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疼痛7个月于2006年1月20日入院.患者于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臀部出现黄豆大小红色结节,触之较硬,不高出皮肤,伴轻微疼痛,无发热及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给予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皮疹部分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仍有新的皮疹反复出现,且逐渐增多增大,部分皮疹中央出现坏死、结痂。
【机 构】
:
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病理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病理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病理科,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病理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7个月于2006年1月20日入院.患者于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臀部出现黄豆大小红色结节,触之较硬,不高出皮肤,伴轻微疼痛,无发热及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给予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皮疹部分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仍有新的皮疹反复出现,且逐渐增多增大,部分皮疹中央出现坏死、结痂。
其他文献
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常见的类型之一,2004版WHO肺癌病理与遗传学分类根据形态学特征将肺腺癌分为10个组织学亚型[1].虽然从组织学上看,低分化腺癌患者更常见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复发;乳头状结构、高组织学级别、核分裂象的增多以及肿瘤的广泛坏死等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患者男,73岁.以乏力、食欲不振2周,加重伴发热、尿黄1周于2007年1月30日人院.人院前2周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未予诊治.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尿黄如浓茶样,伴发热,自测体温37.8℃,夜间盗汗明显,于当地医院就诊,口服中药汤剂后盗汗症状好转,但发热黄疸及乏力加重,并出现下腹部轻度疼痛,近1个月体重下降5 kg。
肺动脉高压(PAH)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肺细小动脉[1],尤其是肌性细小动脉内膜-中膜的肥厚、无肌细小动脉的肌化,在PA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
在病理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因为标本材料不足,不能做进一步分析而影响病理诊断质量的情况.如果我们仅有一两张切片或涂片,又想要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时,可以采用如下办法。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通常c-kit(CD117)免疫表型阳性,对传统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不敏感.该类肿瘤一般具有c-kit基因(75%~85%)或PDGFRA基因(5%~10%)的突变[1-2].这两个基因编码两个功能相似的酪氨酸激酶蛋白受体,其突变造成配体非依赖性的c-kit或PDGFRA受体二聚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SNTCS与ONB的关系及其组织来源.方法 对7例SNTCS和34例ONB的临床病理情况及免疫表型进行了观察,并对照观察了1例未成熟型恶性畸胎瘤及1例妊娠8周胚胎组织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SNTCS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46岁.7例中3例为复发病例.组织病理学特征:
患者女,34岁.因直肠出血半年于2007年5月9日来本院就诊.直肠镜检查发现距离肛门5 cm处可见一大小为4 cm×3 cm的隆起,质硬,易出血.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22×1012/L,白细胞总数8.30×109/L,中性粒细胞6.03×109/L,单核细胞0.23×109/L,淋巴细胞1.96×109/L,嗜酸性粒细胞0.08×109/L。
患者女,53岁.全身乏力、腹胀、食欲不振4个月余.体检:腹部膨隆,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外周血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化疗是胃癌最常用的治疗方式.5-氟尿嘧啶(5-FU)、铂类、紫杉类药物及其组合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其有效率均<50%.提高胃癌化疗疗效、减少盲目化疗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