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的众多博物馆中,陈列着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实,一些文物正是古代象形文字的原型。就让我们到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看一看,体验一次博物馆里的汉字课堂吧!
“王”的来历
看!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门口,矗立着一把威风凛凛的夏代青铜大斧。斧的象形文字就是“王”。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看一下这把大斧,是不是很像“王”字啊?它可以斩人头,所以决定人的生死的人就是“王”。
不可缺少的酒
很多时候,喝酒是“王”的“重要工作”。因此,这把斧头的右边,陈列的是爵和斝(jia)等斟酒器。这两种斟酒器的共同特点是三足、有耳,还有一对像“小蘑菇”一样的柱子。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吗?
其实,这对“小蘑菇”可不仅仅是装饰,据说它们是用来挂滤网的,以过滤酒中的杂质。商周时期,“王”在饮酒的时候,要先将一种特别的香草泡在酒里,再用过滤网把香草的杂质去除。这样,得到的酒就会又香甜又清澈。那么,在古文字“斝”和“爵”里,你有没有发现这对“小蘑菇”呢?
斝和爵都是“王”在会见重要的宾客或犒赏臣下之时给他们倒酒的器具,以示对他们的尊重。那么,这些酒原本盛放在哪里呢?让我们接着往博物馆深处走,那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盛酒器,例如“尊”和“壶”。
“尊”里盛的酒是献给祖先和神的。用“尊”来敬献祖先,所以后来有“尊敬”一词。你看“尊”的古文字,像不像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尊的样子呢?为了让祖先和神灵享受酒的香味,这種“尊”不加盖子,而且口大大的,好让酒香能够更好地释放出来。
与“尊”不同的是,“壶”里装的酒是给人喝的,所以它的口小小的,而且有盖子。你看,甲骨文的“壶”是不是跟展柜里的酒壶一模一样呢?
“王”的用餐时间
除了喝酒,“王”当然还需要进食。因此,挨着盛酒器陈列的就是“肉食器”——鼎。
鼎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的鼎代表天,也代表男性,所以男性贵族死后多用圆鼎陪葬。古人用“员”表示圆鼎。员字上面的“口”在古文字里是一个圆圈的样子,下面的“贝”是一个鼎的样子,合在一起表示“圆口鼎”。
方形的鼎代表地,也代表女性,所以女性死后多用方鼎陪葬。世界第一大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就是为纪念商王武丁的其中一位王后妇姘(jing)而制造的。根据“鼎”的古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方鼎是四条腿的,不同于圆鼎的三条腿。
除了吃肉,真正要填饱肚子,“王”还得吃些主食。所以,肉食器的陈列柜旁边就是饭食器。古人在吃饭的时候,把饭食器直接放在席上,人们跪坐在一起相对而食。饭食器有簋(gui)、敦(dui)、簠(fu)、盨(xu)等。你瞧,一个装得满满的饭食器再加上个盖子,这可不就是“食”字的样子吗?
做饭的器皿叫煮食器和蒸食器。常见的煮食器是“鬲(li)”,下面有粗粗的腿,腿中间是空的,里面可以放水煮东西。如果在鬲的上面加个箅(bi)子,在箅子上放食物,就变成了蒸食器,这种器皿叫“甗(yan)”。
“王”的消遣时光
“王”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也就是说,在吃美味食物的时候,需要有悠扬的编钟在一旁伴奏。编钟的象形文字是“甬”。在古文字“甬”中,你发现用于悬挂的小孔和钟身一排排的乳钉了吗?
听着音乐,还需要有一些小食供消遣。“豆”就是这样的一种器具。你看,上面的横就像“豆”的盖子,中间是盛放食物的空间,下面的笔画是它的足和底座。“豆”是一种羹食器,里面盛放的是味道最浓郁的食物。
酒足饭饱,灯火阑珊。“王”终于要去安寝了。在临睡之前,“王”要好好盥洗一番。在青铜器馆的出口,陈列的就是一些“盥(guan)洗器”。有人持“匜(yi)”给“王”倒水,让“王”能优雅轻松地冲洗。看来这些“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呢!汉字“盥”的两边是两只手,中间是水,下面是一个“皿”来接水,你瞧,这样是不是把“王”洗手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呢?
通过这些汉字和青铜器,我们走进“王”的一天,真实地了解了古代贵族的生活。聪明的你能不能在博物馆中找到更多的汉字呢?
“王”的来历
看!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门口,矗立着一把威风凛凛的夏代青铜大斧。斧的象形文字就是“王”。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看一下这把大斧,是不是很像“王”字啊?它可以斩人头,所以决定人的生死的人就是“王”。
不可缺少的酒
很多时候,喝酒是“王”的“重要工作”。因此,这把斧头的右边,陈列的是爵和斝(jia)等斟酒器。这两种斟酒器的共同特点是三足、有耳,还有一对像“小蘑菇”一样的柱子。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吗?
其实,这对“小蘑菇”可不仅仅是装饰,据说它们是用来挂滤网的,以过滤酒中的杂质。商周时期,“王”在饮酒的时候,要先将一种特别的香草泡在酒里,再用过滤网把香草的杂质去除。这样,得到的酒就会又香甜又清澈。那么,在古文字“斝”和“爵”里,你有没有发现这对“小蘑菇”呢?
斝和爵都是“王”在会见重要的宾客或犒赏臣下之时给他们倒酒的器具,以示对他们的尊重。那么,这些酒原本盛放在哪里呢?让我们接着往博物馆深处走,那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盛酒器,例如“尊”和“壶”。
“尊”里盛的酒是献给祖先和神的。用“尊”来敬献祖先,所以后来有“尊敬”一词。你看“尊”的古文字,像不像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尊的样子呢?为了让祖先和神灵享受酒的香味,这種“尊”不加盖子,而且口大大的,好让酒香能够更好地释放出来。
与“尊”不同的是,“壶”里装的酒是给人喝的,所以它的口小小的,而且有盖子。你看,甲骨文的“壶”是不是跟展柜里的酒壶一模一样呢?
“王”的用餐时间
除了喝酒,“王”当然还需要进食。因此,挨着盛酒器陈列的就是“肉食器”——鼎。
鼎有两种:圆鼎和方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的鼎代表天,也代表男性,所以男性贵族死后多用圆鼎陪葬。古人用“员”表示圆鼎。员字上面的“口”在古文字里是一个圆圈的样子,下面的“贝”是一个鼎的样子,合在一起表示“圆口鼎”。
方形的鼎代表地,也代表女性,所以女性死后多用方鼎陪葬。世界第一大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就是为纪念商王武丁的其中一位王后妇姘(jing)而制造的。根据“鼎”的古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方鼎是四条腿的,不同于圆鼎的三条腿。
除了吃肉,真正要填饱肚子,“王”还得吃些主食。所以,肉食器的陈列柜旁边就是饭食器。古人在吃饭的时候,把饭食器直接放在席上,人们跪坐在一起相对而食。饭食器有簋(gui)、敦(dui)、簠(fu)、盨(xu)等。你瞧,一个装得满满的饭食器再加上个盖子,这可不就是“食”字的样子吗?
做饭的器皿叫煮食器和蒸食器。常见的煮食器是“鬲(li)”,下面有粗粗的腿,腿中间是空的,里面可以放水煮东西。如果在鬲的上面加个箅(bi)子,在箅子上放食物,就变成了蒸食器,这种器皿叫“甗(yan)”。
“王”的消遣时光
“王”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也就是说,在吃美味食物的时候,需要有悠扬的编钟在一旁伴奏。编钟的象形文字是“甬”。在古文字“甬”中,你发现用于悬挂的小孔和钟身一排排的乳钉了吗?
听着音乐,还需要有一些小食供消遣。“豆”就是这样的一种器具。你看,上面的横就像“豆”的盖子,中间是盛放食物的空间,下面的笔画是它的足和底座。“豆”是一种羹食器,里面盛放的是味道最浓郁的食物。
酒足饭饱,灯火阑珊。“王”终于要去安寝了。在临睡之前,“王”要好好盥洗一番。在青铜器馆的出口,陈列的就是一些“盥(guan)洗器”。有人持“匜(yi)”给“王”倒水,让“王”能优雅轻松地冲洗。看来这些“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呢!汉字“盥”的两边是两只手,中间是水,下面是一个“皿”来接水,你瞧,这样是不是把“王”洗手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呢?
通过这些汉字和青铜器,我们走进“王”的一天,真实地了解了古代贵族的生活。聪明的你能不能在博物馆中找到更多的汉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