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作息时间,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自编《校外生活时间利用表》考察了3~15岁儿童的作息时间安排;儿童上下学时间、出行方式;“谁陪孩子上学”;“放学后孩子去哪儿”;儿童“放学后和谁玩”等事项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1)上学日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7分钟,户外活动37分钟;周末约能多睡一个小时,户外多玩30~60分钟;儿童平均上学时间为12~15分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出行方式上比例最高的是步行(37.56%);家长陪同的比例为73.13%,独立出行的比例为16.48%,同伴陪同比例为7.24%;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比例最高(73.55%),其次是在家、学校附近或路上玩耍(14.41%),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伴为同学和伙伴(43.02%)。(2)不同学段、性别、城乡的儿童在如上作息时间安排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以不同学段的儿童特征差异最明显。(3)儿童作息时间安排与儿童身体发展关系密切。儿童体质指数(BMI )与睡眠时长和室外活动时间呈负相关,即睡眠不足、室外活动不足是肥胖的高危因素;视力正常儿童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
关键词:儿童健康 ;作息时间;户外活动;近视眼预防
一、引言
在讨论儿童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睡眠对儿童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睡眠的早期功能可能仅仅是为了帮助生命体节约能量。伴随着大脑不断演化,睡眠也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对人类而言,恢复大脑的状态和帮助巩固记忆已经成为睡眠的主要功能。
睡眠是如何促进记忆的呢?研究表明,学习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会在睡眠期间“重放”(replaying)一遍,只不过速度更快一些。并且,睡眠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水平与次日技能的提升高度相关[1]。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睡眠中重现某些经历有助于增强记忆[2]。
睡眠增强记忆的另一个机制就是清除不必要的神经连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会强化突触连接(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进而促进记忆,这就是所谓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大脑中的突触连接会越来越多,而大脑的容量却不会增加。如果任由突触连接不断增长,我们的大脑可能会不堪忍受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大脑需要在增强某些突触连接的同时会代偿性地削弱其他不必要的连接。这种削弱的过程通常发生在睡眠期间[3]。在清醒状态下增强突触连接,在睡眠中削弱不重要的突触连接,這两种效果相得益彰。这可能是睡眠促进记忆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首先,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是保证睡眠充分的前提条件。保证睡眠充足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如果睡眠不足,则会给儿童的大脑和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一方面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研究表明,在睡眠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释放通常是增加的,如果睡眠被剥夺,GABA会积聚在神经元中[4],并且会在觉醒状态下大量释放出来。另一方面,睡眠不足时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对睡眠剥夺的反应似乎与对疾病的反应是一样的,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人们会报告头晕、震颤,并出现幻觉。孩子会表现出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等症状。睡眠不足的儿童,往往身心都会感到难受。
其次,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意味养成良好的、规律的生活方式,使人受益一生。生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睡眠中有两个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一个是深夜12时到1时,一个在凌晨5时左右。如果晚上睡觉时点过晚,必然挤压零时的分泌主高峰,而早上又太早起床,又会破坏早晨的分泌次高峰。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两个分泌高峰都被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这些损失是很难修复的。
养成良好的、规律的作息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医学科学证明,6~7岁儿童的脑重量已达到1200克,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基本完成。这时的神经元(脑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积极伸出密如根须的纤维,彼此建立错综复杂的联系。神经纤维是以奇特的方式竞争性地生长的。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对其施以积极影响,就能加强有益的纤维,使无益的纤维减弱甚至消失。根据这一生理特点,若从小培养儿童定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会使大脑趋于自动化,形成大脑皮层活动耗能最少的工作形式: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劳动时精力充沛,易于入睡,食欲良好,精神饱满。梁桂珍等人的研究均得出良好的作息习惯能有效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结论[5]。长期的睡眠紊乱会带来很多问题,研究发现长期的太空旅行中,宇航员会感到抑郁、易怒、警觉性下降、工作表现不佳。在南极工作的人,冬天睡眠也会很糟糕,并会感到抑郁。
生活方式一方面是人们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背景和社会规则的表达,具有持久性。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儿童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反之,不良生活方式不仅会导致儿童身心健康出现问题,自身发展受限,还同时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从小养成的规律作息习惯,形成适应文化背景、社会规则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儿童抵抗诱惑,保证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调查发现
被调查的儿童里,12.18%的儿童住校,87.82%的儿童未住校。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住校比例呈上升趋势:幼儿园儿童住园比例为4.72%;小学二、四年级儿童住校比例为2.21%,小学六年级儿童住校比例为6.21%;初中阶段学生住校的比例为29.90%。
(一)儿童作息时间安排
1.儿童作息时间安排的总体情况 (1)上学日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7分钟,户外活动37分钟;周末约能多睡一个小时,户外多玩30~60分钟。
调查发现,住校生比非住校生早睡晚起:小学六年级住校生比不住校生早睡26分钟;其他组早睡4~9分钟不等。住校生比非住校生平均大约晚起10分钟。
下面的调查结果均是针对非住校儿童而言。其中,儿童上学日作息时间的情况如下:
1)起床时间点:幼儿园儿童平均起床时间为早晨7:05;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早晨6:42;小学六年级学生为早晨6:33;初中生为早晨6:07。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平均起床时间点越来越早。
2)睡觉时间点:幼儿园儿童平均睡觉时间点为晚上21:17;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21:18;小学六年级学生为21:21;初中生为22:06。由此可见,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都可以在21:30之前入睡,差异不大;但是,一到初中,儿童睡觉的时间点骤然推迟到晚上10时以后。
3)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长越来越短。
4)睡眠充分程度①:幼儿园儿童睡眠程度评分为3.84分;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61分;小学六年级学生为3.67分;初中生为3.06分。相对而言,初中生自评睡眠充分程度较低。
5)室外活动时长: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37.78分钟;初中生为24.62分钟。初中生上学日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明显少于小学和幼儿园儿童。
周末儿童作息时间情况如下:(前一个数据为周六,后一个数据为周日,差异不大)。
1)起床时间点:幼儿园儿童为早晨7:46-7:48;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7:45-7:49;小学六年级学生为7:51-7:53;初中生为7:39-7:49。各个学段的儿童起床时间点差异不大。与上学日比较,儿童晚起43分钟-1小时42分钟不等。
2)睡觉时间点:幼儿园儿童为21:37—21:33;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21:43—21:31;小学六年级学生为21:49—21:31;初中生为22:14—22:00。由此可见,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周日比周六要早睡4~18分钟。
3)平均睡眠时长:幼儿园儿童周末平均睡眠时长为10小时9~15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10小时2~17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10小时1~23分钟;初中为9小时25~49分钟。由此可见,周日比周六要多睡6~24分钟;与上学日比较,幼儿园孩子能多睡28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能多睡52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多睡1小时10分钟,初中生可以多睡1小时49分钟。
4)睡眠充分程度:幼儿园儿童睡眠程度评分为3.89-3.90分;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94-3.97分;小学六年级学生为4.25-4.23分;初中生为3.90-3.91分。相对而言,周末儿童自评睡眠充分程度远远高于上学日。
5)室外活动时长:幼儿园儿童为113.3~120.8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97.84~102.1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82.19-82.30分钟;初中生为52.56-49.75分钟。与平时比较,周末幼儿园儿童、小学生能在户外多玩约1小时;初中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约30分钟。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低于10小时的比例,在幼儿园阶段为54.04%;中小学生上学日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率为78.30%,其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76.93%(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5.49%,小学六年级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9.57%),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80.78%。特别提醒的是个别儿童晚上6小时的基础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其比例在初中学段达到2.29%。
鉴于儿童周日睡眠时长普遍高于周六,本文以周日为例分析发现:睡眠低于10小时的儿童比例,在幼儿园里占26.71%,在小学二、四年级里占25.88%,在小学六年级里占31.32%;睡眠不足9小时的初中生比例为20.33%。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晚上6小时的基础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的“夜猫子”学生,要调整其作息时间和睡眠习惯。
(2)初中儿童的睡眠时间、室外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小学和幼儿园儿童。
数据显示:不同学段的儿童日常作息时间安排上存在较大差距。在上学日,年级越高,儿童早上起得越早,晚上睡得越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越短,睡眠充足程度評价越低。幼儿园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平均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长平均每天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初中生睡眠时长平均每天低于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1.5小时。初中生通常利用周末补觉,周末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率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不同学段的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距。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最长,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为37.78分钟,初中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24.62分钟。周末数据显示,幼儿园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仍是最长,约116分钟;其次是小学生,约100分钟;相对而言,初中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较少,约50分钟。可见,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在周末,初中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都明显低于小学和幼儿园。
建议多鼓励儿童参加室外活动,促进其对真实世界、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而不要沉迷在电脑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
2.儿童作息时间安排的差异性比较
(1)男生睡眠时长、睡眠评价、室外活动时长均高于女生。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日常作息上存在差异。数据显示:上学日男生比女生睡得早,起得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多于女生8分钟。其结果也在“睡眠充分程度” 评价上得到反映:男生评分为3.58,明显高于女生(3.50)。
数据同时显示,周末男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明显多于女生约10分钟;上学时平均每天男女生室外活动时长均在37分钟左右(没有显著差异)。除自身生理因素外,这种现象可能与传统性别观念有一定的联系。家长可能更倾向于鼓励男生多参加室外活动,周末更鼓励男生打篮球、踢足球等室外活动,以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对女生可能更倾向培养其女性气质,培养其舞蹈、钢琴、绘画等方面的兴趣,这些活动较多是在室内开展。
(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上学日平均少睡4分钟,睡眠充分程度评价低于非独生子女。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獨生子女儿童在日常作息上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显示,在上学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睡得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比非独生子女少4分钟,独生子女的睡眠评价评分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儿童上学出行的时间和方式
儿童上学出行方式的总体情况:儿童上学平均时间为12~15分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从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来看,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37.56%,排在第二位的是乘坐家庭汽车,占比24.42%,其次是骑车上学,相对而言,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儿童较少。不同学段的儿童上学出行方式各有特点。
1.儿童上学平均时间为12~15分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
由表8可知,不同学段的儿童在上学路上花费的平均时间在12~15分钟左右(标准差8~10分钟),即绝大多数儿童在5~25分钟左右可以到达学校(幼儿园)。差异比较显示:幼儿园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明显低于其他学段;初中明显高于小学;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显著高于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
该结果一方面说明家长们选择学校时考虑到儿童就近入学问题,充分理解了我国中小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就近入学配套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
从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来看,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37.56%,排在第二位的是乘坐家庭汽车,占比24.42%,其次是骑车上学,比例为22.90%,相对而言,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儿童较少,比例为7.93%。
(1)不同学段的儿童上学出行方式各有特点。
对幼儿园儿童而言,主要的方式是用家里的汽车或自行车接送,两者合计比例为56.32%;其次是步行,比例为34.97%,但步行的比例明显低于小学生。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二、四年级儿童步行上学的比例增加了,达到了40.12%,比幼儿园儿童多了约5个百分点;用家里汽车或自行车接送的比例下降了,两者合计比例为46.06%,与幼儿园儿童相比,减少了约10个百分点。
小学六年级儿童步行上学比例最高,占42.79%,其次是乘坐家用汽车,占比达到27.07%,儿童自己骑车和坐公交车的比例合计为19.84%。
初中儿童步行上学比例最低,占34.23%,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也下降,占比为18.29%,儿童自己骑车和坐公交车的比例大幅上升,合计达到40.26%。
(2)初中男生骑车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女生乘坐家用汽车较多。
从“上学方式”的情况来看,男生选择步行、骑行较多,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阶段,男生步行的比例分别为34.92%,40.69%,43.59%,34.58%;女生的比例分别为34.83%,39.46%,41.83%,33.80%,男女生步行的比例差异不大。但是到了初中,不同性别儿童出行方式差异明显,初中男生骑车的比例为28.95%,明显高于女生的比例21.42%;女生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为21.18%,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15.59%。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家庭养育的性别差异,对男孩子期望更多的是独立、强壮,对女生可能担心其风吹日晒受苦,考虑更多的是安全问题。
(3)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骑行的比例更高。
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更高,差别在幼儿园、小学六年级、初中都存在,初中差异更为突出,初中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上学的比例为25.48%,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12.29%。非独生子女骑行的比例更高,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家长骑行接送的比例分别为32.64%、23.10%,远远大于独生子女的比例,其比例分别为24.32%、18.43%;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儿童自己骑行上下学的比例分别为13.61%、30.71%,远远大于独生子女的比例,其比例分别为10.58%、18.48%。从这点来说,非独生子女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一些。
(四)谁陪孩子上学
1.家长陪同的比例为73.13%,同伴陪同比例为7.24%,独立出行的比例为16.48%
儿童去学校路上陪同情况的数据显示:接送儿童的主要是父母,母亲占比最高,为35.76%,排在第二位的是父亲,占比20.18%,其次是祖辈(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比例为17.19%,合计占到73.13%。分学段比较发现:
幼儿园儿童主要是家人陪同,母亲、父亲、祖辈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7.33%、21.59%、27.49%,家人陪同的比例合计达到96.41%。
小学二、四年级还是家人陪同为主,母亲、父亲、祖辈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2.82%、22.74%、20.13%,家人陪同的比例合计达到85.69%,比幼儿园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儿童自己上学的比例为7.04%,与同伴一起上学的比例为3.85%,两者合计为10.89%。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儿童自己上学的比例分别达到24.80%和46.85%。同伴(包括兄弟姐妹)陪同的儿童比例也上升明显,分别为13.41%、16.76%。
以上数据一方面反映出随着儿童年龄的上升,儿童心智成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加强,家长们逐渐放手,让其独立接触社会的养育习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儿童养育家庭分工的特点,一是母亲在儿童养育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担负了半边天的责任和任务;二是祖辈参与孙辈儿童养育是我国家庭养育的重要特色,祖辈对儿童养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大减缓了孙辈儿童养育的压力;三是父亲在儿童养育过程中,其参与的力度有较大加强和提高的空间。
2.女生更喜欢结伴,男生更喜欢独立出行
从上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接送儿童的主要是长辈,包括父母和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不同的是,女生更喜欢有同伴陪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女生同伴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49%、15.61%、19.81%,分别高出男生1.49个百分点、4.58个百分点和6.23个百分点;男生更喜欢独立上学,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男生独立出行的比例分别为7.38%、28.49%、55.75%,分别高出女生0.77个百分点、7.35个百分点和16.8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不同性别儿童由谁陪同出行的方式差异越来越大。
3.独生子女出行“长辈陪同”多,非独生子女出行“同伴陪同”和“独立出行”多
从上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接送儿童的主要是长辈,包括父母和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不同的是,父母和祖辈陪同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58.66%、20.15%,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陪同比例,其对应的比例分别是53.95%、14.63%。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祖辈更多陪同独生子女出行:幼儿园,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祖辈陪同独生子女儿童出行的比例分别为30.52%、23.32%、13.54%、3.59%,分别高出非独生子女儿童6.22、5.71、4.69和1.53个百分点。第二,父亲更多陪同独生子女出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父亲陪同独生子女儿童出行的比例分别为24.41%、23.90%、20.25%,分别高出非独生子女儿童2.74、6.98和9.56个百分点。第三,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分别为5.33%、17.00%、21.33%,分别高出独生子女儿童3.45、8.71和9.7个百分点。第四,非独生子女“独立出行”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分别为8.45%、26.46%、50.60%,分别高出独生子女儿童3.35、4.51和8.6个百分点。
(五)儿童“放学后去哪儿”
1.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比例最高,其次是在附近玩耍,再次是到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
从“放学后去哪儿”回答情况来看,直接回家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73.55%;其次是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比例合计为14.41%;再次是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比例为10.11%。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放学后去哪儿”差异较大:幼儿园儿童是放学后在附近玩耍的主要人群;小学生是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主要人群;初中生直接回家比例最高。具体情况如下:
幼儿园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最低,仅为60.04%,31.78%的儿童会在幼儿园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小学二、四年级的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为76.07%,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比例为17.49%,仅有5.04%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为80.56%,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比例为13.79%,仅有4.3%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初中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最高,达到84.54%,8.46%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仅有4.92%儿童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
由此可见,需要托管的重点人群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2.男生放学后玩或托管的比例高于女生
从“放学后去哪儿”的情况来看,放学后直接回家的男生比例为72.39%,少于女生(74.65%);选择放学后在外面(包括在学校/幼儿园附近、在回家途中、在家附近)玩一会儿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5.14%、13.75%,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托管的比例(包括校内托管和校外托管)分别为6.5%,5.89%,男生高于女生。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比例,幼儿园和初中阶段女生比例略微高于男生。
3.独生子女放学后直接回家比例低,选择放学后玩、培训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从“放学后去哪儿”的情况来看,放学后直接回家的独生子女比例为69.56%,少于非独生子女(77.11%)。选择放学后在外面(包括在学校/幼儿园附近、在回家途中、在家附近)玩一会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分别为17.2%,而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为11.79%,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学段的独生子女,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以幼儿园差异最明显,独生子女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比例为6.39%,而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为2.59%,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六)儿童“放学后和谁玩”
1.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耍同伴为同学和伙伴,其次是独自玩耍
同学、伙伴是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耍对象,与同学、邻居同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玩耍的比例分别为22.36%、16.94%、3.72%,合计占比43.02%;其次是独自玩耍,比例为21.25%;再次是与兄弟姐妹一起玩,比例為18.83%;排在最后的是和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14.84%。 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放学后和谁玩”差异较大:
幼儿园儿童放学后与邻居同伴( 非同学)玩耍的比例最高,为26.48%;其次是与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22.68%。
小学二、四年级的儿童放学后与兄弟姐妹一起玩的比例最高,为24.44%;其次是与邻居同伴(非同学)玩,比例为18.40%,再次是与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16.46%。
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放学后与同学一起玩的比例最高,为30.73%,其次是独自玩耍,比例为26.68%;与看护人一起玩的比例明显下降,仅为6.66%。
初中儿童放学后独自玩耍的比例升至最高,达到35.34%;与同学一起玩的比例也上升至35.04%;与邻居同伴(非同学)玩耍的比例仅为6.06%。
由此可见,邻居同伴和看护人是幼儿园儿童的主要玩伴;小学生更多是和同学、自己、兄弟姐妹一起玩;到了初中阶段,与同学玩、自己玩为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与课外班伙伴一起玩耍的比例均未超过5%,说明课外班伙伴并不是幼儿园、中小学生“放学后一起玩耍”的主要对象。
2.男生放学后和同学、伙伴玩的比例较高,而女生自己玩、和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比例高于男生
从“放学后和谁玩”回答整体情况来看,男生放学后和同学、伙伴玩的比例较高,与同学、邻居同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玩耍的比例分别为24.17%、17.98%、3.91%;女生自己玩、和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比例则高于男生,分别占比21.83%、20.99%、15.37%。具体而言,在幼儿园阶段,男女之间差别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看护人、兄弟姐妹玩的比例越来越少,到了初中仅占5.34%和7.69%,而女生仍会与看护人和兄弟姐妹一起玩,分别占比7.94%和13.90%。
3.独生子女自己玩的比例为25.92%,非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玩的比例为31.19%
从总体情况来看,独生子女自己玩的比例最高,是25.92%,其次是和同学玩,比例为24.42%,接下來是与看护人玩,比例为20.77%;非独生子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玩的比例最高,为31.19%;其次是和同学玩,比例为20.60%,接下来是邻居同伴(非同学),比例为15.90%。
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放学后和谁玩”差异较大:
在幼儿园阶段,独生子女更多地自己玩,和同学、看护人玩,比例分别是18.06%、16.36%、29.06%;而非独生子女则是和兄弟姐妹玩最多,比例为35.62%;并且,随着学段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放学后与同学、邻居伙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自己、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独生子女与看护人玩的比例始终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玩的比例也始终高于独生子女。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独自玩、与看护人玩耍的比例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玩的比例最高,即非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承担了部分看护人“陪玩”的责任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的看护压力,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父母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陪玩的对象。对儿童来说,与兄弟姐妹相处更多的是伙伴关系,与成人陪伴的相处方式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以上是关于儿童上下学情况的分析,尽管网上有人调侃中国学校安全管理方式、家长等待学生放学的盛况,“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又圈养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个循环过程一般持续15年之久”[6]。单独看这种调侃,就会认同其“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的错误观点,觉得中国儿童都是成人的附属,但是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家庭还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其自主能力逐渐发展,家长接送的比例逐渐下降,儿童自己出行的比例逐渐增加。中国家长也知道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何时适时放手,不同国家的文化、地区条件、家庭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放手时间有前有后。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还是比较理性,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关心儿童健康成长。儿童上学的方式方法是每个家庭多方权衡后做出的理性的决策。
(七)儿童日常作息安排对儿童身体指标的影响
儿童肥胖和近视问题是我国儿童体质监测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涵盖了儿童身高、体重、视力、近视度数等问题。
1.儿童日常作息安排对儿童体质指数(BMI)的影响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意思为“体质指数”。BMI是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及标准。BMI的计算方法: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如某个人体重70公斤,身高1.75米,那么他的BMI=70kg÷(1.75×1.75)=22.86。
2014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7]。根据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摘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相关年级的体质指数评分标准如下:
(1)男生肥胖率整体上高于女生,正常比例低于女生。
调查显示,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尤其是到小学六年级及以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六年级、初二、初三男生的肥胖率分别为14.27%、14.08%、12.73%,远远高于女生的肥胖率(分别对应为9.31%、8.52%、9.31%)。小学六年级、初二、初三女生体质指数正常比例分别为74.37%,77.10%,79.12%,远远高于同时期男生的65.71%,67.10%,68.95%。分析原因,可能到了青春期,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有意识地控制体重。 (2)儿童BMI与睡眠时长和室外活动时间呈负相关。
调查发现,周六的睡眠时长、周末室外活动时间与儿童BMI明显相关。睡眠时间不足是肥胖的高危因素。
分析本次调查,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与BMI相关性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本身存在的差异不大,即正常体重和肥胖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相差不多。
2.儿童日常作息时间对儿童视力状况的影响
保护儿童的视力,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有关方面,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即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8]。
(1)年级越高,儿童视力异常比例越高,近视率越高。
数据显示,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儿童视力正常的比例快速下降。幼儿园阶段儿童视力正常比例为95.67%;小学二、四年级下降到84.36%;小学六年级下降到61.74%;初中下降到40.07%。下降幅度特别明显,需要重点关注。分析原因,一方面与学业负担加重有关,另一方面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锻炼有关。
(2)视力正常儿童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
研究发现,视力正常儿童与视力异常儿童在上学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视力正常儿童上学日、周六、周日睡眠时长平均每天分别为9小时22分钟、10小时、10小时14分钟,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的睡眠时长8小时31分钟、9小时39分钟、10小时。此外,视力正常儿童上学日、周六、周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分别为39.65分钟、96.16分钟、100.37分钟,也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30.28分钟、68.97分钟、67.85分钟。由此可见,保障儿童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室外活动时间,并且适当控制用眼时间,对于儿童的视力健康至关重要。
(3)儿童的近视程度与儿童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呈负相关。
研究发现,儿童睡眠时长越长,室外活动时间越长,儿童近视程度越低。其中,上学日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长与儿童近视程度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376。由此可见,减少用眼时间,保障儿童上学期间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儿童视力的关键。
同时,数据显示,儿童在校时长越长,儿童近视程度越高,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8。说明控制学习时长,让儿童拥有一定的休息娱乐时间,对于保护儿童的视力也是很重要的。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形成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儿童充足睡眠
本次研究发现,对未住校儿童而言,上学日睡眠时长低于10小时的幼儿园儿童比例为54.04%,小学生比例为76.93%,上学日睡眠时长低于9小时的初中生比例高达80.78%。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为标准,上学日部分儿童睡眠时长不足。
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对儿童的记忆力、生长发育、情绪等方面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儿童睡眠时长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長,此外,网络资讯丰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挤占了睡眠时间。如何减轻儿童课业负担,引导儿童抵制诱惑,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减轻儿童的课业负担和确保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规定:上课时间不早于8∶00;走读学生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不得超过7小时;寄宿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级中学不晚于21∶00,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保证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师生完整休假[9]。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2月23日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的小学开展实施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省教育厅表示,推迟小学生上学工作,是坚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重要改革措施。近年来,多地在小学试行早上推迟上学改革,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和好评[10]。
以上政策对于保障儿童的睡眠时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儿童教育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如何有效减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减负只有真正触及家长和儿童关切的问题,才会有成效。除了出台减负措施,规定儿童睡眠时间以外,教育部门还要积极引导,淡化学科成绩评价指标,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健全教育监督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引导家长认识孩子睡眠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睡眠与学习、休闲娱乐的关系,消除家长的担忧,切实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让儿童和家长都能睡得“放心”“舒心”。
(二)保障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把“童年还给儿童”
本次研究发现,上学日幼儿园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37.78分钟,初中儿童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仅为24.62分钟。
目前,我国儿童的课业负担较重,室外活动时间不足,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针对我国儿童目前日益突出的久坐行为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现象及其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于2018年6月发布。指南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即“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符合其身心发育特点,应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对于我国学龄前儿童室外活动时间不足的现状,建议“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同时,《指南》倡导科学的幼儿保育保教。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生活和游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严禁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小学化”。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11]。 对于学龄儿童,教育部制定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体育锻炼,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2]。教育部多次重申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会上指出,青少年每天保持一小时户外运动可远离慢性病[13]。户外活动有利于儿童亲近自然、感悟生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成人慢性病防治密切相关,以骨质疏松为例,应该从儿童青少年开始预防,除补充营养物质外,还要增加运动,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阳光能促进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因此青少年每天要保持一小时的户外活动,要有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来增加肌肉和骨骼,这样也可以远离慢性病 。对儿童而言,一定的室外活动时间有助于儿童预防近视。众多研究表明室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具有较大的关联性,研究者提出了替代作用、维生素D效益和“光-多巴胺”[14]等多种室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理论。
儿童户外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儿童户外活动提供便利,保证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户外活动,既让儿童锻炼身体,提高社会能力,同时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儿童天性,真正做到“把生命还给自然,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
(三)在陪伴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次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上学路上家长陪同的比率高达73.13%,陪同人员主要以母亲、父亲和祖辈为主。其中,母亲陪同的比例最高,为35.76%。同时,针对“儿童放学后和谁玩”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儿童与看护人玩耍的比例为20.77%,非独生子女儿童与兄弟姐妹玩耍的比例为31.19%。由此可见,中国家庭的父母、祖辈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整体参与度较高,亲子教养环境较良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与儿童相处的时间和空间,构建更加和谐稳固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陪伴质量的重要性要远超于数量。如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去学校的路上,要帮助儿童放松情绪:哈佛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指出,在去学校的路上,大部分儿童都会伴有焦虑的表现,比如他会设想:“今天老师会突击抽查我的课业情况吗?在学校能和同学相处融洽吗?”如果此时家长总是拿起手机忙个不停,儿童就没有机会向家长表达,而且他们会觉得家长对他漠不关心,从而更加焦虑和失望。因此,在去学校路上的这段时光,父母们应该停下自己的事情,关注儿童的变化,和儿童聊聊,帮助他们放松情绪。
2.接儿童放学的时候,要关注且耐心倾听:接儿童放学与送儿童上学同理。更关键的是,一天的学校生活,多少发生了一些让他或悲伤或高兴的事情。当孩子第一眼看到家长时,他们是非常希望将所遇到的事情告诉家长,并得到家长的理解或安慰的。所以,接儿童放学后,也请家长将其他事情放下,把放学回家的这段时光留给孩子。
3.儿童从学校回到家,要让他们出去玩: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认为,儿童回到家后先吃点零食,然后家长陪着儿童去外面玩,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所以,家长们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一起打羽毛球、骑自行车、散步等。
4.当家长下班回到家时,要给予拥抱:一天没见,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回来,内心是十分开心且希望被关注的。所以,这时家长的拥抱、亲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在意,通过拥抱,可以弥补家长一整天没有陪伴他的缺憾。
5.晚饭时间,听儿童的趣事,也可分享自己的趣事: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Vincent James Strickler和David A. Dayton博士的家庭教育之道曾提到,和儿童一起共进晚餐是最高效、最有意义的陪伴。期间,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分享发生在身边的趣事,会让亲子感情流动,让彼此更加了解,也更加相亲相爱。
6.睡觉时间,陪儿童阅读,或聊天:睡前半小时,建议家长们可以陪儿童阅读绘本故事,或者聊天。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分析,儿童在夜晚入睡前,对父母会有一种天然的需求,利用好这个时间段,亲子感情质量倍增。
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亲子关系的均衡化发展。本次研究发现,父亲陪同儿童上学的比例仅为20.18%,比母亲陪同比例低了约16个百分点左右。父母作为和谐亲子关系构建的主要参与者,任何一方都不能缺位,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作家龙应台曾说: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效。对于这一辈子或许只有一次的经历,父母应该珍惜。建议在培育儿童的过程中,父亲要加大参与力度。
(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儿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儿童近视比例逐渐增加。小学二、四年级儿童近视比例为19.06%,小学六年级儿童近视比例为44.84%,初中儿童近视比例高达67.80%。由此可见,我国儿童近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重度化。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由于儿童青少年过重的课业负担,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经国务院同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同时,《实施方案》特别指出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发展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自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15]。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儿童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坚持户外运动、科学用眼、重视陪伴的质量,是让每个儿童将来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EUSTON D R, TATSUNO M, MCNAUGHTON B L. Fast-forward playback of recent memory sequences in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sleep. Science,2007,318(5853):1147-1150.
[2] RASCH B, et al. Odor cues during slow-wave sleep prompt declarative memory consolidation. Science,2007,315(5817):1426-1429.
[3] VYAZOVSKIY VV, et al. Molecular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net synaptic potentiation in wake and depression in sleep. Nature Neuroscience,2008,11(2):200-208.
[4] GVILIA I, et al. Homeostatic regulation of sleep: A role for preoptic area neuro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26(37):9426-9433.
[5] 梁桂珍,高亞丹,吴志才,等.学生作息习惯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08):63-65.
[6] 两个德国外教的离开,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EB/OL].(2017-12-25).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6FARCLB0521834J.html.
[7]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服务网(北京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说明(EB/OL). (2015-20-28).http://bjsh.bjedu.cn/tzjkbzfww/ljbz/
2015-10-28/20.html.
[8] 央广网.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EB/OL).(2018-08-29).http://china.cnr.cn/news/20180829/t20180829_524344506.shtml.
[9]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EB/OL].( 2014-12-03). http://jyt.hebei.gov.cn/col/1418891539399/2014/12/03/1480576092634.html.
[10]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2-23).http://jyt.zj.gov.cn/art/2018/2/23/art_1532973_27485261.html.
[11] 新华网.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在京发布[EB/OL].(2018-06-10).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2839686014464466&wfr =spider&for=pc.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EB/OL].(2011-07-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1107/t20110708_171747.html.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9月25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二: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EB/OL]. (2018-09-25).http://www.nhc.gov.cn/wjw/zccl/201809/820dd3db393c43c1a230817e2e4b9fd5.shtml.
[14] 聂桥,冯柯红,季建刚,等.户外活动与近视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06:867-869.
[15]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8-08-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s3285/201808/t20180830_346672.html.
关键词:儿童健康 ;作息时间;户外活动;近视眼预防
一、引言
在讨论儿童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睡眠对儿童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睡眠的早期功能可能仅仅是为了帮助生命体节约能量。伴随着大脑不断演化,睡眠也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对人类而言,恢复大脑的状态和帮助巩固记忆已经成为睡眠的主要功能。
睡眠是如何促进记忆的呢?研究表明,学习时的大脑活动模式会在睡眠期间“重放”(replaying)一遍,只不过速度更快一些。并且,睡眠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水平与次日技能的提升高度相关[1]。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睡眠中重现某些经历有助于增强记忆[2]。
睡眠增强记忆的另一个机制就是清除不必要的神经连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会强化突触连接(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进而促进记忆,这就是所谓的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大脑中的突触连接会越来越多,而大脑的容量却不会增加。如果任由突触连接不断增长,我们的大脑可能会不堪忍受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大脑需要在增强某些突触连接的同时会代偿性地削弱其他不必要的连接。这种削弱的过程通常发生在睡眠期间[3]。在清醒状态下增强突触连接,在睡眠中削弱不重要的突触连接,這两种效果相得益彰。这可能是睡眠促进记忆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对儿童意味着什么?
首先,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是保证睡眠充分的前提条件。保证睡眠充足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如果睡眠不足,则会给儿童的大脑和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一方面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研究表明,在睡眠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释放通常是增加的,如果睡眠被剥夺,GABA会积聚在神经元中[4],并且会在觉醒状态下大量释放出来。另一方面,睡眠不足时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对睡眠剥夺的反应似乎与对疾病的反应是一样的,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人们会报告头晕、震颤,并出现幻觉。孩子会表现出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等症状。睡眠不足的儿童,往往身心都会感到难受。
其次,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意味养成良好的、规律的生活方式,使人受益一生。生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睡眠中有两个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一个是深夜12时到1时,一个在凌晨5时左右。如果晚上睡觉时点过晚,必然挤压零时的分泌主高峰,而早上又太早起床,又会破坏早晨的分泌次高峰。如果错过这段睡眠时间,两个分泌高峰都被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这些损失是很难修复的。
养成良好的、规律的作息习惯,使人受益一生。医学科学证明,6~7岁儿童的脑重量已达到1200克,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基本完成。这时的神经元(脑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积极伸出密如根须的纤维,彼此建立错综复杂的联系。神经纤维是以奇特的方式竞争性地生长的。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对其施以积极影响,就能加强有益的纤维,使无益的纤维减弱甚至消失。根据这一生理特点,若从小培养儿童定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会使大脑趋于自动化,形成大脑皮层活动耗能最少的工作形式: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劳动时精力充沛,易于入睡,食欲良好,精神饱满。梁桂珍等人的研究均得出良好的作息习惯能有效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结论[5]。长期的睡眠紊乱会带来很多问题,研究发现长期的太空旅行中,宇航员会感到抑郁、易怒、警觉性下降、工作表现不佳。在南极工作的人,冬天睡眠也会很糟糕,并会感到抑郁。
生活方式一方面是人们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背景和社会规则的表达,具有持久性。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儿童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反之,不良生活方式不仅会导致儿童身心健康出现问题,自身发展受限,还同时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从小养成的规律作息习惯,形成适应文化背景、社会规则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儿童抵抗诱惑,保证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调查发现
被调查的儿童里,12.18%的儿童住校,87.82%的儿童未住校。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住校比例呈上升趋势:幼儿园儿童住园比例为4.72%;小学二、四年级儿童住校比例为2.21%,小学六年级儿童住校比例为6.21%;初中阶段学生住校的比例为29.90%。
(一)儿童作息时间安排
1.儿童作息时间安排的总体情况 (1)上学日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小时7分钟,户外活动37分钟;周末约能多睡一个小时,户外多玩30~60分钟。
调查发现,住校生比非住校生早睡晚起:小学六年级住校生比不住校生早睡26分钟;其他组早睡4~9分钟不等。住校生比非住校生平均大约晚起10分钟。
下面的调查结果均是针对非住校儿童而言。其中,儿童上学日作息时间的情况如下:
1)起床时间点:幼儿园儿童平均起床时间为早晨7:05;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早晨6:42;小学六年级学生为早晨6:33;初中生为早晨6:07。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平均起床时间点越来越早。
2)睡觉时间点:幼儿园儿童平均睡觉时间点为晚上21:17;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21:18;小学六年级学生为21:21;初中生为22:06。由此可见,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都可以在21:30之前入睡,差异不大;但是,一到初中,儿童睡觉的时间点骤然推迟到晚上10时以后。
3)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长越来越短。
4)睡眠充分程度①:幼儿园儿童睡眠程度评分为3.84分;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61分;小学六年级学生为3.67分;初中生为3.06分。相对而言,初中生自评睡眠充分程度较低。
5)室外活动时长: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37.78分钟;初中生为24.62分钟。初中生上学日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明显少于小学和幼儿园儿童。
周末儿童作息时间情况如下:(前一个数据为周六,后一个数据为周日,差异不大)。
1)起床时间点:幼儿园儿童为早晨7:46-7:48;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7:45-7:49;小学六年级学生为7:51-7:53;初中生为7:39-7:49。各个学段的儿童起床时间点差异不大。与上学日比较,儿童晚起43分钟-1小时42分钟不等。
2)睡觉时间点:幼儿园儿童为21:37—21:33;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21:43—21:31;小学六年级学生为21:49—21:31;初中生为22:14—22:00。由此可见,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周日比周六要早睡4~18分钟。
3)平均睡眠时长:幼儿园儿童周末平均睡眠时长为10小时9~15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10小时2~17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10小时1~23分钟;初中为9小时25~49分钟。由此可见,周日比周六要多睡6~24分钟;与上学日比较,幼儿园孩子能多睡28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能多睡52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多睡1小时10分钟,初中生可以多睡1小时49分钟。
4)睡眠充分程度:幼儿园儿童睡眠程度评分为3.89-3.90分;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3.94-3.97分;小学六年级学生为4.25-4.23分;初中生为3.90-3.91分。相对而言,周末儿童自评睡眠充分程度远远高于上学日。
5)室外活动时长:幼儿园儿童为113.3~120.8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为97.84~102.1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82.19-82.30分钟;初中生为52.56-49.75分钟。与平时比较,周末幼儿园儿童、小学生能在户外多玩约1小时;初中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约30分钟。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低于10小时的比例,在幼儿园阶段为54.04%;中小学生上学日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率为78.30%,其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76.93%(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5.49%,小学六年级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9.57%),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80.78%。特别提醒的是个别儿童晚上6小时的基础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其比例在初中学段达到2.29%。
鉴于儿童周日睡眠时长普遍高于周六,本文以周日为例分析发现:睡眠低于10小时的儿童比例,在幼儿园里占26.71%,在小学二、四年级里占25.88%,在小学六年级里占31.32%;睡眠不足9小时的初中生比例为20.33%。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晚上6小时的基础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的“夜猫子”学生,要调整其作息时间和睡眠习惯。
(2)初中儿童的睡眠时间、室外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小学和幼儿园儿童。
数据显示:不同学段的儿童日常作息时间安排上存在较大差距。在上学日,年级越高,儿童早上起得越早,晚上睡得越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越短,睡眠充足程度評价越低。幼儿园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平均为9小时47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长平均每天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初中生睡眠时长平均每天低于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1.5小时。初中生通常利用周末补觉,周末初中生睡眠不达标率大大降低。
数据显示:不同学段的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上存在较大差距。幼儿园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最长,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为37.78分钟,初中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24.62分钟。周末数据显示,幼儿园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仍是最长,约116分钟;其次是小学生,约100分钟;相对而言,初中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较少,约50分钟。可见,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在周末,初中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都明显低于小学和幼儿园。
建议多鼓励儿童参加室外活动,促进其对真实世界、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而不要沉迷在电脑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
2.儿童作息时间安排的差异性比较
(1)男生睡眠时长、睡眠评价、室外活动时长均高于女生。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日常作息上存在差异。数据显示:上学日男生比女生睡得早,起得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多于女生8分钟。其结果也在“睡眠充分程度” 评价上得到反映:男生评分为3.58,明显高于女生(3.50)。
数据同时显示,周末男生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长明显多于女生约10分钟;上学时平均每天男女生室外活动时长均在37分钟左右(没有显著差异)。除自身生理因素外,这种现象可能与传统性别观念有一定的联系。家长可能更倾向于鼓励男生多参加室外活动,周末更鼓励男生打篮球、踢足球等室外活动,以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对女生可能更倾向培养其女性气质,培养其舞蹈、钢琴、绘画等方面的兴趣,这些活动较多是在室内开展。
(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上学日平均少睡4分钟,睡眠充分程度评价低于非独生子女。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獨生子女儿童在日常作息上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显示,在上学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睡得晚,平均每天睡眠时长比非独生子女少4分钟,独生子女的睡眠评价评分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儿童上学出行的时间和方式
儿童上学出行方式的总体情况:儿童上学平均时间为12~15分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从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来看,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37.56%,排在第二位的是乘坐家庭汽车,占比24.42%,其次是骑车上学,相对而言,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儿童较少。不同学段的儿童上学出行方式各有特点。
1.儿童上学平均时间为12~15分钟,符合就近入学原则
由表8可知,不同学段的儿童在上学路上花费的平均时间在12~15分钟左右(标准差8~10分钟),即绝大多数儿童在5~25分钟左右可以到达学校(幼儿园)。差异比较显示:幼儿园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明显低于其他学段;初中明显高于小学;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显著高于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
该结果一方面说明家长们选择学校时考虑到儿童就近入学问题,充分理解了我国中小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儿童就近入学配套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
从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来看,步行去学校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37.56%,排在第二位的是乘坐家庭汽车,占比24.42%,其次是骑车上学,比例为22.90%,相对而言,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儿童较少,比例为7.93%。
(1)不同学段的儿童上学出行方式各有特点。
对幼儿园儿童而言,主要的方式是用家里的汽车或自行车接送,两者合计比例为56.32%;其次是步行,比例为34.97%,但步行的比例明显低于小学生。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二、四年级儿童步行上学的比例增加了,达到了40.12%,比幼儿园儿童多了约5个百分点;用家里汽车或自行车接送的比例下降了,两者合计比例为46.06%,与幼儿园儿童相比,减少了约10个百分点。
小学六年级儿童步行上学比例最高,占42.79%,其次是乘坐家用汽车,占比达到27.07%,儿童自己骑车和坐公交车的比例合计为19.84%。
初中儿童步行上学比例最低,占34.23%,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也下降,占比为18.29%,儿童自己骑车和坐公交车的比例大幅上升,合计达到40.26%。
(2)初中男生骑车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女生乘坐家用汽车较多。
从“上学方式”的情况来看,男生选择步行、骑行较多,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阶段,男生步行的比例分别为34.92%,40.69%,43.59%,34.58%;女生的比例分别为34.83%,39.46%,41.83%,33.80%,男女生步行的比例差异不大。但是到了初中,不同性别儿童出行方式差异明显,初中男生骑车的比例为28.95%,明显高于女生的比例21.42%;女生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为21.18%,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15.59%。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家庭养育的性别差异,对男孩子期望更多的是独立、强壮,对女生可能担心其风吹日晒受苦,考虑更多的是安全问题。
(3)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骑行的比例更高。
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的上学出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的比例更高,差别在幼儿园、小学六年级、初中都存在,初中差异更为突出,初中独生子女乘坐家用汽车上学的比例为25.48%,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12.29%。非独生子女骑行的比例更高,幼儿园和小学二、四年级,家长骑行接送的比例分别为32.64%、23.10%,远远大于独生子女的比例,其比例分别为24.32%、18.43%;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儿童自己骑行上下学的比例分别为13.61%、30.71%,远远大于独生子女的比例,其比例分别为10.58%、18.48%。从这点来说,非独生子女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一些。
(四)谁陪孩子上学
1.家长陪同的比例为73.13%,同伴陪同比例为7.24%,独立出行的比例为16.48%
儿童去学校路上陪同情况的数据显示:接送儿童的主要是父母,母亲占比最高,为35.76%,排在第二位的是父亲,占比20.18%,其次是祖辈(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比例为17.19%,合计占到73.13%。分学段比较发现:
幼儿园儿童主要是家人陪同,母亲、父亲、祖辈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7.33%、21.59%、27.49%,家人陪同的比例合计达到96.41%。
小学二、四年级还是家人陪同为主,母亲、父亲、祖辈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2.82%、22.74%、20.13%,家人陪同的比例合计达到85.69%,比幼儿园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儿童自己上学的比例为7.04%,与同伴一起上学的比例为3.85%,两者合计为10.89%。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阶段的儿童自己上学的比例分别达到24.80%和46.85%。同伴(包括兄弟姐妹)陪同的儿童比例也上升明显,分别为13.41%、16.76%。
以上数据一方面反映出随着儿童年龄的上升,儿童心智成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加强,家长们逐渐放手,让其独立接触社会的养育习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儿童养育家庭分工的特点,一是母亲在儿童养育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担负了半边天的责任和任务;二是祖辈参与孙辈儿童养育是我国家庭养育的重要特色,祖辈对儿童养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大减缓了孙辈儿童养育的压力;三是父亲在儿童养育过程中,其参与的力度有较大加强和提高的空间。
2.女生更喜欢结伴,男生更喜欢独立出行
从上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接送儿童的主要是长辈,包括父母和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不同的是,女生更喜欢有同伴陪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女生同伴陪同的比例分别为4.49%、15.61%、19.81%,分别高出男生1.49个百分点、4.58个百分点和6.23个百分点;男生更喜欢独立上学,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男生独立出行的比例分别为7.38%、28.49%、55.75%,分别高出女生0.77个百分点、7.35个百分点和16.8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不同性别儿童由谁陪同出行的方式差异越来越大。
3.独生子女出行“长辈陪同”多,非独生子女出行“同伴陪同”和“独立出行”多
从上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接送儿童的主要是长辈,包括父母和祖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不同的是,父母和祖辈陪同独生子女的比例分别为58.66%、20.15%,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的陪同比例,其对应的比例分别是53.95%、14.63%。具体分析可以发现,第一,祖辈更多陪同独生子女出行:幼儿园,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祖辈陪同独生子女儿童出行的比例分别为30.52%、23.32%、13.54%、3.59%,分别高出非独生子女儿童6.22、5.71、4.69和1.53个百分点。第二,父亲更多陪同独生子女出行: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父亲陪同独生子女儿童出行的比例分别为24.41%、23.90%、20.25%,分别高出非独生子女儿童2.74、6.98和9.56个百分点。第三,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分别为5.33%、17.00%、21.33%,分别高出独生子女儿童3.45、8.71和9.7个百分点。第四,非独生子女“独立出行”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小学二、四年级,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非独生子女同伴出行的比例分别为8.45%、26.46%、50.60%,分别高出独生子女儿童3.35、4.51和8.6个百分点。
(五)儿童“放学后去哪儿”
1.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比例最高,其次是在附近玩耍,再次是到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
从“放学后去哪儿”回答情况来看,直接回家是儿童们的首要选择,占比为73.55%;其次是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比例合计为14.41%;再次是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比例为10.11%。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放学后去哪儿”差异较大:幼儿园儿童是放学后在附近玩耍的主要人群;小学生是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主要人群;初中生直接回家比例最高。具体情况如下:
幼儿园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最低,仅为60.04%,31.78%的儿童会在幼儿园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小学二、四年级的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为76.07%,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比例为17.49%,仅有5.04%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为80.56%,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的比例为13.79%,仅有4.3%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
初中儿童放学后直接回家的比例最高,达到84.54%,8.46%的儿童会在学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仅有4.92%儿童去校内外托管培训机构。
由此可见,需要托管的重点人群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2.男生放学后玩或托管的比例高于女生
从“放学后去哪儿”的情况来看,放学后直接回家的男生比例为72.39%,少于女生(74.65%);选择放学后在外面(包括在学校/幼儿园附近、在回家途中、在家附近)玩一会儿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5.14%、13.75%,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托管的比例(包括校内托管和校外托管)分别为6.5%,5.89%,男生高于女生。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比例,幼儿园和初中阶段女生比例略微高于男生。
3.独生子女放学后直接回家比例低,选择放学后玩、培训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从“放学后去哪儿”的情况来看,放学后直接回家的独生子女比例为69.56%,少于非独生子女(77.11%)。选择放学后在外面(包括在学校/幼儿园附近、在回家途中、在家附近)玩一会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分别为17.2%,而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为11.79%,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学段的独生子女,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以幼儿园差异最明显,独生子女选择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比例为6.39%,而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为2.59%,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六)儿童“放学后和谁玩”
1.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耍同伴为同学和伙伴,其次是独自玩耍
同学、伙伴是儿童放学后的主要玩耍对象,与同学、邻居同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玩耍的比例分别为22.36%、16.94%、3.72%,合计占比43.02%;其次是独自玩耍,比例为21.25%;再次是与兄弟姐妹一起玩,比例為18.83%;排在最后的是和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14.84%。 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放学后和谁玩”差异较大:
幼儿园儿童放学后与邻居同伴( 非同学)玩耍的比例最高,为26.48%;其次是与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22.68%。
小学二、四年级的儿童放学后与兄弟姐妹一起玩的比例最高,为24.44%;其次是与邻居同伴(非同学)玩,比例为18.40%,再次是与看护人一起玩,比例为16.46%。
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放学后与同学一起玩的比例最高,为30.73%,其次是独自玩耍,比例为26.68%;与看护人一起玩的比例明显下降,仅为6.66%。
初中儿童放学后独自玩耍的比例升至最高,达到35.34%;与同学一起玩的比例也上升至35.04%;与邻居同伴(非同学)玩耍的比例仅为6.06%。
由此可见,邻居同伴和看护人是幼儿园儿童的主要玩伴;小学生更多是和同学、自己、兄弟姐妹一起玩;到了初中阶段,与同学玩、自己玩为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与课外班伙伴一起玩耍的比例均未超过5%,说明课外班伙伴并不是幼儿园、中小学生“放学后一起玩耍”的主要对象。
2.男生放学后和同学、伙伴玩的比例较高,而女生自己玩、和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比例高于男生
从“放学后和谁玩”回答整体情况来看,男生放学后和同学、伙伴玩的比例较高,与同学、邻居同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玩耍的比例分别为24.17%、17.98%、3.91%;女生自己玩、和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比例则高于男生,分别占比21.83%、20.99%、15.37%。具体而言,在幼儿园阶段,男女之间差别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看护人、兄弟姐妹玩的比例越来越少,到了初中仅占5.34%和7.69%,而女生仍会与看护人和兄弟姐妹一起玩,分别占比7.94%和13.90%。
3.独生子女自己玩的比例为25.92%,非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玩的比例为31.19%
从总体情况来看,独生子女自己玩的比例最高,是25.92%,其次是和同学玩,比例为24.42%,接下來是与看护人玩,比例为20.77%;非独生子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玩的比例最高,为31.19%;其次是和同学玩,比例为20.60%,接下来是邻居同伴(非同学),比例为15.90%。
分学段比较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放学后和谁玩”差异较大:
在幼儿园阶段,独生子女更多地自己玩,和同学、看护人玩,比例分别是18.06%、16.36%、29.06%;而非独生子女则是和兄弟姐妹玩最多,比例为35.62%;并且,随着学段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放学后与同学、邻居伙伴(非同学)、课外班伙伴、自己、兄弟姐妹、看护人玩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是,独生子女与看护人玩的比例始终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玩的比例也始终高于独生子女。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独自玩、与看护人玩耍的比例远远大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玩的比例最高,即非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承担了部分看护人“陪玩”的责任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的看护压力,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父母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陪玩的对象。对儿童来说,与兄弟姐妹相处更多的是伙伴关系,与成人陪伴的相处方式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以上是关于儿童上下学情况的分析,尽管网上有人调侃中国学校安全管理方式、家长等待学生放学的盛况,“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又圈养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个循环过程一般持续15年之久”[6]。单独看这种调侃,就会认同其“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的错误观点,觉得中国儿童都是成人的附属,但是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家庭还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其自主能力逐渐发展,家长接送的比例逐渐下降,儿童自己出行的比例逐渐增加。中国家长也知道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何时适时放手,不同国家的文化、地区条件、家庭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放手时间有前有后。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还是比较理性,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关心儿童健康成长。儿童上学的方式方法是每个家庭多方权衡后做出的理性的决策。
(七)儿童日常作息安排对儿童身体指标的影响
儿童肥胖和近视问题是我国儿童体质监测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涵盖了儿童身高、体重、视力、近视度数等问题。
1.儿童日常作息安排对儿童体质指数(BMI)的影响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意思为“体质指数”。BMI是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及标准。BMI的计算方法: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如某个人体重70公斤,身高1.75米,那么他的BMI=70kg÷(1.75×1.75)=22.86。
2014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7]。根据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摘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相关年级的体质指数评分标准如下:
(1)男生肥胖率整体上高于女生,正常比例低于女生。
调查显示,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尤其是到小学六年级及以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六年级、初二、初三男生的肥胖率分别为14.27%、14.08%、12.73%,远远高于女生的肥胖率(分别对应为9.31%、8.52%、9.31%)。小学六年级、初二、初三女生体质指数正常比例分别为74.37%,77.10%,79.12%,远远高于同时期男生的65.71%,67.10%,68.95%。分析原因,可能到了青春期,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有意识地控制体重。 (2)儿童BMI与睡眠时长和室外活动时间呈负相关。
调查发现,周六的睡眠时长、周末室外活动时间与儿童BMI明显相关。睡眠时间不足是肥胖的高危因素。
分析本次调查,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与BMI相关性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本身存在的差异不大,即正常体重和肥胖儿童平时睡眠和活动时间、周末睡眠时长相差不多。
2.儿童日常作息时间对儿童视力状况的影响
保护儿童的视力,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有关方面,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即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8]。
(1)年级越高,儿童视力异常比例越高,近视率越高。
数据显示,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儿童视力正常的比例快速下降。幼儿园阶段儿童视力正常比例为95.67%;小学二、四年级下降到84.36%;小学六年级下降到61.74%;初中下降到40.07%。下降幅度特别明显,需要重点关注。分析原因,一方面与学业负担加重有关,另一方面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锻炼有关。
(2)视力正常儿童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
研究发现,视力正常儿童与视力异常儿童在上学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视力正常儿童上学日、周六、周日睡眠时长平均每天分别为9小时22分钟、10小时、10小时14分钟,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的睡眠时长8小时31分钟、9小时39分钟、10小时。此外,视力正常儿童上学日、周六、周日平均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分别为39.65分钟、96.16分钟、100.37分钟,也明显高于视力异常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30.28分钟、68.97分钟、67.85分钟。由此可见,保障儿童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室外活动时间,并且适当控制用眼时间,对于儿童的视力健康至关重要。
(3)儿童的近视程度与儿童睡眠时长、室外活动时间呈负相关。
研究发现,儿童睡眠时长越长,室外活动时间越长,儿童近视程度越低。其中,上学日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长与儿童近视程度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376。由此可见,减少用眼时间,保障儿童上学期间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儿童视力的关键。
同时,数据显示,儿童在校时长越长,儿童近视程度越高,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8。说明控制学习时长,让儿童拥有一定的休息娱乐时间,对于保护儿童的视力也是很重要的。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形成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儿童充足睡眠
本次研究发现,对未住校儿童而言,上学日睡眠时长低于10小时的幼儿园儿童比例为54.04%,小学生比例为76.93%,上学日睡眠时长低于9小时的初中生比例高达80.78%。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为标准,上学日部分儿童睡眠时长不足。
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减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对儿童的记忆力、生长发育、情绪等方面均会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儿童睡眠时长的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長,此外,网络资讯丰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挤占了睡眠时间。如何减轻儿童课业负担,引导儿童抵制诱惑,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减轻儿童的课业负担和确保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 》规定:上课时间不早于8∶00;走读学生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不得超过7小时;寄宿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级中学不晚于21∶00,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保证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师生完整休假[9]。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2月23日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的小学开展实施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省教育厅表示,推迟小学生上学工作,是坚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重要改革措施。近年来,多地在小学试行早上推迟上学改革,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和好评[10]。
以上政策对于保障儿童的睡眠时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儿童教育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如何有效减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减负只有真正触及家长和儿童关切的问题,才会有成效。除了出台减负措施,规定儿童睡眠时间以外,教育部门还要积极引导,淡化学科成绩评价指标,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健全教育监督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引导家长认识孩子睡眠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睡眠与学习、休闲娱乐的关系,消除家长的担忧,切实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让儿童和家长都能睡得“放心”“舒心”。
(二)保障儿童的室外活动时间,把“童年还给儿童”
本次研究发现,上学日幼儿园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48.31分钟,小学二、四年级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36.48分钟,小学六年级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为37.78分钟,初中儿童的室外平均活动时间仅为24.62分钟。
目前,我国儿童的课业负担较重,室外活动时间不足,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针对我国儿童目前日益突出的久坐行为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现象及其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于2018年6月发布。指南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即“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符合其身心发育特点,应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对于我国学龄前儿童室外活动时间不足的现状,建议“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同时,《指南》倡导科学的幼儿保育保教。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生活和游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严禁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小学化”。幼儿园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11]。 对于学龄儿童,教育部制定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体育锻炼,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12]。教育部多次重申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必须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和解读《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会上指出,青少年每天保持一小时户外运动可远离慢性病[13]。户外活动有利于儿童亲近自然、感悟生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和发现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成人慢性病防治密切相关,以骨质疏松为例,应该从儿童青少年开始预防,除补充营养物质外,还要增加运动,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阳光能促进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因此青少年每天要保持一小时的户外活动,要有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来增加肌肉和骨骼,这样也可以远离慢性病 。对儿童而言,一定的室外活动时间有助于儿童预防近视。众多研究表明室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具有较大的关联性,研究者提出了替代作用、维生素D效益和“光-多巴胺”[14]等多种室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理论。
儿童户外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儿童户外活动提供便利,保证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户外活动,既让儿童锻炼身体,提高社会能力,同时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儿童天性,真正做到“把生命还给自然,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
(三)在陪伴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次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上学路上家长陪同的比率高达73.13%,陪同人员主要以母亲、父亲和祖辈为主。其中,母亲陪同的比例最高,为35.76%。同时,针对“儿童放学后和谁玩”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儿童与看护人玩耍的比例为20.77%,非独生子女儿童与兄弟姐妹玩耍的比例为31.19%。由此可见,中国家庭的父母、祖辈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整体参与度较高,亲子教养环境较良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与儿童相处的时间和空间,构建更加和谐稳固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陪伴质量的重要性要远超于数量。如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去学校的路上,要帮助儿童放松情绪:哈佛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指出,在去学校的路上,大部分儿童都会伴有焦虑的表现,比如他会设想:“今天老师会突击抽查我的课业情况吗?在学校能和同学相处融洽吗?”如果此时家长总是拿起手机忙个不停,儿童就没有机会向家长表达,而且他们会觉得家长对他漠不关心,从而更加焦虑和失望。因此,在去学校路上的这段时光,父母们应该停下自己的事情,关注儿童的变化,和儿童聊聊,帮助他们放松情绪。
2.接儿童放学的时候,要关注且耐心倾听:接儿童放学与送儿童上学同理。更关键的是,一天的学校生活,多少发生了一些让他或悲伤或高兴的事情。当孩子第一眼看到家长时,他们是非常希望将所遇到的事情告诉家长,并得到家长的理解或安慰的。所以,接儿童放学后,也请家长将其他事情放下,把放学回家的这段时光留给孩子。
3.儿童从学校回到家,要让他们出去玩: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认为,儿童回到家后先吃点零食,然后家长陪着儿童去外面玩,是非常高质量的陪伴。所以,家长们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一起打羽毛球、骑自行车、散步等。
4.当家长下班回到家时,要给予拥抱:一天没见,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回来,内心是十分开心且希望被关注的。所以,这时家长的拥抱、亲吻,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在意,通过拥抱,可以弥补家长一整天没有陪伴他的缺憾。
5.晚饭时间,听儿童的趣事,也可分享自己的趣事: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Vincent James Strickler和David A. Dayton博士的家庭教育之道曾提到,和儿童一起共进晚餐是最高效、最有意义的陪伴。期间,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分享发生在身边的趣事,会让亲子感情流动,让彼此更加了解,也更加相亲相爱。
6.睡觉时间,陪儿童阅读,或聊天:睡前半小时,建议家长们可以陪儿童阅读绘本故事,或者聊天。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分析,儿童在夜晚入睡前,对父母会有一种天然的需求,利用好这个时间段,亲子感情质量倍增。
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亲子关系的均衡化发展。本次研究发现,父亲陪同儿童上学的比例仅为20.18%,比母亲陪同比例低了约16个百分点左右。父母作为和谐亲子关系构建的主要参与者,任何一方都不能缺位,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作家龙应台曾说: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过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难有效。对于这一辈子或许只有一次的经历,父母应该珍惜。建议在培育儿童的过程中,父亲要加大参与力度。
(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儿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级的增加,儿童近视比例逐渐增加。小学二、四年级儿童近视比例为19.06%,小学六年级儿童近视比例为44.84%,初中儿童近视比例高达67.80%。由此可见,我国儿童近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重度化。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由于儿童青少年过重的课业负担,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经国务院同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同时,《实施方案》特别指出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发展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自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15]。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儿童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坚持户外运动、科学用眼、重视陪伴的质量,是让每个儿童将来都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EUSTON D R, TATSUNO M, MCNAUGHTON B L. Fast-forward playback of recent memory sequences in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sleep. Science,2007,318(5853):1147-1150.
[2] RASCH B, et al. Odor cues during slow-wave sleep prompt declarative memory consolidation. Science,2007,315(5817):1426-1429.
[3] VYAZOVSKIY VV, et al. Molecular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net synaptic potentiation in wake and depression in sleep. Nature Neuroscience,2008,11(2):200-208.
[4] GVILIA I, et al. Homeostatic regulation of sleep: A role for preoptic area neuro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26(37):9426-9433.
[5] 梁桂珍,高亞丹,吴志才,等.学生作息习惯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08):63-65.
[6] 两个德国外教的离开,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EB/OL].(2017-12-25).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6FARCLB0521834J.html.
[7]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服务网(北京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说明(EB/OL). (2015-20-28).http://bjsh.bjedu.cn/tzjkbzfww/ljbz/
2015-10-28/20.html.
[8] 央广网.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EB/OL).(2018-08-29).http://china.cnr.cn/news/20180829/t20180829_524344506.shtml.
[9]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EB/OL].( 2014-12-03). http://jyt.hebei.gov.cn/col/1418891539399/2014/12/03/1480576092634.html.
[10]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2-23).http://jyt.zj.gov.cn/art/2018/2/23/art_1532973_27485261.html.
[11] 新华网.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在京发布[EB/OL].(2018-06-10).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2839686014464466&wfr =spider&for=pc.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EB/OL].(2011-07-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1107/t20110708_171747.html.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9月25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二: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EB/OL]. (2018-09-25).http://www.nhc.gov.cn/wjw/zccl/201809/820dd3db393c43c1a230817e2e4b9fd5.shtml.
[14] 聂桥,冯柯红,季建刚,等.户外活动与近视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06:867-869.
[15]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8-08-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s3285/201808/t20180830_34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