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像之中翱翔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从高盛集团退休后,阿图尔·瓦尔特(Artur Walther)便开始了他在历史与当代摄影方面的收藏活动。以瓦尔特名字命名的收藏机构于2010年成立,致力于研究、收藏、展览和发表摄影及影像艺术作品。藏品主要存放在两个不同机构:总部在德国新乌尔姆,新分部在纽约,坐落在切尔西第26街上的切尔西艺术大厦里,一个被改造用作艺术展览以及其他活动的工业空间。
  自2010年成立至今,瓦尔特的收藏主要是专注在当代亚非影像艺术、美国本土影像以及19世纪欧洲、非洲摄影作品和书籍收藏等领域,而他也是盖·蒂利姆不同系列作品的主要藏家。本文是两人在2014年Steidl出版的书中的对谈节选。在与阿图尔·瓦尔特的对话中,蒂利姆也对自己的早期报道作品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瓦尔特:你刚从温哥华回来,你在那里参加了一个名为“摄影与城市”的小组研讨,并且你的作品也参加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的“建构世界:当代摄影与建筑”展览。建筑和风景是你在职业生涯中大量处理的摄影题材。
  蒂利姆:在过去几年中,我都在拍摄风景。对风景的一种较为一般性的界定就是指描绘自然景色,但是我的想法则是同时也拍摄城市景观,在这些作品中,人与风景一样都是像片框架中的重要元素,并且可以把人与建筑和环境进行比照。在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职业生涯中,我总是倾向于把人与风景隔离开来进行单独拍摄,现在我想改变这种情况,把他们整合起来,以某种方式展现物质情境。
  瓦尔特:从今天看来,你已经做了30年的摄影工作,那关于风景的这种观念是如何在你的作品中逐步发展而来的?
  蒂利姆:最初,我进行摄影的唯一目的是观察和理解我的祖国;最初我对这些照片本身没有任何兴趣。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理解了,或者说至少大体知道了摄影的力量和美。在过去几年中的风景摄影工作中,我避免创作型戏剧和图画般的摄影,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摄影方式使人无法真正关注摄影中的内容,支配一切的美学考虑变得太过于具有规定性。就此而言,一种政治姿态是把“丑陋”的元素也包含进一个所谓的美丽的风景中,以破坏任何制造神话的倾向,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同样变得具有规定性了。我希望观众能够在图像之中翱翔,而不是在图像之外。


  瓦尔特:你在描绘一个更宽泛的理念,在反思你所做的工作。
  蒂利姆: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我在南非和非洲中部以新闻摄影记者的身份工作,而我目前正是在回应我在那段时间中的一系列个人境遇。我意识到我在南非拍摄的作品中缺少对图像所处情境的呈现,这也是我的新闻报道中摄影作品缺乏微妙感觉的部分原因。描绘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情境总是困难的,我认为我后期处理风景摄影的方式,其实是我试图在学习我这一行,或者说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学习。我强烈地感受到我自己的早期作品中这种情境的缺失。在我模仿美国和欧洲新闻摄影记者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是在不同的处境中寻求相同的东西:处境并不是由我所描绘,而是由紧张的剧情所描绘。一个事件并不由我说出,我只用通常所接受的理念将其说出,这些理念仅仅是强化了观众的偏见。模仿使某种虚假变得永恒,看起来确实是这样。


  瓦尔特:你看起来非常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我在你的写作中也感受到这一点。
  蒂利姆:这可能是我在南非工作的缘故,在那里人们的想象王国是由日常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社会分裂所构成的。人们容易采取极端的和相互矛盾的态度。例如,我能够像我所希望的那样保持中立吗?我能够成为一个事件的可靠的见证人,而不是直接给它一个定位,用我的推测来影响它吗?我想探求这种批判性的中立而又富有激情的参与,这将是我在摄影工作中的终极成就。我想我将从风景摄影开始,这可能是由于风景对我而言是中立的。
  瓦尔特: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就是你把城市景观也看作风景的理念,你在“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系列作品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蒂利姆:2007年我获得了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提供的一笔资助,该资助是以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的名字命名的。他们要求提供一个研究计划,我提交的计划是拍摄非洲的权力关系和领袖,那些控制着非洲社会和政治的人们。我先是去了索马里,最初看起来前景良好,但是后来进展并不顺利。我跟随总理飞往摩加迪沙,随后被流放到肯尼亚,但是战斗很快在摩加迪沙打响。景象非常恐怖,我说服自己相信,没有必要与各路民兵一起待在大街上。我不觉得我有像以往一样进行拍摄工作的必要性,所以我回家思考我所处的境况。我花了一段时间思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拍摄我曾经以新闻摄影记者的身份工作的环境,我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拍摄报道新闻事件所处的景观。这就是“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系列作品的开始。
  瓦尔特:你是如何选择各种城市进行拍摄的?
  蒂利姆:在前往摩加迪沙之后,我放弃了“非洲权力”的拍摄计划,然后前往贝宁,并开始拍摄波多诺伏的伏都教巫师。但是在那里我改变了这一摄影计划的方向。我提出问题,与一个建筑基金会讨论,并且拍摄了“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系列作品中的最早的几幅作品。然后我去了刚果、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安哥拉和加纳,主要是各国的大城市,拍摄城市景观或者自然风景,特别是在殖民主义时期建造的晚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瓦尔特:统一的结构或者说题目是“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   蒂利姆:在大部分非洲城市中,都有一条帕特里斯·卢蒙巴大道。卢蒙巴是现代非洲的第一位民选领袖。1961年被暗杀后,他被新生的非洲民主国家尊奉为解放者的先驱。然而,后殖民国家的人民与殖民主义的景观有一种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人们承认这种景观所代表的所谓进步以及对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代表对非洲人民的政治压制。以我在卢本巴希拍摄的官僚为例,他们把殖民统治的时代称之为“那个时代”。在殖民主义时代,官僚的工作将会确保他们在社会中有稳定和受人尊敬的地位。所以,他们回顾过去那个时代,认为那是一段一切运转良好的时期。
  瓦尔特:这种景观对你来时意味着什么?
  蒂利姆:这些景观压缩进了很多理想主义以及过去50多年的灾难。如果你看一下莫桑比克艺术家所描绘的民族解放运动,你会看到萨莫拉·马谢尔沿着大道一路走来,大道两旁都是高度殖民主义风格的建筑。这正是对殖民主义权力的象征物的尴尬的和复杂的拥抱。然而在拍摄这些地方时,有一种成为鉴赏衰败建筑的行家的风险,制造一种可能被理解为对非洲状况的隐喻。我试图克服这种问题,我的办法是把自己沉浸在关于生活在其中的感觉的想法之中,那是一个玄妙的地方,如此明显的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一个再造未来的地方,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地方。
  瓦尔特:你是如何选择这一关于现代性的主题的?
  蒂利姆: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这是一个如此奇怪和具有诱惑力的工作环境,例如,它包括了1986年在马普托举行的马谢尔的葬礼。还有这些大型的百货商场和晚期殖民主义时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但是商店里空无一物。这一环境显得如此不恰当,然而它又具有如此不可置疑的非洲身份。它向我诉说着关于身份的混杂性,这与本质主义对身份的观念截然不同。


  瓦尔特:你在书中写道,“这些摄影作品不是后殖民主义非洲国家的倒塌的历史,也不是关于晚期现代主义时期殖民主义建筑的冥思,而是一次穿越梦想大道的漫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蒂利姆:我应该写成“叙述倒塌的历史的企图……”,这呼应了巴特关于摄影如何描绘历史的观点:一包像片卡,并没有被他所称的“持续”所连接的时刻。所以,这本书并不企图书写历史,而是书写建筑和大道,大道的命名,梦想的遗迹,过去数个世代的渴望,无论是殖民主义时期的还是后殖民主义时期的,都在书中被书写出来,对摄影来说都是极具新引力的题材。









其他文献
鑫吉海杯“我的医院 我的家”主题摄影大展由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北京鑫吉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医学摄影与图像分会承办,已连续举办三届。大展旨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医护人员的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全面深化医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届大展设医院工作类、医院建筑类、自然风光类、社会风情类、艺术创意类、动物花草类六类进行征稿,最终在12700余幅(组)作
期刊
查干湖在蒙古语被称作“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的冬捕历史颇为悠久,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辽代,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辽帝圣达宗)……卓帐冰上,凿冰取鱼……春尽乃还。”  祭湖醒网  未申交替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345平方公里的查干湖早已被寒冰积雪尘封,却由此迸发出摄人心魄的灵性。冬捕活动,在冬至后一周左右开始,至正
期刊
如果家门口有一片海,那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有海,有条铁路从家门口穿过,也足够让人兴奋了。  北京大男孩王嵬,从小住在西直门火车站旁边,站房、火车、铁轨,熟悉得像自家的地盘。跟好多男孩一样,王嵬着魔似地喜欢上了火车,从记事起,就在纸片上涂鸦火车头。2002年,12岁的王嵬得到老爸送的一台相机,小小年纪开始拍照,但他对家人同学、风景动物一概视而不见,他只拍一个东西,就是火车。  从家门口到北京周边,
期刊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通信摄影协会、中国电信摄影协会主办,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已于2015年岁末圆满落幕。  此大展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是颇受影友喜爱的摄影交流平台。2015年大展分设手机组和相机组,秉承一贯的主题,分组别征集反映身边的人文风情、生活百态、自然风光、城市掠影、艺术生活、人物写真、美好瞬间等类型的摄影作品。经过3个月的征稿,共收到作品近6万
期刊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由中国文联和澳门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书法、美术、摄影界艺术家近百人围绕论坛主题“造型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育成”进行讨论。本次论坛设大会演讲、分论坛和圆桌对话,中摄协副主席、摄影理论委员会主任索久林代表摄影界作了题为《让中华文化中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的大会讲演。分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
期刊
2016新年第一天的一大早,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人头攒动,几百号摄影人士聚集于此,参加“人民形象,中国精神—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之朱宪民《百姓》摄影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展出中国摄影家个展。  表面看来,国家博物馆收藏朱宪民的摄影作品源于这次个展,但用国博收藏部张明研究员的话说:我们2009年就在关注朱宪民的作品,他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作品都是我们关注的原因所在。他的“黄河母亲”、“老北
期刊
2015年底,金宝街上照例是车来车往,喧嚣庸常。宫殿模样的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对面,低调的隆基大厦南楼五层—《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内,大家按部就班,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会议室不时传出讨论、甚至争辩的声音,间或笑语盈盈,饭菜飘香。情怀,总是默不作声地和着烟火气飘荡。  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型塑中国摄影当下与未来,搭建东西方影像文化交流平台,这都是《中国摄影》杂志份内的事,不值得张扬。不过,从这一期开
期刊
摄影是通过光去描写现实的媒介。但如果不把光作为媒介的主要角色,而是让它变为摄影所要描写的主题,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  鲁伯德拉格·安德里克(Ljubodrag Andric)就是试图超越摄影原有的定义,从而尝试把光作为摄影描写的主题,光是极尽可能折射安德里克作品内核的载体与意义。就像我们被生活忙碌的节奏所施以的重压,匆忙的脚步和被淡化的视觉敏感神经,很容易将我们平时在路上所遇到的桥梁、墙壁、楼宇,
期刊
乍一看,德国艺术家克劳迪娅·安吉尔麦尔(Claudia Angelmaier)的摄影作品“贝蒂”( Betty)看起来什么也不像,只是一个简单的灰色的矩形。但是看几秒钟之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张明信片的背面,有一个幽灵般的女人的形象从后面显现出来。  但这显然不是Instagram的抓拍或者Facebook的发帖中常见的东西,而是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新展《摄影诗学
期刊
达盖尔法银版照相  时间:2015.11.03—2016.03.30  地点: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美国盖蒂博物馆每次策划的摄影史性质的“焦点”系列专题展览,皆有相关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作品,代表该摄影题材的起始源头。此次首次推出“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专题,展品精选自其馆藏的2000帧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珍品,以及来自收藏家格雷厄姆·纳什(Graham Nash)的几十帧藏品。达盖尔法银版照相工艺在18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