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变革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不断改革,以新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探索多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 地方高师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姬建锋(1961- ),男,陕西铜川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心理学研究;崔岐恩(1975- ),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李宗领(1959- ),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电子技术研究。(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07K011S)、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金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07JK156)和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基金资助课题“高师教育类课程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syk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37-02
国家在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这将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项举措对地方高师院校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这个新挑战呢?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
地方高师院校长期肩负着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与地方中小学有着长期和密切的合作关系,较为了解基层教育,且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和经验,因而成为推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地方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担负起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发挥教育科研示范作用,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140多所省属高师院校,其中本科院校近90所①,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承担了地方在职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地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逐步形成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由于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师、后由中师升为师范专科学校、再升格为本科,建校历史短,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微观上看,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西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相当紧张,对学校的投入有限。因此,多年来地方高师院校一直处于“低投入、低效益、低水平”的运转状态,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原有优惠政策弱化,新的优惠政策尚未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师范教育一向实行政策倾斜,使得高师院校吸引优秀生源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这些优惠政策正在取消,这使得高师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恢复师范生教育免费制度,就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入高师院校,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但这项优惠政策仅惠及六所部属的师范大学,地方高师院校尚未在考虑之内,这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在新的优惠政策形成之前,生源招生中的劣势地位进一步加剧。地方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及因素的发展变革对地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二是现行地方高等师范教育运作体制的缺陷所形成的对其自身完善的需求。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
面对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找到适当的路径才有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外部调整和内部改革两个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契合信息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
(一)外部调整
1.观念现代化。传统的“师范教育”的观念必须转变为“教师教育”的理念,树立教师教育观念和终身教育观念。师范教育终身化即“教到老、学到老”,主要就是形成“职前培养、实习试用和职后教育三位一体”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专业化指按照专业性教师职业要求进行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多样化指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形式上提供的师范教育的机会多样化、教师培养形式多样化和高等师范教育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2.教师专业化。师范教育专业化指按照专业性教师职业要求进行师范教育。目前,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性,使教师成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已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师范教育专业化的主要表征,就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和强化作为教师职业特征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现实是,若严格对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教师达标率不容乐觀。尤其在边远山区,问题更为突出,教师培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培养以及教育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所拥有的特色与优势,在教育理论与技能的教学方面,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比较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
3.教师教育一体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就明确把师范教育分成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在职培训三个阶段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的培训部与函授部、广播电视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彼此分工、密切合作的在职教师培训网络。但如何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交叉和结合,使它们相互统一,而不是前后脱节、相互隔离、条块分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这便要求对高师教育进行一体化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地方实际,对现有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实行多种形式的就近联合、合作办学或合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建立职前培养、实习试用和职后教育三位一体的高等师范教育机制③。特别要强调普通师范院校在培养新师资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在职师资培养的积极作用,通过联合与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联系。
(二)内部改革
1.专业设置多元化。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上只有一种专业,就是师范类专业,专业设置非常狭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走出这个误区,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需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逐步实现重心层次上移是今后整体的发展趋势。
2.人才培养体制多样化。学科、专业实现服务社会的落脚点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具体培养模式,传统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单一的,在本科四年只培养中学教师。必须探求多模式,即“3+X”或“4+X”,改变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国际化靠拢,走向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
3.课程体系综合化。主要指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信息化,研究建立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力提高师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也是其改革的努力方向④。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在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采用积极有效的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技能培训,强化“师范技能训练”。
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⑤。其基本内涵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四个要素,这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咸阳师范学院作为西部地区一所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还在改革与实验之中,以下略作介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适应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趋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素质要求,积极探索“2+2”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优质教师教育工程;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课时的前提下,重点放在调整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上,使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真正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体现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使我院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原则,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确保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体现大类培养、文理渗透的思想,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充分的空间;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統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基本定位
我实验区依据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培养面向西部基层中小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利用咸阳地区现代教师教育情境域的各种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基本思路
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管理,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查尔斯·法恩的管理理念⑥。我们将在教师教育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设计以及提升我院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是指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⑦。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是对由客户、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组成的网络中物料、信息和资金流动的管理。
我校的供应链是由社会、行业和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开始,再由教育事业相关者共同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实训等环节,到最后把培养出来的具有一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高技能教师输送到各中小学校的各项环节和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师范院校供应链管理是对人才培养供应链中的人才的各种技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对由中小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组成的网络中的人力资源、物资设备、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在今后的实验区工作中,我们拟采取以下三种典型的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1)“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师范院校按照中小学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中小学的教育模式。(2)工学交替合作模式。该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分学期或分阶段在大学和中小学实习点之间交替进行。学生某些学期在中小学,某些学期在大学。(3)“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围绕具体的中小学课程开发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学习都围绕项目进行,最后完成项目;二是学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围绕学校新课程改革中所遇的具体问题进行。在这种模式中,高师院校比较容易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这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大有裨益。
(五)实施要点
其一,构建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中小学合作,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
其二,构建专业教学方向体系。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教学课程及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后,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层面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需进一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其三,构建专业教学形式体系。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借鉴法国“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思想⑧,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采取“订单”的方式吸引中小学与我校共建。
其四,构建专业教学测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考试是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基础理论课的测评要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技能测评重在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测评。
[注释]
①陈宁.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新契机[N].光明日报,2007-05-09.
②潘岳祥.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12):18-19.
③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④张永良.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2.
⑤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⑥孙昌琦.供应链决定竞争力[J].企业管理,2004(4):90-92.
⑦张敏.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变与供应链柔性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50-54.
⑧秦旭芳,庞丽娟.试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文化境脉与学生身份[J].比较教育研究,2005(5):43-48.
[关键词]教师教育 地方高师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姬建锋(1961- ),男,陕西铜川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心理学研究;崔岐恩(1975- ),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李宗领(1959- ),男,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电子技术研究。(陕西 咸阳 7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07K011S)、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金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07JK156)和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基金资助课题“高师教育类课程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syk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37-02
国家在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这将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大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项举措对地方高师院校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这个新挑战呢?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
地方高师院校长期肩负着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与地方中小学有着长期和密切的合作关系,较为了解基层教育,且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和经验,因而成为推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地方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担负起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发挥教育科研示范作用,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140多所省属高师院校,其中本科院校近90所①,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承担了地方在职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地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逐步形成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由于大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师、后由中师升为师范专科学校、再升格为本科,建校历史短,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微观上看,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西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相当紧张,对学校的投入有限。因此,多年来地方高师院校一直处于“低投入、低效益、低水平”的运转状态,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原有优惠政策弱化,新的优惠政策尚未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师范教育一向实行政策倾斜,使得高师院校吸引优秀生源具有优势地位。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这些优惠政策正在取消,这使得高师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恢复师范生教育免费制度,就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入高师院校,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但这项优惠政策仅惠及六所部属的师范大学,地方高师院校尚未在考虑之内,这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在新的优惠政策形成之前,生源招生中的劣势地位进一步加剧。地方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及因素的发展变革对地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二是现行地方高等师范教育运作体制的缺陷所形成的对其自身完善的需求。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
面对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找到适当的路径才有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外部调整和内部改革两个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契合信息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
(一)外部调整
1.观念现代化。传统的“师范教育”的观念必须转变为“教师教育”的理念,树立教师教育观念和终身教育观念。师范教育终身化即“教到老、学到老”,主要就是形成“职前培养、实习试用和职后教育三位一体”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专业化指按照专业性教师职业要求进行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多样化指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形式上提供的师范教育的机会多样化、教师培养形式多样化和高等师范教育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2.教师专业化。师范教育专业化指按照专业性教师职业要求进行师范教育。目前,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性,使教师成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已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师范教育专业化的主要表征,就是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和强化作为教师职业特征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现实是,若严格对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教师达标率不容乐觀。尤其在边远山区,问题更为突出,教师培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培养以及教育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所拥有的特色与优势,在教育理论与技能的教学方面,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比较陈旧,缺乏必要的创新。
3.教师教育一体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就明确把师范教育分成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在职培训三个阶段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的培训部与函授部、广播电视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彼此分工、密切合作的在职教师培训网络。但如何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交叉和结合,使它们相互统一,而不是前后脱节、相互隔离、条块分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这便要求对高师教育进行一体化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地方实际,对现有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实行多种形式的就近联合、合作办学或合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建立职前培养、实习试用和职后教育三位一体的高等师范教育机制③。特别要强调普通师范院校在培养新师资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在职师资培养的积极作用,通过联合与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联系。
(二)内部改革
1.专业设置多元化。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上只有一种专业,就是师范类专业,专业设置非常狭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走出这个误区,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需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化,逐步实现重心层次上移是今后整体的发展趋势。
2.人才培养体制多样化。学科、专业实现服务社会的落脚点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具体培养模式,传统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单一的,在本科四年只培养中学教师。必须探求多模式,即“3+X”或“4+X”,改变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国际化靠拢,走向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
3.课程体系综合化。主要指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信息化,研究建立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力提高师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也是其改革的努力方向④。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在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采用积极有效的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技能培训,强化“师范技能训练”。
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⑤。其基本内涵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四个要素,这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咸阳师范学院作为西部地区一所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还在改革与实验之中,以下略作介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适应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趋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素质要求,积极探索“2+2”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优质教师教育工程;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课时的前提下,重点放在调整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上,使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真正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体现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使我院培养的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原则,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确保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体现大类培养、文理渗透的思想,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充分的空间;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統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基本定位
我实验区依据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培养面向西部基层中小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利用咸阳地区现代教师教育情境域的各种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基本思路
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管理,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查尔斯·法恩的管理理念⑥。我们将在教师教育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设计以及提升我院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是指由客户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⑦。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是对由客户、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组成的网络中物料、信息和资金流动的管理。
我校的供应链是由社会、行业和中小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开始,再由教育事业相关者共同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实训等环节,到最后把培养出来的具有一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高技能教师输送到各中小学校的各项环节和活动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师范院校供应链管理是对人才培养供应链中的人才的各种技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对由中小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组成的网络中的人力资源、物资设备、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在今后的实验区工作中,我们拟采取以下三种典型的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1)“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师范院校按照中小学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之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中小学的教育模式。(2)工学交替合作模式。该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分学期或分阶段在大学和中小学实习点之间交替进行。学生某些学期在中小学,某些学期在大学。(3)“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围绕具体的中小学课程开发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学习都围绕项目进行,最后完成项目;二是学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围绕学校新课程改革中所遇的具体问题进行。在这种模式中,高师院校比较容易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这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大有裨益。
(五)实施要点
其一,构建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搞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中小学合作,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
其二,构建专业教学方向体系。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调整教学方向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方向体系。教学课程及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后,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层面上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但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需进一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其三,构建专业教学形式体系。以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体系。借鉴法国“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思想⑧,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采取“订单”的方式吸引中小学与我校共建。
其四,构建专业教学测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改革考试方式与手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测评体系。考试是学校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进行的综合测评,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基础理论课的测评要联系实际,重点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技能测评重在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作业、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单位的评价、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综合测评。
[注释]
①陈宁.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新契机[N].光明日报,2007-05-09.
②潘岳祥.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12):18-19.
③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④张永良.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2.
⑤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⑥孙昌琦.供应链决定竞争力[J].企业管理,2004(4):90-92.
⑦张敏.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变与供应链柔性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50-54.
⑧秦旭芳,庞丽娟.试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文化境脉与学生身份[J].比较教育研究,2005(5):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