智库学者对话。
在人文磋商全体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总结了5年来两国在这一机制下取得的累累硕果。从成果规模上看,2010年首轮磋商取得4大领域13项成果,如今扩大到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6大领域104项成果,5年共落实近200项成果。目前,中美结成了逾24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建立了省州长论坛、市场峰会等机制。中方“三个一万”和美方“十万强”计划,促进了两国青年学生对彼此乃至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不会因为从容对待而丧失。”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显示,18-29岁年龄段人群将中国视为“盟友”和“朋友”的比例达72%。
这些数字也充分说明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应当始终把人文交流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助推器、增信释疑的润滑剂,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正能量。为此,中美双方应相互尊重,让平等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务实合作,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持之以恒,共创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从1979年建交至今,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跨越“而立”,走向“不惑”。就在这路途的正中间,人们对中美关系是好是坏,前景光明还是灰暗,两国在对方眼中是友是敌,亚太将迎来冲突还是和平,密切两国关系利弊孰大都充满争论,认知差异明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美两国应当朝哪个方向努力?正在致力的合作是否有意义,是在促进彼此的目标还是与之背道而驰?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正在经历的时代都太需要在这些疑问上获得清晰的答案。但如同一句西方古谚语所言:“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回答。”上述每个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中美正在面临“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困境中。
“即便对于双方最有善意、最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来说,文化、历史和战略认知的差异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历史只是机械地重复过去,以往的任何转变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伟大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种远见。在这种意义上,它产生于勇敢担当,而不是听天由命。”基辛格博士这番富有深刻洞察力的话,用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上非常贴切。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成果,正成为一块块铺路石,确保中美关系的未来之路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