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高度普及。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途径,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崭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于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教育。著名学者樊富珉总结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1。
一、高校学生对新媒体应用的认知和偏好
近期我们对淮海工学院2012级以及2013级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以及偏好进行了调查,其中发放了1050份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30份,发现有近76%的同学很乐意以及乐意接受新媒体,18.17%的人表示接受较慢,6.89%的人表示拒绝接受。有24.95%的同学们手机的主要用途在于打电话和发短信,60.43%的同学手机的主要用途在上网,近40%的同学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人人以及QQ等。而学生经常关注的新媒体排名分别是QQ空间、QQ、微信以及新浪微博。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需求,近60%的学生希望能更针对性的获取信息以及能与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内容。他们对于校方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能够得到内容聚焦如下:关于校内活动的资讯占36.03%,生活趣事占20.69% ,校内新闻占20.69%。他们关注校方平台的活动的原因大部分选择了活动有意思且与我相关。
总体来说,大学生已经广泛使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获取资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易接受,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以及消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行为方式、思维逻辑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多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思考和实践的现实,我认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加广泛的利用新媒体成为必然选择。
二、新媒体的特性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合
1、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扩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体现在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单向传播的功能局限,使得交流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例如可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心理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心理测试量表的使用更加的灵活,可让来访者随时通过自测及反馈的结果来增进自我了解、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以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图片、声音、视频等,同时新媒体技术能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
2、新媒体传播的隐蔽性和引导性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类似于隐形营销,可以利用新媒体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想观点、教育内容隐藏在文章、通讯、互动性活动等具体形式中,多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通过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凸显新媒体传播的潜隐性、诱导性、娱乐性和非强制性等特征。新媒体掌握了现代社会的舆论导向,能够就心理事件的热点问题集中,并引导大众参与讨论、发表正面观点,这种引导是非强制性的,是靠大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觉悟。
三、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专业心理咨询师应避免高度个人化的社交新媒体
从国外心理治疗的法律看,美国的《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禁止使用电子邮件作为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工具与特定的个体进行捆绑。(不能保证电子邮件的隐私和安全性),心理咨询师也绝不应该将来访者和以前的访者在类似于Facebook这类的社交网站上加为好友2。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困境在于,当来访者通过博客或者其他线上的方式看到咨询师写的治疗案例,即使是匿名或者是隐晦的方式提到他,这对治疗的关系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咨询师的自我揭露也可能使来访者感到不安,因此,咨询师避免高度个人化的博客、微博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2、把握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与新媒体理念的关系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法,增强引导实效,遵循传播规律,注意新媒体舆论引导的灵活方法和生动表达方式,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运用新媒体互联思维,即用户就是价值的营销理念,社交互动理念,大数据应用理念,O2O闭环理念和“微时代”的讲故事理念。收集、挖掘分析高校学生情感、体验感受的习惯,能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性等,同时找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特点,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新媒体工作宣传员队伍,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提升议题设置能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熟练的新媒体技术,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属性,时刻与大学生群体保持同步才能应对挑战,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将其巧妙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3、不断深化对新媒体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媒体已被大学生普遍接受,他们强烈的主题意识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的媒体运作模式的产生,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渐渐的由过去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并且还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积极的调动起来,正是他们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加频繁的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认识新媒体,善于利用新媒体,让其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激发学生自我内在的心理品格,生活与学习中学会分享、宽容和尊重,在未来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趋势下,新媒体必将更加智能化,高等教育对新媒体的应用也必定更加广泛。因此,在未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将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樊富眠:《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年第4期.
[2] 李毅飞、孙凌等译:《认知行为疗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于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教育。著名学者樊富珉总结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1。
一、高校学生对新媒体应用的认知和偏好
近期我们对淮海工学院2012级以及2013级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认知以及偏好进行了调查,其中发放了1050份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30份,发现有近76%的同学很乐意以及乐意接受新媒体,18.17%的人表示接受较慢,6.89%的人表示拒绝接受。有24.95%的同学们手机的主要用途在于打电话和发短信,60.43%的同学手机的主要用途在上网,近40%的同学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人人以及QQ等。而学生经常关注的新媒体排名分别是QQ空间、QQ、微信以及新浪微博。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需求,近60%的学生希望能更针对性的获取信息以及能与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内容。他们对于校方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能够得到内容聚焦如下:关于校内活动的资讯占36.03%,生活趣事占20.69% ,校内新闻占20.69%。他们关注校方平台的活动的原因大部分选择了活动有意思且与我相关。
总体来说,大学生已经广泛使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获取资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易接受,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以及消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行为方式、思维逻辑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多青年运用新媒体进行思考和实践的现实,我认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加广泛的利用新媒体成为必然选择。
二、新媒体的特性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合
1、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扩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体现在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单向传播的功能局限,使得交流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例如可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心理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心理测试量表的使用更加的灵活,可让来访者随时通过自测及反馈的结果来增进自我了解、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以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图片、声音、视频等,同时新媒体技术能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
2、新媒体传播的隐蔽性和引导性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类似于隐形营销,可以利用新媒体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想观点、教育内容隐藏在文章、通讯、互动性活动等具体形式中,多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通过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凸显新媒体传播的潜隐性、诱导性、娱乐性和非强制性等特征。新媒体掌握了现代社会的舆论导向,能够就心理事件的热点问题集中,并引导大众参与讨论、发表正面观点,这种引导是非强制性的,是靠大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觉悟。
三、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专业心理咨询师应避免高度个人化的社交新媒体
从国外心理治疗的法律看,美国的《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禁止使用电子邮件作为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工具与特定的个体进行捆绑。(不能保证电子邮件的隐私和安全性),心理咨询师也绝不应该将来访者和以前的访者在类似于Facebook这类的社交网站上加为好友2。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困境在于,当来访者通过博客或者其他线上的方式看到咨询师写的治疗案例,即使是匿名或者是隐晦的方式提到他,这对治疗的关系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咨询师的自我揭露也可能使来访者感到不安,因此,咨询师避免高度个人化的博客、微博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2、把握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与新媒体理念的关系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方法,增强引导实效,遵循传播规律,注意新媒体舆论引导的灵活方法和生动表达方式,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运用新媒体互联思维,即用户就是价值的营销理念,社交互动理念,大数据应用理念,O2O闭环理念和“微时代”的讲故事理念。收集、挖掘分析高校学生情感、体验感受的习惯,能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互动性等,同时找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特点,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新媒体工作宣传员队伍,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提升议题设置能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熟练的新媒体技术,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属性,时刻与大学生群体保持同步才能应对挑战,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将其巧妙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3、不断深化对新媒体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媒体已被大学生普遍接受,他们强烈的主题意识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的媒体运作模式的产生,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渐渐的由过去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并且还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积极的调动起来,正是他们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更加频繁的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认识新媒体,善于利用新媒体,让其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激发学生自我内在的心理品格,生活与学习中学会分享、宽容和尊重,在未来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趋势下,新媒体必将更加智能化,高等教育对新媒体的应用也必定更加广泛。因此,在未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新媒体的应用也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将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樊富眠:《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心理学》2000年第4期.
[2] 李毅飞、孙凌等译:《认知行为疗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