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对学生很好,却得不到一些学生的理解,反而产生了不少误会。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细节,让自己“可爱”起来。
一、尽量避免误会学生
过去,学生的所作所为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办,而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这样了。當学生有自己的主动行为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就去按照老师的标准来判定他是在违规,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一定要让学生对教师的判定心服口服,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判定,或者让他自己来选择相应的补偿措施。老师不是圣人,难免出现错判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映,必要时要做到在事后及时补救,避免事态的恶化。
二、换位思考
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他自己是老师,他怎样来处理这件事情,让他明白老师的出发点。同样的道理,教师也要经常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去做,你是学生的话,你会不会和他们一样去这样做,然后去考虑这样做的结果,或者思考那样做会更好,这样的时候一定要摆脱自己老师的身份,真正的换位思考。
三、正确定位
古代社会“亲其师,尊其道”的要求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在他们的眼中再也没有那种神圣不可攀越的地位,他们认为老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的地位是一样的,彼此之间应该是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今天的老师还非常看重老师的权威,那么最好是有足够的威慑力,使学生看到就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高度,没有足够的震撼力,那么最好选择和学生做朋友,用自己逐渐释放出来的魅力和学识去征服学生。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做到真正的表率作用。
四、给学生留一份面子
不管是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记住要留一份面子给学生。有的学生是偶尔犯错,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一次打击,一次面子的损失就可能使他们产生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走上后退的道路。
五、和谐的语言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同的语气都表达不同的意思,都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同。如:两个学生闹矛盾,甚至打架,老师又气又恼火地说:“又是你们两个,和谁也搞不好关系,天天惹事。”这不仅很伤学生的自尊,更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他们以后做什么事会更隐蔽,老师更难发现问题。如果说:“你们两个都很委屈,很尴尬吧?”这样,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爱,一定会把他们闹矛盾的原由说出来,这时你再切入正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效果会非常显著。其实,在老师表现出理解之后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意见了。理解是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学生的语言交流,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要以理解学生为核心。
六、真诚的情感交流
对待学生的情感要真诚,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对学生各种感情的表露要有耐心,在限制学生某种行为的同时也要指出他表露出的情感。
一次考试试卷刚发下来,一位学生就把试卷一把揉皱,放在课桌里,我知道他一定是没有考好。要知道,在学生害怕、失望、悲伤、喜悦时最需要老师的安慰、理解和分享,再也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了。于是,我说:“你没有考好,我心里也很难过。实际上,以你的实力,会考得很好。我理解。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改正,并找原因。”这个学生十分接受我的安慰,又恢复了自信。
七、适当的批评教育
大多数学生反映:希望老师能从严要求他们。在学生的心里非常明白老师的爱和严,明白老师的严格就是一种爱。对于教师来说,爱与约束是可以同时表达的,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他们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教师合理的约束会让学生们知道自己被关心。我们对学生在很多时候要说“不”,但要注意在其中夹一些爱的信息。如:“晚上不要随意离家,很不安全,我不想让你们出一点点危险。…不要在校外随便买零食,不卫生,对身体不好。…不要迟到、旷课,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等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的,尽管学生们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会因为老师的唠叨、责备感到温暖,感到有强烈的依靠、强大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生活在爱的温暖的阳光中,使学生在相互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提高、学习,时刻准备去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一、尽量避免误会学生
过去,学生的所作所为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办,而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这样了。當学生有自己的主动行为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就去按照老师的标准来判定他是在违规,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后再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一定要让学生对教师的判定心服口服,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判定,或者让他自己来选择相应的补偿措施。老师不是圣人,难免出现错判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映,必要时要做到在事后及时补救,避免事态的恶化。
二、换位思考
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考虑如果他自己是老师,他怎样来处理这件事情,让他明白老师的出发点。同样的道理,教师也要经常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去做,你是学生的话,你会不会和他们一样去这样做,然后去考虑这样做的结果,或者思考那样做会更好,这样的时候一定要摆脱自己老师的身份,真正的换位思考。
三、正确定位
古代社会“亲其师,尊其道”的要求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在他们的眼中再也没有那种神圣不可攀越的地位,他们认为老师应该是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的地位是一样的,彼此之间应该是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今天的老师还非常看重老师的权威,那么最好是有足够的威慑力,使学生看到就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高度,没有足够的震撼力,那么最好选择和学生做朋友,用自己逐渐释放出来的魅力和学识去征服学生。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做到真正的表率作用。
四、给学生留一份面子
不管是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处理学生的问题的时候,记住要留一份面子给学生。有的学生是偶尔犯错,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一次打击,一次面子的损失就可能使他们产生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走上后退的道路。
五、和谐的语言沟通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同的语气都表达不同的意思,都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同。如:两个学生闹矛盾,甚至打架,老师又气又恼火地说:“又是你们两个,和谁也搞不好关系,天天惹事。”这不仅很伤学生的自尊,更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他们以后做什么事会更隐蔽,老师更难发现问题。如果说:“你们两个都很委屈,很尴尬吧?”这样,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爱,一定会把他们闹矛盾的原由说出来,这时你再切入正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效果会非常显著。其实,在老师表现出理解之后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意见了。理解是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学生的语言交流,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要以理解学生为核心。
六、真诚的情感交流
对待学生的情感要真诚,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对学生各种感情的表露要有耐心,在限制学生某种行为的同时也要指出他表露出的情感。
一次考试试卷刚发下来,一位学生就把试卷一把揉皱,放在课桌里,我知道他一定是没有考好。要知道,在学生害怕、失望、悲伤、喜悦时最需要老师的安慰、理解和分享,再也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亲密关系的了。于是,我说:“你没有考好,我心里也很难过。实际上,以你的实力,会考得很好。我理解。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改正,并找原因。”这个学生十分接受我的安慰,又恢复了自信。
七、适当的批评教育
大多数学生反映:希望老师能从严要求他们。在学生的心里非常明白老师的爱和严,明白老师的严格就是一种爱。对于教师来说,爱与约束是可以同时表达的,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他们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教师合理的约束会让学生们知道自己被关心。我们对学生在很多时候要说“不”,但要注意在其中夹一些爱的信息。如:“晚上不要随意离家,很不安全,我不想让你们出一点点危险。…不要在校外随便买零食,不卫生,对身体不好。…不要迟到、旷课,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等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的,尽管学生们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会因为老师的唠叨、责备感到温暖,感到有强烈的依靠、强大的力量。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生活在爱的温暖的阳光中,使学生在相互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提高、学习,时刻准备去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