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红的世界,平和、恬淡,辗转业界三十余年,只是一杯清茶的岁月流长。这杯茶被稳稳地根治在内心,不随外力颠覆、倾斜,也不随日月干涸、滋长。仅凭舌尖的触感,坚守一杯茶的信仰。
2007年,当北京茶叶总公司成功回购“京华茶叶”(以下简称“京华”)的消息传出,沈红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八年的等待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尽管沈红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风韵犹存的成熟妇人,从师于老一辈的茶人,靠着口传身教学习茉莉花茶的拼配技术,到历时二十余年方始独立开单创立自己的拼配工艺,再到担任联合利华技术部主管,随着“京华”的雪藏而赋闲回家,沈红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轨迹无一不和“京华茶叶”的命运缕缕牵系,或激荡,或抑止,或勃起。
没有人知道沈红总是隐含淡淡笑意的和煦面容背后藏匿了多少隐忍、无奈。“京华”的回歸,终于可以让沈红接续心头始终缭绕不去的茉莉茶香……自此,沈红的身影再也没有从“京华”离开。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审评室里,沈红的白大褂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出现在工作台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被茉莉花和茶香充盈的时光里,沈红齐肩的乌黑长发已经银丝斑驳。
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北京护国寺古玩市场的杂项货摊前,上个世纪80年代标着“京华”字样的茶叶铁罐被作为民俗品摆放着。1981年,北京茶叶总公司申请注册“京华茶叶”,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首开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京华茶叶”几乎成为京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乃至唯一的茶叶品牌。即使在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京华茶叶”对习惯喝花茶的老北京而言,意味着在喉舌之间贯穿几十载的不变口味,杯中浓淡相宜的茉莉花香伴着木柴的烟熏气味,才会让隆冬的街巷彻底从夜的清冷中苏醒过来。
“京华”注册成功之后的第二年的7月(1982年),沈红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当时,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北京茶叶总公司的前身)是北方地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隶属于北京二商集团。沈红一进厂,就被分配到审评室,师从杨静仪、傅明环两位师傅,分别学习拼配和审评。当时北方地区都有饮用花茶的习惯,一来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在产茶区,再者因为运输和保存方面的配置相对滞后,绿茶等茶品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导致茶叶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茶则完全规避了这种非人为导致的运输和储存风险。
人们常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即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种花、茶窨制的结果,既让茶胚彻底干燥适合长途运输又能长时间保存,同时茉莉花在加工的过程中其内质也会发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单宁在水湿条件下的自然分解,使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有效地减弱喝绿茶时的涩感,也成为北方人喜爱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三十年前,北京所有的茶叶店几乎都只售卖各式花茶,而沈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当时5块、6块、8块、10块的标价拼配出质量对应的花茶。“京华”作为首创的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沈红一面和审评组的同事坚守在质量的关口,同时利用各地区茶叶的品质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加工,使得茶叶品质能够相互弥补,她研制出的拼配加工方法,迄今仍然为同行传承沿用。
漫长的归途
1999年8月,对沈红而言是寒冷的。拥有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商标的日用品巨头联合利华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此时,虽然“京华茶叶”的销售量仍然占到北京包装茶市场的40%,但恰逢茶叶销售从专卖管理改为开放经营,大量南方茶商倾巢北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京华茶叶”的市场份额被日渐增多的同业者不断蚕食。精明的联合利华相中的除了京华的品牌价值外,还有其发达的营销网络。“京华茶叶”遂“有偿让渡”给联合利华。自此,京产名牌落入他人之手,当时曾经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而作为业务骨干的沈红也随着“京华”被调至联合利华技术部担任主管,依然负责“京华”茶叶的质量把关。至此,沈红事业的严冬随着几年后“京华”在联合利华的雪藏来临了。
迄今,业界对联合利华把“京华茶叶”收购之后其惨淡的遭遇有诸多揣测,“发展不利论”和“阴谋雪藏论”不绝于耳,但毋庸置疑,随着铺天盖地的立顿上市,沈红则随着“京华”的消失而退出了审评和花茶拼配的行业,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沈红在提起这段岁月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回家”这两个字,依然让沈红的脸上闪过不易被人察觉的苦涩。
2002年,北京茶叶总公司再次建厂,沈红放弃了外企的优厚待遇,回到北京茶叶总公司工作。但这个时候的茶叶公司面临着没有自身品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的种种困境。虽然“京华”还没有解冻,但沈红汲取此前“京华茶叶”只是加工、拼配、销售却无生产基地,无法最直接地把控茶源品质的经验,协助企业在福建省政和县建立起几千亩的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并规范了茶叶质量控制。然而收回“京华”依然是沈红心底的一个隐痛。
25000字的质量管理制度,五本针对关键控制点的作业指导书,约50种记录表,沈红带着她的科室规范了公司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产品的管理程序,2005年,沈红忙并等待着。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直到2007年,八年的等待,终于让沈红盼回了京华的回归。此时,茶行业已经被六大茶类攻城略地各分天下,同类品种的各个品牌间竞争激烈,剑拔弩张的当口,“京华”面临要在强敌环伺之下收复失地。尽管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沈红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学子,近三十年的历练和辗转让沈红笃定“京华”的老茶客们依然在等待着久违的茶香,胡同里缭绕的茉莉花香不会随着时光消散。
被铭记的味道
关于花茶的拼配传承,沈红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和参考文献。“酒要勾兑,茶要拼配”,真正的传统老北京花茶是用精湛而繁琐的技术工艺,加工拼配而成的。旧时,老北京的茶庄大都是前店后厂,开单子的师傅,把茶叶拼配单开好后送库房,负责加工拼配的师傅按照茶叶拼配单上所开的茶叶原料开始调货,每个老字号都拥有自身一套完整的茶叶加工拼配技术工艺,和永不外传的拼配单(秘方与秘诀),更有专属自己的进货渠道。“拼配茶和直挂茶的差别是口感的稳定和统一性,不会随着年度茶叶质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沈红说,“拼配茶选择的拼配品类数量一般要看订货的多少而定,最少也要四五种,最多达十几种。”除了“京华茶叶”以外,市场上鲜见拼配茶的详细标注,对此,沈红说:“只要是写‘产地北京’,那就是拼配茶。” 在六大茶类中花茶被划归到再加工茶品类,虽然红茶、乌龙茶等也可以制作花茶,但花茶的窨制依然是以茉莉花和绿茶为主,在所有茶品中,只有花茶的制作成本比较高。沈红的足迹曾经遍布茶区和茉莉花的主产地-广西和福建,对茉莉花茶的窨制过程谙熟于心:“窨制就是利用茉莉花吐香,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茶坯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味。窨制使用的茉莉花都是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及时筛检出死花(不会开放的花骨朵)。用玉兰花打底后,一层茶坯一层茉莉花,铺垫堆砌到一定的高度。每次茶坯吸收完鮮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茶坯进行处理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而每次的窨制都需要在夜晚进行,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之花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香气犹存。”沈红和制茶人相处日久,谙熟其中的各个环节之外,也深解此间的辛苦。
沈红对花茶生产流程的熟知使她在审评的过程中,只通过“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几个步骤就能评断花茶乃至任何一款不同种类的茶叶质量等级。“干看外形分四项因子,观察外形条索的形状、色泽、整碎、净度。湿看内质,则是开汤后,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观叶底。叶底就是泡完之后的叶子。这就是评茶师的感官审评。”在沈红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白色的计时器,每款茶叶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撷取3g放在杯中用150ml的开水泡5分钟,只有乌龙茶类的铁观音和大红袍需要使用5g之外,这个取用量适用于所有茶类。浸泡之后,把茶汤倒在和杯底号码对应的白盏内,然后打乱杯子的顺序,按照茶叶的品质从低到高逐一闻香,并把闻香之后的杯子和白盏对应,和闻香一样,通过味觉感触茶叶的品质,依然是从低档到高端逐一排列,杯盏的号码相符者则是印证评茶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考量之一。同样的两个小样,“审评师这个行业需要悟性,”沈红随手把两款花茶的生产样单独拿了出来,只因其中一杯中有一片一公分左右的玉兰花干没有被筛检干净,同一品质的花茶茶汤就有了天壤之别,“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评茶师,因为每个人都喝得出好茶,只要对比着品尝,这种差异就比较容易辨别。”沈红说:“所以,如果常喝30元一斤花茶的老茶客,一旦品质有所下降,他们会第一时间感受到。”
沈红在茶叶审评时最常用的字眼儿就是一系列的价格数字,这些10元、20元、25元、30元、40元、50元的数字对沈红和京华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1990年,沈红参与北京茶叶公司制定了一套北京花茶的规格标准并成为一个系列,这个标准在1992年获得了商业部的科技进步奖,在当时这套按照定价拟定的规格标准既是“京华”的首创,同时也是当时北京花茶的通用标准。尽管此时,这套标准仅仅在“京华茶叶”的企业内通行,但如果要寻找三十年前,北京花茶10元花茶的口感,沈红依然可以参照逐年的小样依靠传统的拼配技艺复刻和追述。
味道是可以被铭记的。沈红的花茶拼配工艺让老茶客们重拾了几十年前的“京华”味道。在2009年,沈红的“北京花茶拼配工艺”成功申报了北京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宣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正在市级非遗的申报流程中,作为目前北京唯一申报成功的花茶拼配工艺传承人,沈红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是流连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各个商铺里。一到茶季,沈红就一家一家地挨着喝茶,让自己成为一名茶客,或许是一个评茶师的另一个终身制的角色。“市场、行情、产地,一杯茶说明白了一切。”沈红的笑容淡淡的,不热烈却满是亲和。
杯中定音
或许是每天和茶打交道的缘故,沈红的身材消瘦,即使在平日里,沈红也爱喝茶,却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饮用一种茶,“人说喝茶越喝口儿越高,一种茶我如果喝时间长了,就觉得不香了”。于是调换着喝茶成了沈红的常态。然而,无茶不喝的沈红心底却只存留一杯平平影月的清茶。
坐镇在质量的桥头,一个评茶师的专业判断关系到茶叶品质的整体质量,关系到进货商的切身利益。因为花茶的制作成本高昂,降低进货价格就意味着利润的割舍,沈红的杯中定音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票。然而,口舌之间的感受又是最模糊含混的品鉴,既无法言说又无法撰写,从身负重任到现在返聘做闲散大夫,沈红干的无非是一份“良心活”。
价格下压,遂有供货商上门,不吵不闹,沈红一杯清茶斟满,3g、5分钟,开杯、闻香、观茶汤、看叶底,“都是制茶人,我不说,他们也知道……”喝了沈红的一盏茶后,心平气和,日月分明。
“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但会影响茶的质量,你卖茶给人家,总不能骗人,只是因为你懂茶,可你在别的地方不懂,那么人家也可以骗你,事情不能这样。”茶人沈红说。“花茶还是要有芽有叶的好,又有浓度又有香气。单芽的虽然送人好看,但沏起来太淡。有芽有叶的喝起来才有滋味。”茶客沈红说。“评茶师没有秘籍,一句话‘一碗水端平’。”评茶师沈红说。
2007年,当北京茶叶总公司成功回购“京华茶叶”(以下简称“京华”)的消息传出,沈红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八年的等待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尽管沈红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风韵犹存的成熟妇人,从师于老一辈的茶人,靠着口传身教学习茉莉花茶的拼配技术,到历时二十余年方始独立开单创立自己的拼配工艺,再到担任联合利华技术部主管,随着“京华”的雪藏而赋闲回家,沈红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轨迹无一不和“京华茶叶”的命运缕缕牵系,或激荡,或抑止,或勃起。
没有人知道沈红总是隐含淡淡笑意的和煦面容背后藏匿了多少隐忍、无奈。“京华”的回歸,终于可以让沈红接续心头始终缭绕不去的茉莉茶香……自此,沈红的身影再也没有从“京华”离开。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审评室里,沈红的白大褂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出现在工作台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被茉莉花和茶香充盈的时光里,沈红齐肩的乌黑长发已经银丝斑驳。
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北京护国寺古玩市场的杂项货摊前,上个世纪80年代标着“京华”字样的茶叶铁罐被作为民俗品摆放着。1981年,北京茶叶总公司申请注册“京华茶叶”,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首开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京华茶叶”几乎成为京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乃至唯一的茶叶品牌。即使在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京华茶叶”对习惯喝花茶的老北京而言,意味着在喉舌之间贯穿几十载的不变口味,杯中浓淡相宜的茉莉花香伴着木柴的烟熏气味,才会让隆冬的街巷彻底从夜的清冷中苏醒过来。
“京华”注册成功之后的第二年的7月(1982年),沈红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当时,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北京茶叶总公司的前身)是北方地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隶属于北京二商集团。沈红一进厂,就被分配到审评室,师从杨静仪、傅明环两位师傅,分别学习拼配和审评。当时北方地区都有饮用花茶的习惯,一来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在产茶区,再者因为运输和保存方面的配置相对滞后,绿茶等茶品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导致茶叶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茶则完全规避了这种非人为导致的运输和储存风险。
人们常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即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种花、茶窨制的结果,既让茶胚彻底干燥适合长途运输又能长时间保存,同时茉莉花在加工的过程中其内质也会发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单宁在水湿条件下的自然分解,使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有效地减弱喝绿茶时的涩感,也成为北方人喜爱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三十年前,北京所有的茶叶店几乎都只售卖各式花茶,而沈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当时5块、6块、8块、10块的标价拼配出质量对应的花茶。“京华”作为首创的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沈红一面和审评组的同事坚守在质量的关口,同时利用各地区茶叶的品质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加工,使得茶叶品质能够相互弥补,她研制出的拼配加工方法,迄今仍然为同行传承沿用。
漫长的归途
1999年8月,对沈红而言是寒冷的。拥有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商标的日用品巨头联合利华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此时,虽然“京华茶叶”的销售量仍然占到北京包装茶市场的40%,但恰逢茶叶销售从专卖管理改为开放经营,大量南方茶商倾巢北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京华茶叶”的市场份额被日渐增多的同业者不断蚕食。精明的联合利华相中的除了京华的品牌价值外,还有其发达的营销网络。“京华茶叶”遂“有偿让渡”给联合利华。自此,京产名牌落入他人之手,当时曾经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而作为业务骨干的沈红也随着“京华”被调至联合利华技术部担任主管,依然负责“京华”茶叶的质量把关。至此,沈红事业的严冬随着几年后“京华”在联合利华的雪藏来临了。
迄今,业界对联合利华把“京华茶叶”收购之后其惨淡的遭遇有诸多揣测,“发展不利论”和“阴谋雪藏论”不绝于耳,但毋庸置疑,随着铺天盖地的立顿上市,沈红则随着“京华”的消失而退出了审评和花茶拼配的行业,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沈红在提起这段岁月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回家”这两个字,依然让沈红的脸上闪过不易被人察觉的苦涩。
2002年,北京茶叶总公司再次建厂,沈红放弃了外企的优厚待遇,回到北京茶叶总公司工作。但这个时候的茶叶公司面临着没有自身品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的种种困境。虽然“京华”还没有解冻,但沈红汲取此前“京华茶叶”只是加工、拼配、销售却无生产基地,无法最直接地把控茶源品质的经验,协助企业在福建省政和县建立起几千亩的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并规范了茶叶质量控制。然而收回“京华”依然是沈红心底的一个隐痛。
25000字的质量管理制度,五本针对关键控制点的作业指导书,约50种记录表,沈红带着她的科室规范了公司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产品的管理程序,2005年,沈红忙并等待着。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直到2007年,八年的等待,终于让沈红盼回了京华的回归。此时,茶行业已经被六大茶类攻城略地各分天下,同类品种的各个品牌间竞争激烈,剑拔弩张的当口,“京华”面临要在强敌环伺之下收复失地。尽管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沈红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学子,近三十年的历练和辗转让沈红笃定“京华”的老茶客们依然在等待着久违的茶香,胡同里缭绕的茉莉花香不会随着时光消散。
被铭记的味道
关于花茶的拼配传承,沈红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和参考文献。“酒要勾兑,茶要拼配”,真正的传统老北京花茶是用精湛而繁琐的技术工艺,加工拼配而成的。旧时,老北京的茶庄大都是前店后厂,开单子的师傅,把茶叶拼配单开好后送库房,负责加工拼配的师傅按照茶叶拼配单上所开的茶叶原料开始调货,每个老字号都拥有自身一套完整的茶叶加工拼配技术工艺,和永不外传的拼配单(秘方与秘诀),更有专属自己的进货渠道。“拼配茶和直挂茶的差别是口感的稳定和统一性,不会随着年度茶叶质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沈红说,“拼配茶选择的拼配品类数量一般要看订货的多少而定,最少也要四五种,最多达十几种。”除了“京华茶叶”以外,市场上鲜见拼配茶的详细标注,对此,沈红说:“只要是写‘产地北京’,那就是拼配茶。” 在六大茶类中花茶被划归到再加工茶品类,虽然红茶、乌龙茶等也可以制作花茶,但花茶的窨制依然是以茉莉花和绿茶为主,在所有茶品中,只有花茶的制作成本比较高。沈红的足迹曾经遍布茶区和茉莉花的主产地-广西和福建,对茉莉花茶的窨制过程谙熟于心:“窨制就是利用茉莉花吐香,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茶坯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味。窨制使用的茉莉花都是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及时筛检出死花(不会开放的花骨朵)。用玉兰花打底后,一层茶坯一层茉莉花,铺垫堆砌到一定的高度。每次茶坯吸收完鮮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茶坯进行处理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而每次的窨制都需要在夜晚进行,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之花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香气犹存。”沈红和制茶人相处日久,谙熟其中的各个环节之外,也深解此间的辛苦。
沈红对花茶生产流程的熟知使她在审评的过程中,只通过“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几个步骤就能评断花茶乃至任何一款不同种类的茶叶质量等级。“干看外形分四项因子,观察外形条索的形状、色泽、整碎、净度。湿看内质,则是开汤后,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观叶底。叶底就是泡完之后的叶子。这就是评茶师的感官审评。”在沈红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白色的计时器,每款茶叶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撷取3g放在杯中用150ml的开水泡5分钟,只有乌龙茶类的铁观音和大红袍需要使用5g之外,这个取用量适用于所有茶类。浸泡之后,把茶汤倒在和杯底号码对应的白盏内,然后打乱杯子的顺序,按照茶叶的品质从低到高逐一闻香,并把闻香之后的杯子和白盏对应,和闻香一样,通过味觉感触茶叶的品质,依然是从低档到高端逐一排列,杯盏的号码相符者则是印证评茶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考量之一。同样的两个小样,“审评师这个行业需要悟性,”沈红随手把两款花茶的生产样单独拿了出来,只因其中一杯中有一片一公分左右的玉兰花干没有被筛检干净,同一品质的花茶茶汤就有了天壤之别,“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评茶师,因为每个人都喝得出好茶,只要对比着品尝,这种差异就比较容易辨别。”沈红说:“所以,如果常喝30元一斤花茶的老茶客,一旦品质有所下降,他们会第一时间感受到。”
沈红在茶叶审评时最常用的字眼儿就是一系列的价格数字,这些10元、20元、25元、30元、40元、50元的数字对沈红和京华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1990年,沈红参与北京茶叶公司制定了一套北京花茶的规格标准并成为一个系列,这个标准在1992年获得了商业部的科技进步奖,在当时这套按照定价拟定的规格标准既是“京华”的首创,同时也是当时北京花茶的通用标准。尽管此时,这套标准仅仅在“京华茶叶”的企业内通行,但如果要寻找三十年前,北京花茶10元花茶的口感,沈红依然可以参照逐年的小样依靠传统的拼配技艺复刻和追述。
味道是可以被铭记的。沈红的花茶拼配工艺让老茶客们重拾了几十年前的“京华”味道。在2009年,沈红的“北京花茶拼配工艺”成功申报了北京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宣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正在市级非遗的申报流程中,作为目前北京唯一申报成功的花茶拼配工艺传承人,沈红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是流连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各个商铺里。一到茶季,沈红就一家一家地挨着喝茶,让自己成为一名茶客,或许是一个评茶师的另一个终身制的角色。“市场、行情、产地,一杯茶说明白了一切。”沈红的笑容淡淡的,不热烈却满是亲和。
杯中定音
或许是每天和茶打交道的缘故,沈红的身材消瘦,即使在平日里,沈红也爱喝茶,却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饮用一种茶,“人说喝茶越喝口儿越高,一种茶我如果喝时间长了,就觉得不香了”。于是调换着喝茶成了沈红的常态。然而,无茶不喝的沈红心底却只存留一杯平平影月的清茶。
坐镇在质量的桥头,一个评茶师的专业判断关系到茶叶品质的整体质量,关系到进货商的切身利益。因为花茶的制作成本高昂,降低进货价格就意味着利润的割舍,沈红的杯中定音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票。然而,口舌之间的感受又是最模糊含混的品鉴,既无法言说又无法撰写,从身负重任到现在返聘做闲散大夫,沈红干的无非是一份“良心活”。
价格下压,遂有供货商上门,不吵不闹,沈红一杯清茶斟满,3g、5分钟,开杯、闻香、观茶汤、看叶底,“都是制茶人,我不说,他们也知道……”喝了沈红的一盏茶后,心平气和,日月分明。
“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但会影响茶的质量,你卖茶给人家,总不能骗人,只是因为你懂茶,可你在别的地方不懂,那么人家也可以骗你,事情不能这样。”茶人沈红说。“花茶还是要有芽有叶的好,又有浓度又有香气。单芽的虽然送人好看,但沏起来太淡。有芽有叶的喝起来才有滋味。”茶客沈红说。“评茶师没有秘籍,一句话‘一碗水端平’。”评茶师沈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