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类课程开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开设文化素质类课程很有必要。建国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国外和港台地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成效值得借鉴。当前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导致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为此,应以开设文化讲堂课程为抓手,走出认识误区,在课程的专题、主讲人、实际运作上精心设计,打造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平台,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在文化讲堂课程开设富有成效的基础上,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建设作好铺垫,并最终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讲堂; 专题; 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1-0035-04
  一个人能否从事某项工作,往往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所谓文化素质,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前提条件,如文化知识储备、文化修养的形成等;专业素质则是完成某项专门工作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专业素质教育自然受到重视,但文化素质教育却有较多缺失。特别是近年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被异化为急功近利式的以找到工作为出发点,追求学生的短期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后续职业发展乏力的情况。高职教育发展了十几年,是到了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时候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乏力尤以课程设置不合理为突出现象,为此,本文拟于此处入手,就文化素质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作一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补益。
  一、文化素质类课程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总顾问杨叔子院士强调,人文为为人之本,科学为立世之基,科学与人文应该共生互通,互异互补而同求。因此只有将科学与人文交融起来,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建国以来,国家并未忽视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上世纪50年代始,国家各高等学校已逐渐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策略,有一定的推动意义。但由于中间经历了各种动乱的原因,这一教育时断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开始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号召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如1995、1996、1998年,国家教委连续召开“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史、哲;艺术;国内外文化精品;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了《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199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高职教育来说,十余年来,发展模式逐渐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方面,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2012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将这一问题提到官方的议事日程上来。接着,各省也相继成立各分会,如2013年7月,广东省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上希望各级单位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背景,都是高职院校理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政策基础,当然也应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相当重视对本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如日本、韩国、欧美等,均将此项内容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投入相当比例的资金进行此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外高校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发展片面化的问题。他们注重知识的内化,并通过核心课程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如哈佛大学,将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科学和社会分析作为通识核心课程,这一作法对我国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颇有借鉴意义。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也都颇有作为,如台湾的国学教育和一些经典文化传承,不容讳言,比大陆地区要做得好,其中关键就在于在大学生中所进行的持久且潜移默化式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为此,无论从文化对接还是从政治考量角度,高职院校也都应加强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前文化素质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
  文化素质类课程,一般指的是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类传统基础性课程。高职政治类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和实施,重视力度较大,此处可不论。文史哲类课程弱化趋势明显,目前高职院校中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化,专业方向开设更为具体,理工类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基本上已无文史哲类课程存身之地。即便是文科类专业,能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属少数,历史、哲学类课程也已基本绝迹。以某高职2013年版文理两专业教学计划简表为例,见表1和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设中已落实得相当好,至少从简表中课程名称的表面意思也能判断出来。同时,国家规定的政治、国防、外语、计算机类课程也均有反映,但文化素质类课程则基本绝迹,唯一有可能的是在有限的选修课中,或许还能找到一点踪迹,但已是可有可无的了,因为选修课由学生自选,且目前高职院校中选修课也大都与“实用”二字相连才有较多被选中的可能。因此,文化素质类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情况相当不乐观,不仅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中基本绝迹,在可选的选修课程当中也处于极为边缘性地位。这样,文化素质类课程开设严重不足,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当是其中主要原因。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政策并不是以忽略文化素质教育为代价的偏颇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简化成对就业率高低的简单数量统计,忽略就业的稳定性和质量高低。这样,官方和办学者的主导思路和理念很容易被就业率左右,一个专业在社会上的名声和去取存留往往取决于“好不好找工作”的直感。专业教学计划中,政治、外语、计算机、实习等规定项目是作统一要求的,学时基本上也是固定的,这样,为了多开设或延长专业课程的学习以便于就业,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传统文化素质类课程自然无法得以安排了。   三、以文化讲堂课程开设为抓手,带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出认识误区,开设文化讲堂课程
  当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一是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立,造成学生将所学课程简单地归类为对就业有用或无用,急功近利思想突出,对个人素质提升类文化课程不感兴趣;二是专业课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不够重视,只教“技能”,忽视“素质”,学生学习刻板,不能举一反三,灵动和思辨性不足,发展后劲缺乏;三是教育行政化干预过多,将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多搞活动、多开社团,让学生整天忙于无知识技术含量的碎片式活动之中。或许有人会说,目前高职院校中不是已经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了么?如各种比赛、运动会、送温暖等,这些对学生的整体素质锻炼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毕竟其参与范围、规模均有限制,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是那种“看客”式身份。而且诸多活动有时动不动就兴师动众,看起来声势浩大,对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提升却难有裨益,这种碎片式、无知识和技术含量且耗时费力的活动反倒应受到限制才对。上述误区的产生,既与社会物欲横流的大环境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还是教育者对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偏颇。刘洪一教授认为,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主政者“将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和“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等原因,[2]确实点出了问题存在的关键。因此,面对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类课程相当匮乏的现实,首要任务在于直接开设文化讲堂课程,抓紧时机对在校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提升,弥补多年职业教育中本不应有的缺憾。文化讲堂课程的主旨,就是通过习得、思辨等方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文史哲、艺术、自然科学常识,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真正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精心设计,增强文化讲堂课程吸引力
  强调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直接恢复传统文史哲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作为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一定要按照灵活、有用的思路进行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结合笔者多年来开设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的经验来说,就是要以文化讲堂为课程平台,将文史哲类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并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可采用以下运作程序和方法:
  1. 拟定多个文化讲堂选题,以讲座形式确定下来。选题的范围包括文史哲类传统文化专题,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如计划20个专题,内容跨文史哲三科,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以项目形式报学校主管领导加以审批,从政策、经费上予以保障。专题以讲座形式开展,但并非一成不变,可随着学术热点或社会关注度的高低而适当进行增减。笔者设计的专题如表3所示:
  2. 向校内外公开进行专题主讲人的邀请。主讲人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养,原则上以高学历和高职称者为主,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能力,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做到生动活泼地完成专题教学活动。
  3. 完善课程的设置,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开设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有:一是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否设置面过大而难以落实?这是教学观念和重视程度的问题。只要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一切便可迎刃而解,其中的设置技术方面的操作细节自然不在话下。二是课程采用讲堂式教学会不会流于形式而最终无疾而终?这就关键看课程负责人的组织能力和效果及学校的支持力度。课程负责人需要在课堂组织、考勤、考核、专题增减、主讲人选择方面有详细科学的规划,便于领导监管和各院系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达到常态化的一教学形式。三是文化讲堂是不是就能代替所有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当然不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学生的不同生活、学习场合得到落实,课程教学只是一种显性教学,更多的则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学,这也正是各种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需要发挥作用之处。
  (三)构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实现校际共享
  高职文化素质类课程以文化讲堂为主体,但限于形式、规模、技术等因素,难以完成所有文化素质教育任务。因此,以文化讲堂为主干,构建一个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并最终实现校际共享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途径。
  首先是将文化讲堂建成优质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在实体内容和技术支持方面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将课程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文字和视频材料,设计与各专题配套的带有教育和思辨性问题,作为网络课程构建的主体内容。同时依托学校的支持,在技术平台打造和提升方面加以投入,形成易学、善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课堂教学形式。
  其次是编写课程主体教材,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编写出包容、深思、易读的规范化教材。教材内容面向学生完全开放,并实现电子化阅读。在教材内容编选时,经典文本的纳入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将讲堂专题中精彩的文段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表述,让学生能够读到课程中不同专题最为鲜活的语言,同时也能形成独特的课程网络特色。
  最后是将课程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建设,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各种文化资源的汇集和教育功能,将这一平台打造成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流阵地,弘扬正气,讲求学养,形成思辨,提升素质,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和精神家园。为此,可以文化讲堂为中心,设置文化时政、文史经典、哲理探趣、BBS等各式互动开放平台,采取教师坐阵、学生主营的方式,直接面对、分析、解决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各种问题,用足平台功能。
  设计好文化讲堂课程,就可以在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不仅能让师生看到相关教学成果,还能使主政者进一步下定决心,扭转认识上的误区,加大力度进行后续相关课程的开设,为真正实现高职生文化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功利、浮躁心态日益突出,重短期效应、轻长远规划的教育思想日趋严重。因此,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镇,更应担负起培养合格的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使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成为有文化、能干事、敢担当的一代新人。只有站立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才能更加看清本文所讨论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开设的意义,才能把这一基于文化讲堂之上的独特课程建设好,使其发挥出最大程度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 时代发展趋势:科学人文交融[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6):1-5.
  [2] 刘洪一. 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11(2):68-71.
  (责任编辑:程勇)
其他文献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铁铝酸盐水泥。可用低品位矾土作原料,在立窑中烧成。烧成温度1350℃左右。它的主要矿物成分为β-C_2S,C_(12)A_7,C_4A_3和铁相,但也存在少量无水硬性矿物
在雷竹主产地临安西天目选取了集约经营下不同种植年限(1、5、10、15a)的雷竹林地,采集不同深度(0—10cm、10~20cm和20~40cm)土样,运用逐级化学提取等技术,研究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硅素
用Bremner法测定了长期(16a)定位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和林地)下潮棕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O~60cm土层,3种土壤有机氮均以非酸解性氮为主,且酸解性全氮及酸解各
摘 要: 为了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更好地与本院的学科建设相匹配,了解其专业馆藏发展是否符合本院的发展方针任务,本文基于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实证分析,运用图书馆馆藏结构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该馆的学科馆藏进行调研、实证分析和馆藏评价后得出:我馆学科馆藏发展与我院学科建设基本相适应,微观上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正在逐渐改善。最后,作者就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学科馆藏; 馆藏
随着义务教育以县管理体制的逐步到位,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在公用经费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切实做好公用经费的使用预算和支出管理。    坚持使用原则,执行相关制度    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专款专用,厉行节约;量入为出,保证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就是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一年或者是一个阶段的费用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生力军。管理者要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为青年教师顺利成长铺好路、搭好桥。    开导·诱导·指导    青年教师血气方刚,上进心强,敢想敢做,但往往经验不足,耐挫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容易“卷刃”。在评课或检查常规工作时要多谈心多开导,善于发现和保护他们的“闪光点”。  思想开导。比如,评课之余“扯点闲篇”,横向作一比较:刚刚参加工作,工资就两千多;而且会越来越多,收入稳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研究了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对旱坡地燕麦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通过不同水分含量处理的盆栽试验和培养试验,探索土壤持水量对生菜生物量与Cd浓度,土壤pH和土壤Cd有效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持水量显著影响生菜的生物量,75%田间持水量(water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