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的第2和第3道选择题的设题为:
①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②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③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④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的第2和第3道选择题都考查我们对文意的把握,且是选择错误项。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命题的方向性也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选项的设置上有所区分,但大多也是围绕提取信息和归纳文意而展开。
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2小题(题干见以上③)与C项相关的陈述是: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我们来看文章的第四段: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将这一段的内容进行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悲剧成为文学之后,事件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但是观众仍然能够‘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于是我们发现了C项的问题,在于“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而不是“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所以,找出选项中所给的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结论性信息,然后回到原文中寻在相应的对象,归纳出所应有的结论性信息,两相比对,便知正误。
再看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3题,题目为:选项D的表述有误,与D项相关的陈述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这里需要理解的信息对象是“以悲为美”。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三段: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这段文字归纳出的结论性信息是,“以悲为美”只能在文学艺术形式的悲剧上实现,现实悲剧达不到这个效果。D项中“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全部是指向现实悲剧的,不能用以说明“以悲为美”。
又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原文见本期P18页)第2题,题干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案是B项,相关陈述为:
B.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个选项中涉及的信息对象是“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需要辨识的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产生的目的是什么”等结论性信息。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观照原文,我们发现“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结论是“民与官的相互作用,使得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得以出现并流通”。而其发行目的是为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还取决于“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这些结论性信息使我们很快能够辨识B项的问题所在。
再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3小题,题干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C项,表述为“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这个选项中涉及的信息对象是“早期的交子”,结论性信息是“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我们参照上文中引述的原文最后一段话,发现“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这个信息与选项中的结论性信息不符,从而得知选择C项。
因此,认真阅读每个选项陈述的内容,准确地找到信息对象,在原文相应的文字中归纳出结论性信息,就能够比较清晰地辨识出正误了。当然,有时候归纳所需的范围不限定于只在某一段文字中,只要是与信息对象相关的文字,都应该有所观照。
①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②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③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④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的第2和第3道选择题都考查我们对文意的把握,且是选择错误项。近几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命题的方向性也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选项的设置上有所区分,但大多也是围绕提取信息和归纳文意而展开。
例如,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2小题(题干见以上③)与C项相关的陈述是:
C.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我们来看文章的第四段: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将这一段的内容进行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悲剧成为文学之后,事件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但是观众仍然能够‘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于是我们发现了C项的问题,在于“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而不是“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所以,找出选项中所给的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结论性信息,然后回到原文中寻在相应的对象,归纳出所应有的结论性信息,两相比对,便知正误。
再看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3题,题目为:选项D的表述有误,与D项相关的陈述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这里需要理解的信息对象是“以悲为美”。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三段: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这段文字归纳出的结论性信息是,“以悲为美”只能在文学艺术形式的悲剧上实现,现实悲剧达不到这个效果。D项中“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全部是指向现实悲剧的,不能用以说明“以悲为美”。
又如,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原文见本期P18页)第2题,题干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案是B项,相关陈述为:
B.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个选项中涉及的信息对象是“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需要辨识的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产生的目的是什么”等结论性信息。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观照原文,我们发现“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结论是“民与官的相互作用,使得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得以出现并流通”。而其发行目的是为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还取决于“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这些结论性信息使我们很快能够辨识B项的问题所在。
再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3小题,题干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是C项,表述为“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这个选项中涉及的信息对象是“早期的交子”,结论性信息是“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我们参照上文中引述的原文最后一段话,发现“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这个信息与选项中的结论性信息不符,从而得知选择C项。
因此,认真阅读每个选项陈述的内容,准确地找到信息对象,在原文相应的文字中归纳出结论性信息,就能够比较清晰地辨识出正误了。当然,有时候归纳所需的范围不限定于只在某一段文字中,只要是与信息对象相关的文字,都应该有所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