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尽管姚淘淘表现一直很好,却从未当选过三好生。寒假前学校照例召开表彰会。校长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说话,整个操场乱哄哄的。要发奖了,旁边一个同学用力推他,“快!校长喊你上台领奖。”他激动得不知所措。“快去呀!”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走上了主席台,向校长敬了一个队礼。“你来干什么?”“我来……领奖呀!”“领什么奖?”校长把名单递给他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他这才晓得自己“被恶作剧”了,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班主任拦住了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班主任跑到校长面前说是自己的名单漏掉了姚淘淘……全场静得出奇,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递给他,“没有奖状了,这支钢笔奖给你吧。”姚淘淘从此与“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上了大学。十年后,当他向妻子说起此事时,妻子反问了一句:“你的老师是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会单单把你的名字漏掉呢?”他半晌无语……
有种“疏忽”更细心。这位老师正是细心地通过“认错解释”“补偿一支钢笔”等具体情节将自己的“疏忽事件”演绎得真实可信,巧妙地呵护了姚淘淘即将崩溃的自尊。这种“疏忽式的细心”虽经不起推敲,却往往因为当时特定的情境因素的干扰,会让当事人将“疏忽”信以为真。这种“故作疏忽”所悄然滋生的教育效应是多少正面教育无法达到的,也是育人者展现忘我情怀的魅力时刻。
首先,“疏忽的绿叶”辉映的是育人者“责任的花朵”,虽然当时鲜有“赏花人”。在育人实践中,许多孩子因为自身原因,经常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情境或是措手不及的境地里,其内心虽懊悔不已,但碍于自尊,极不甘心认错。这些难堪的情境,其实也是一种契机,是毫无征兆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在对一片片“疏忽的绿叶”实施细心呵护的同时,育人者的“责任之花”也悄然绽放。一是“严谨之花”。“疏忽绿叶”需要育人者一丝不苟地对待施教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又要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二是“习惯之花”。育人者只有具备“无痕施教”的能力和习惯,才可以轻描淡写地激活各种突发事件,让“万分尴尬”即刻转成“异常出彩”,让“无可奈何”瞬间成为“得心应手”。三是“忘我之花”。在实现“细心呵护”的过程中,需要不计一时得失的为师情怀,“疏忽”的代价是自身备受指责、甘愿认罚,责任心必须隐藏于“疏忽”的阴影下,却可以让孩子们在摆脱困惑后绽放阳光般的笑容。
其次,“疏忽的情节”衬托的是育人者“呵护的艺术”,虽然当时少有阅读者。不留痕迹地对孩子施以援手,让其自信地走出窘境,许多育人者就会采用“疏忽”的方式即时地给予孩子以细心的呵护,或者自认“疏忽”向所有孩子道歉,掩盖过错者的无奈;或者疏忽这一情境,避免过错对制造者的伤害;或者及时用机智的方式打破无助状态,引导在场者集体“疏忽”……这一幕幕“疏忽情节”的呵护效果,有时远远高于“较真情节”。
再者,“疏忽的栅栏”烘托的是育人者“激励的芳香”,即使一时难寻认同者。这些貌似“疏忽”的细心常常出现在一些看似偶然的施教环节里,“装糊涂”有时就是一根根“横杆”,“不计较”有时就是一排排“竖棍”,“扮傻气”有时就是一条条“爬藤”……“疏忽的栅栏”围住的不是“放纵的秧苗”,更不是“溺爱的种子”,而是借助另一种无痕的呵护方式,唤醒学生自我激励的神经,让他们在窥视到师长不足、失误的窃喜中,自觉地规范自己,主动地提升自我,远离原本属于自己的“疏忽泥沼”。
有种“疏忽”更细心。育人者在具体育人环节里只有随机变换施教策略,让自己的育人方式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让自己的育人方法更适合孩子的个性需求,才是育人者应有的“细心”,尽管它可能叫做“疏忽”“糊涂”或者“迟钝”……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
有种“疏忽”更细心。这位老师正是细心地通过“认错解释”“补偿一支钢笔”等具体情节将自己的“疏忽事件”演绎得真实可信,巧妙地呵护了姚淘淘即将崩溃的自尊。这种“疏忽式的细心”虽经不起推敲,却往往因为当时特定的情境因素的干扰,会让当事人将“疏忽”信以为真。这种“故作疏忽”所悄然滋生的教育效应是多少正面教育无法达到的,也是育人者展现忘我情怀的魅力时刻。
首先,“疏忽的绿叶”辉映的是育人者“责任的花朵”,虽然当时鲜有“赏花人”。在育人实践中,许多孩子因为自身原因,经常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情境或是措手不及的境地里,其内心虽懊悔不已,但碍于自尊,极不甘心认错。这些难堪的情境,其实也是一种契机,是毫无征兆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在对一片片“疏忽的绿叶”实施细心呵护的同时,育人者的“责任之花”也悄然绽放。一是“严谨之花”。“疏忽绿叶”需要育人者一丝不苟地对待施教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又要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二是“习惯之花”。育人者只有具备“无痕施教”的能力和习惯,才可以轻描淡写地激活各种突发事件,让“万分尴尬”即刻转成“异常出彩”,让“无可奈何”瞬间成为“得心应手”。三是“忘我之花”。在实现“细心呵护”的过程中,需要不计一时得失的为师情怀,“疏忽”的代价是自身备受指责、甘愿认罚,责任心必须隐藏于“疏忽”的阴影下,却可以让孩子们在摆脱困惑后绽放阳光般的笑容。
其次,“疏忽的情节”衬托的是育人者“呵护的艺术”,虽然当时少有阅读者。不留痕迹地对孩子施以援手,让其自信地走出窘境,许多育人者就会采用“疏忽”的方式即时地给予孩子以细心的呵护,或者自认“疏忽”向所有孩子道歉,掩盖过错者的无奈;或者疏忽这一情境,避免过错对制造者的伤害;或者及时用机智的方式打破无助状态,引导在场者集体“疏忽”……这一幕幕“疏忽情节”的呵护效果,有时远远高于“较真情节”。
再者,“疏忽的栅栏”烘托的是育人者“激励的芳香”,即使一时难寻认同者。这些貌似“疏忽”的细心常常出现在一些看似偶然的施教环节里,“装糊涂”有时就是一根根“横杆”,“不计较”有时就是一排排“竖棍”,“扮傻气”有时就是一条条“爬藤”……“疏忽的栅栏”围住的不是“放纵的秧苗”,更不是“溺爱的种子”,而是借助另一种无痕的呵护方式,唤醒学生自我激励的神经,让他们在窥视到师长不足、失误的窃喜中,自觉地规范自己,主动地提升自我,远离原本属于自己的“疏忽泥沼”。
有种“疏忽”更细心。育人者在具体育人环节里只有随机变换施教策略,让自己的育人方式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让自己的育人方法更适合孩子的个性需求,才是育人者应有的“细心”,尽管它可能叫做“疏忽”“糊涂”或者“迟钝”……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