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琐谈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分两种: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人的这两种记忆不是同时平均发展的。在青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强,理解记忆弱。成年以后反过来,理解记忆强,机械记忆弱。这是无庸置疑的基本规律。
  青少年时代,是学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学知识主要靠机械记忆。这时如果违反生理规律反对机械记忆,如同小孩开始学步就要求他跑步一样幼稚。
  人之初,认识世间事物,谁不从死记开始?父母教孩子喊“爸爸妈妈”,他不死记,靠什么活记?能办得到吗?死记,是活记的基础。没有死记,哪来的活记?哪来的理解运用?从书本上学知识,为在实践中运用,记都记不住,到时候拿什么来运用?
  


  爱因斯坦与朋友交谈,为今后联系方便,分别时互留电话号码。朋友说:“我的电话号码难记,24361”。爱因斯坦说:“好记!两打十九平方”。如果记不住一打是12,19的平方是361,活记就是不可能的空中楼阁。死记就是懂多少算多少,记住就是了。活记是用自己熟悉简单的相关事物来记不太熟悉复杂的事物,在懂得基础上的记忆。
  学习知识总是要记的,不记等于没学。死记与活记相比,活记当然好。但在初学一门新知识时,死记的成分比活记多。总之,死记比不记好,记的知识越多,越有条件活记。
  教小学一年级学生读拼音字母:bpmf、dtnl;教123456789,不死记,怎么活记?能讲出多少其所以然?不死记住每个拼音字母,能学会拼音吗?不死记住十个阿拉伯数字,会作计算吗?
  有笑话说,老师教刚入学的学生四个字“你我他她”。“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老师。他,他是男同学。她,她是女同学”。学生回家照老师教的比划着念。他爸爸说:“错了,我教你”。“你,你是我儿子。我,我是你爸爸。他,他是你弟弟。她,她是你妈妈。”这个笑话,作者的原意是嘲笑小学生“死记硬背”的,依我看,同样是嘲笑那教师的。那教师无疑是反对“死记硬背”的拥护者,担心学生“死记硬背”不会理解运用,才对所教的字作不完全的解释,结果闹出笑话。六七岁的小学生,具备多的是机械记忆,还不大具有理解记忆,硬要求他理解记忆,他还是要回归到机械记忆上。如同二三个月的婴儿只能躺着,硬要扶他站起来,一放手,仍然要倒下去。教“你我他”就教“你我他”,不解释,或许避免笑话。他识字多了,再读其他文章,那意思慢慢地就懂了。
  小学时代学文化知识,能理解记忆当然好,但不能对机械记忆横加干涉反对,初中时期就不能单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要逐步向理解记忆过渡。即使是高中大学时期,甚至三十来岁的成年人,虽然具备了理解记忆的能力,但也不可能完全靠理解记忆,仍有一部分要机械记忆。机械记忆生来具有,伴随人的一生,青年时代达到高潮,随后有所减弱。理解记忆是后天的,是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记忆能力,中年人达到顶峰,老年后有所下降。掌握火候,充分调动两种记忆力,就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死记”有其价值,“硬背”更有可取之处。讲话写文章,背书有益无害,特别是声情并茂的好文,背书多多益善。背书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把每个字,每句话记入大脑,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有人主张,文章熟读即可,何须硬背?读,眼看文字比较容易;背,不看文字难得多。熟读是背诵的基础,从熟读到背诵有段距离,是高一层次的要求,要求不高,仅只读读而已,作用不大。要求背诵,不熟读不行。背诵就是对熟读的严格检查。讲话写文章,在中心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词语格式?问题紧迫,要作决择。翻书多有不便,甚至不可能。背诵比熟读记得多记得牢。背书多了,词汇丰富,句式多样,选择大有余地,需要什么,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可谓得心应手,何乐不为?读书像个漏斗,大张嘴巴,吃进去的好像很多,实际上只尝了点味儿;背书像个瓶子,口儿虽小,装进一点是一点,实在。愿做大漏斗,还是小瓶子?问题很清楚。背书能提高记忆力,记忆是人的智力因素之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回忆小时候,启蒙老师教读古文《龙文鞭影》他几乎能背诵,当时文义全不懂,是后来才懂的。那样小年纪,不靠“死记硬背”,还能靠什么?
  六十年代初,毛主席接见各省代表,工作人员介绍到云南代表时,毛主席问:“你背得大观楼长联吗?”“背不得”。毛主席当即背诵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有人分析,他的词作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与大观楼长联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天说地主持杨圭臬)
其他文献
2005年9月28日,大理州第九届洱海歌手“华兴杯”大奖赛圆满落下帏幕,而那悠扬动听的旋律还久久回荡在苍洱上空。洱海歌手大赛,从1988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有18个年头,举行了九届,它是一个文艺活动的平台,同时又是一方培育新人和发现新人的沃土,为白州艺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走向全省、走向全国,为白州“三个文明”建设浇灌出一朵朵艳丽奇葩,奏出美丽的乐章……      政府高度重视
期刊
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袁冬苇先生的新著《云岭放歌》。大理白族诗人袁冬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著有诗集十余部,不少诗作翻译到国外,并在国内多次获奖,选入多种选本,诗集《回归》获国家第六届文学骏马奖。袁冬苇先生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在艺术的道路上攀登不止,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正如他在诗集中写的:我举步/又开始了新的旅程/险阻与机遇/如影伴行。退休的生活是精彩的,但袁冬苇先生的退
期刊
1265年,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302年起,他被代表罗马教皇利益的黑党终生放逐。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神曲》的创作。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赢得了世人的推崇和尊敬。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321年,但丁去世,意大利人民给予了他超过帝王的敬重。当人们把但丁
期刊
说起钓鱼,我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些若隐若现的模糊影像……   童年时的垂钓,细节自然想不起了,有件小事的印象却很深刻。   那时,我很羡慕小伴们在小河里钓鱼,自己却没有钓钩。于是,悄悄地在母亲的针线篼里拿一根大底针,用小镊子捏着,放到灯火上烤得通红,趁烫急速将针尖握成钩子,就成了钓钩。又扯了母亲的一截缝线,找根柔细的柳枝条,拴上钓线钓钩,在离钩一尺左右的线上,扎上一寸来长的干大蒜杆,终于大功告成,自己
期刊
枝枝染红的攀枝花树下,阿秀捧着针线,却没有心思做针线活。   头上,有雀子飞过。   刚刚低下头想心事的阿秀耳闻了雀子飞过的声音,很随意地,用手一甩垂在腰上的长辫子,抬起头来。   是个漂亮的山妹子。   最能传达她的性情和思绪的,当应该是那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了。她明亮的眸子里,时时荡漾着金沙江浪花卷岩的激情,荡漾着攀枝花映水而开的热烈和大胆。     当然还有那一堵连一堵的绵绵不绝的江岩的沉远
期刊
中国书法,国之瑰宝。文以纪事,书以状形,细品真谛,有三味蕴之其中焉。华夏之大,方言之多,隔山不同音,然自秦以来,文字统一,千年不易。详载泱泱中华数千年煌煌历史,纵观环球诸国,谁能与之比肩?!此其“贵”味;诗以抒情,书以绘形,诗美盖世,书神若龙,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书法之奇美,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世上他文,胡能与之媲美?!此其“仙”味。字像人形,书如人品,笔有生命,贴透神韵,真草隶篆,欧柳颜王,吾
期刊
大画家吴冠中有一篇《说树》,说他当年考高中,作文题目叫《树木荫浓》,他感觉到题目太深奥,不知从何下笔。这的确是一篇大题目,树为地眼,四季树木表达着大地四季情感,或缜密或疏朗,或单调或复杂,或澎湃或宁静……生生世世读不完也难读懂呵。   大地回春,春天的树木像个小孩,调皮而健朗。   感觉春就从柳条上,从丝丝儿泛绿的柔韧的枝条上来了。那是一份犹如心眼儿冒出的快乐。树的筋骨松动了,一股股的汁从刚刚解冻
期刊
大 理 即 景  风 流 自 古 出 南 诏 ,  花 开 一 朵 色 更 娇 。  雪 映 苍 山 千 重 碧 ,  月 照 洱 海 万 顷 涛 。    赴 剑 川  奇 峰 远 眺 寺 登 街 ,  老 君 云 雾 竟 徘 徊 。  石 宝 窟 藏 南 诏 胜 ,  沙 溪 栈 为 茶 马 开 。  剑 阳 八 景 通 灵 气 ,  民 居 四 壁 写 心 怀 。  朝 山 歌 会 金 鸡
期刊
近阅省报州报,看到一批考证、评价“唐标铁柱”的文章。其中对唐九征所建铁柱的具体位置的考证,大体近似。然对于该铁柱的评价,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唐九征所铸铁柱是对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破坏的见证,对南诏、对白族先民来说,无疑是根耻辱柱。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朝派监察御史李知古,“兵击姚州洱河蛮”。据史书,李知古的任务是讨伐先依附吐蕃,后内附唐朝,未几复叛唐附蕃的浪穹、邓赕二诏。当时唐蕃之间争夺
期刊
一    怀琴婶最怕的就是每天早上去农贸市场买菜。  大儿子的肉摊和二儿子的肉摊刚好是两对面。买了大儿子的,二儿子就会生气;买了二儿子的,大儿子也会生气。  时日一长,左右为难的怀琴婶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这次在大儿子肉摊买,下次就换到二儿子肉摊买,一个儿子处买一回肉,这不就公平了么?  可没几天,新的烦恼又生了出来。  那天,怀琴婶起了个大早,洒扫庭除后,换了身洗得发白的干爽衣服,挎个菜篮精神抖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