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药功效术语的翻译在中药全球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如何对中药术语进行恰当准确的翻译,使之为外国人所接受并使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意译法应用于中药术语的翻译的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功效术语;意译法;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在向着全球化、全民化的道路上迈进,这就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譬如,如何让广大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中医药;如何恰当地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治病机理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谈论的话题。
一、中药术语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1.音译法。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乎对等意义的术语翻译出现时,应该尽可能地去应用原本语言中特有的表述方式,突出原来语言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医术语中的“气”,则直接被翻译成了“Qi”,“脏腑”对应为“Zang Fu”。但是也有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表达出中医药术语的真正含义。
2.直译法。有学者认为,直译法能够达到让中医药术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被另一种语言所翻译,并保持中医药术语的语言特色。如,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克土”就一直被翻译成“cold restricts earth”。单纯的直译法很可能会增大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难度。又如,“金破不鸣”指的是由于人的肾和肺阴气亏而导致肺部燥热,津液不能滋润喉部致使声音沙哑的病证,就像在敲一面破旧的钟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病证被译成:“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是,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的中医英文词语让人费解,歪曲了中医药术语的原本意思。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中药功效中的“通窍止痛”被译成“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the nose”,而我们在中药功效中所指的通窍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体五官中的鼻子,而且鼻部鼻渊等症往往是人体在受风寒感冒时寒邪侵入的对象。所以,当使用意译法来翻译中医药功效术语的时候便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它的原有意义,并不会向其他的翻译方法那样,造成读者对术语的误解乃至对文化的费解。
二、意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意义明确,寻很清楚。例如,“热淋”被直接翻译为“hot Lin syndrome”。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中医功底,便不会理解它的意思,更不知道它的致病机理,因为中医所讲“热淋”是由外感或内生湿热流注肾和膀胱所致小便次数多、量大、涩痛并伴有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上述翻译中并没有道出此病的成因。而根据意译法翻译成“stranguria due to heat”,则能比较好地说出症状及其致病的原因。
2.一词多译,方法多样。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例如,出自《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清热”被译成“clearing heat”,而在Materia Medica(第三版)中却将其译成“clearing fever”,虽然两种翻译只是差了一个单词,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heat指的是身体的自觉发热,fever主要是指体温的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热又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两种翻译的时候,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因此,通过意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3.内涵透彻,文化传承。在诸多的翻译方法中,只有意译法具有可以将中医药的内涵尽可能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从根本上将中药所具有的功效向读者表达出来。虽然有时字数上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它能将中药功效术语的原意解释得相当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中医药文章的时候不只是理解到表面的层次,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这需要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努力。
三、结语
当今时代,尽管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但是,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将中医药的真正内涵推广到每个角落,使得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2]谢竹藩.刘于中.吕维柏,等.评魏廼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评魏氏直译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37-940.
基金项目: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编号: 201510199047)。
作者简介:石磊,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关键词:中药功效术语;意译法;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在向着全球化、全民化的道路上迈进,这就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譬如,如何让广大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中医药;如何恰当地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治病机理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谈论的话题。
一、中药术语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1.音译法。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乎对等意义的术语翻译出现时,应该尽可能地去应用原本语言中特有的表述方式,突出原来语言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医术语中的“气”,则直接被翻译成了“Qi”,“脏腑”对应为“Zang Fu”。但是也有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表达出中医药术语的真正含义。
2.直译法。有学者认为,直译法能够达到让中医药术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被另一种语言所翻译,并保持中医药术语的语言特色。如,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克土”就一直被翻译成“cold restricts earth”。单纯的直译法很可能会增大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难度。又如,“金破不鸣”指的是由于人的肾和肺阴气亏而导致肺部燥热,津液不能滋润喉部致使声音沙哑的病证,就像在敲一面破旧的钟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病证被译成:“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是,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的中医英文词语让人费解,歪曲了中医药术语的原本意思。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中药功效中的“通窍止痛”被译成“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the nose”,而我们在中药功效中所指的通窍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体五官中的鼻子,而且鼻部鼻渊等症往往是人体在受风寒感冒时寒邪侵入的对象。所以,当使用意译法来翻译中医药功效术语的时候便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它的原有意义,并不会向其他的翻译方法那样,造成读者对术语的误解乃至对文化的费解。
二、意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意义明确,寻很清楚。例如,“热淋”被直接翻译为“hot Lin syndrome”。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中医功底,便不会理解它的意思,更不知道它的致病机理,因为中医所讲“热淋”是由外感或内生湿热流注肾和膀胱所致小便次数多、量大、涩痛并伴有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上述翻译中并没有道出此病的成因。而根据意译法翻译成“stranguria due to heat”,则能比较好地说出症状及其致病的原因。
2.一词多译,方法多样。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例如,出自《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清热”被译成“clearing heat”,而在Materia Medica(第三版)中却将其译成“clearing fever”,虽然两种翻译只是差了一个单词,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heat指的是身体的自觉发热,fever主要是指体温的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热又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两种翻译的时候,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因此,通过意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3.内涵透彻,文化传承。在诸多的翻译方法中,只有意译法具有可以将中医药的内涵尽可能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从根本上将中药所具有的功效向读者表达出来。虽然有时字数上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它能将中药功效术语的原意解释得相当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中医药文章的时候不只是理解到表面的层次,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这需要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努力。
三、结语
当今时代,尽管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但是,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将中医药的真正内涵推广到每个角落,使得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2]谢竹藩.刘于中.吕维柏,等.评魏廼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评魏氏直译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37-940.
基金项目: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编号: 201510199047)。
作者简介:石磊,长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