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明确Rh血型错配对肝移植受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18年12月1 546例肝移植,Rh血型错配5例,针对每例错配肝移植匹配5例Rh血型相同肝移植,分别定义为Rh血型错配组及Rh血型相同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第7、14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SCr)水平,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术后
【机 构】
: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上海 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Rh血型错配对肝移植受者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18年12月1 546例肝移植,Rh血型错配5例,针对每例错配肝移植匹配5例Rh血型相同肝移植,分别定义为Rh血型错配组及Rh血型相同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第7、14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SCr)水平,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GGT),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感染、血管性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AT)检测Rh血型错配肝移植受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抗Rh(D)抗体产生情况。
结果两组受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ALT、AST、肌酐、TB、GGT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受者术后感染、血管性并发症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Rh血型错配组有4例围手术期输注Rh(+)RBC,术后均未发生溶血性贫血,各时间点检测抗Rh(D)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因我国Rh阴性血型稀少,在无法匹配到Rh相同供肝或受者的情况下,行Rh血型错配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供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从肾移植的角度调查本中心供者来源性感染事件,为供者感染防治及供者来源性感染事件(DDI)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170例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16例相应肾移植受者的病例资料,记录供者及受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病原学结果以及所有受者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重点关注供者来源感染的病例。结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BMR)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Banff 2017 cABMR诊断标准的136例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受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硼替佐米组29例,对照组97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受者进行1∶1匹配。随访终点定义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
胰岛移植作为β细胞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还面临包括供体胰腺短缺、移植胰岛术后早期大量死亡/凋亡、长期功能不确切等问题。最近研究显示通过提高胰岛分离纯化率、提高移植胰岛的定植率等手段有望改善胰岛移植效果。此外随着干细胞、异种移植、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有望提供"不限量"的β细胞,实现"按需"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
目的通过监测糖尿病受者胰岛移植前后门静脉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6例接受门静脉内胰岛移植术的糖尿病受者,术后监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结果16例接受门静脉内胰岛移植术的糖尿病受者中,有11例受者术后AST水平升高,其中4例AST峰值达到正常上限(40 U/L)的2.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例晚期HAE接受OLT的受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2例HAE受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42岁(16~58岁),Child-Pugh评分A级2例,B级3例,C级7例,终末期肝
目的利用PET-CT对细胞进行活体示踪,观察移植的胰岛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受鼠体内的分布,间接了解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的疗效。方法链脲佐菌素构建大鼠糖尿病模型,利用胶原酶法分离制备大鼠胰岛,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以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体外标记。将糖尿病大鼠分组随机法分为四组(每组15只):A为对照组;B为干细胞移植组;C为胰岛移植组;D为联合移植组。均经门静脉移植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而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NRCLM)患者预后差,5年存活率低于10 %。由于早期肝移植应用于NRCLM疗效不佳,故结直肠癌肝转移一直以来被视为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近年有临床研究表明经过选择的NRCLM受者肝移植后存活期显著延长。另外,扩大标准供肝及小体积肝移植技术的出现也对该领域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
供者来源游离DNA(ddcfDNA)是指器官移植术后受者循环体液中来自于凋亡或坏死供体细胞的游离DNA。近两年来ddcfDNA成为移植肾损伤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发表的成果为推动ddcfDNA成为肾移植排斥无创检测的生物标记物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ddcfDNA在移植肾缺血再灌注(IRI)损伤、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不同类型急性排斥反应(体液性排斥和细胞性排斥)和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作用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其中一部分树突状细胞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反应的功能,被称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DCreg在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广泛临床应用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关于DCreg获得途径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近几年体外诱导DCreg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目的以兔为实验动物探讨磁压榨技术实现胃空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按既定手术操作路径对8只兔行磁压榨胃空肠吻合术,X线观察磁体脱出48 h后,随机选取4只兔观察吻合口并切取其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余4只结扎幽门,14 d后行碘海醇造影以观察吻合口通畅性及渗漏情况。结果8只兔均成功实施磁压榨胃空肠吻合术,术后动物存活良好,磁体在8~12 d内自行排出。吻合口愈合良好,周围炎性反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