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什么,怎么学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学生的学习就会陷于被动,为学语文而学语文,一味抓课本,做习题,学习范围窄,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彰显自己的特色,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优化课堂,注重其高效性。二是扩大视野,将语文与生活相连,从知识、思维、情感三方面注重培养的长效性,效果明显。所以,我认为树立新的课程观,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科研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原因 有效 做法
一、原因
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存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难题。长期以来,由于这个问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显得很盲目,很被动。从语文教学的长远来看,这个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语文教学就会陷于很被动的境地,就会失去方向,不知其所往。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要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求教师既要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又要注意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学习有长效性。
再看看我们的学生,现在好多学生抱怨语文不好学,学不好,甚至不知道怎么学,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对语文学习过于关注,被动应付地学习,为学语文而学习语文,一味地抓课本,做习题练习,学习过于死板,把语文的学习范围限制的太窄,以致走入死胡同。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心态不稳,总想在短期内见成效,只为提高语文成绩而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一点是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和致命死敌。
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开放。,是一种开放型的、思维型的、体验型的学习,它学习的内容我认为应包含三部分:知识、思维和情感。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二、 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作到高效两个字我重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前,我总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微笑,带着童心,带着愉悦,走向学生。
一进教室首先是亲切的问候,上课的时候就把自己投入到课堂中,用我的眼神,表情,自然的动作去表扬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像个兴致勃勃的大孩子,带着学生学习,游戏,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不仅有效的复习了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师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完成学习任务。
2、组织教学时,我总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感染学生的情绪。
学生是最真实的,老师讲的没有感染力,没有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不原意听。所以无论上课还是课后,都要和学生一起享受他们的快乐,只有教师富有感情了,让学生觉得容易亲近了,那么学生才会很有激情的去学习。
3、师生互动中,我总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知识。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这样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
(二)注重培养的长效性
1、语文学习时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注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要有情感的升华情操的陶冶。
知识,主要指文化知识而言,它主要包括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因为是开放型的语文学习,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与文字有关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都可以进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和涉猎范围。我认为学习这些知识,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一方面通过阅读获得,小说散文、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这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视和网络获得。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网络摄取信息,信息就是知识,网络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摄取,将会极大地充实学生的头脑。所以说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知识的途径,要学会合理利用。就语文学习而言,知识的摄取量越多越好。
思维,德国伟大的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曾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思维。有了必要的知识积累,这只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前提,再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重心所在。所以说,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思维、一种思想。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又可以认为思维重于知识。
情感,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有着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智性和情感性,这是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特性。中国的汉字、道德文章融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神。学习汉字,不单单要认知,更重要的是体验汉字背后的情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通过文章的学习,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一种文学的美感,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综合三者,知识、思维和情感,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形成思维和获得情感的前提,它是产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汇集,思维和情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一旦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某种思维和情感,反过来就可以不断的催生知识,创造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思维和情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所以我把语文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思维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上。
2、拓展学生视野,提倡大语文观。
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之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博览与积累。 首先,让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收集其中词语佳句,并熟读成诵,做到“积累为宝”。仓凛充实,学生下笔写作文时,文思就会汩汩流泻。其次,我从每周语文课中,开辟出阅读鉴赏课,师生精选名家名篇,或诵读或去阅读。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开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辩论会、成语接龙等活动,持之以恒,学生素质当然飞跃提高,最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给书店或花店起名字等,把学习语文放到社会大舞台上进行,并让学生做生活中有心人,细心观察,处处留意,将这些作为日记的素材、演讲内容。 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一文章,贵在留心。不只为学语文而学语文,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成绩而学,去除一切功利意识,将生活融入语文,将语文融入生活,变被动为主动,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并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快乐中学习,不至于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压力,自然而然进入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总之要让学生树立新的课程观,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创新精神,训练“不拘一格”的人才 。
关键词:原因 有效 做法
一、原因
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存在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难题。长期以来,由于这个问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显得很盲目,很被动。从语文教学的长远来看,这个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语文教学就会陷于很被动的境地,就会失去方向,不知其所往。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要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求教师既要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又要注意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的学习有长效性。
再看看我们的学生,现在好多学生抱怨语文不好学,学不好,甚至不知道怎么学,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对语文学习过于关注,被动应付地学习,为学语文而学习语文,一味地抓课本,做习题练习,学习过于死板,把语文的学习范围限制的太窄,以致走入死胡同。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心态不稳,总想在短期内见成效,只为提高语文成绩而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一点是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和致命死敌。
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开放。,是一种开放型的、思维型的、体验型的学习,它学习的内容我认为应包含三部分:知识、思维和情感。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二、 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作到高效两个字我重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前,我总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微笑,带着童心,带着愉悦,走向学生。
一进教室首先是亲切的问候,上课的时候就把自己投入到课堂中,用我的眼神,表情,自然的动作去表扬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像个兴致勃勃的大孩子,带着学生学习,游戏,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不仅有效的复习了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师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完成学习任务。
2、组织教学时,我总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感染学生的情绪。
学生是最真实的,老师讲的没有感染力,没有吸引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不原意听。所以无论上课还是课后,都要和学生一起享受他们的快乐,只有教师富有感情了,让学生觉得容易亲近了,那么学生才会很有激情的去学习。
3、师生互动中,我总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知识。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内容自编自演这样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
(二)注重培养的长效性
1、语文学习时既注重知识的积累,又注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要有情感的升华情操的陶冶。
知识,主要指文化知识而言,它主要包括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因为是开放型的语文学习,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与文字有关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都可以进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和涉猎范围。我认为学习这些知识,途径可以是多样化的。一方面通过阅读获得,小说散文、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这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视和网络获得。在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网络摄取信息,信息就是知识,网络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摄取,将会极大地充实学生的头脑。所以说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知识的途径,要学会合理利用。就语文学习而言,知识的摄取量越多越好。
思维,德国伟大的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曾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思维。有了必要的知识积累,这只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前提,再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培养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考能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重心所在。所以说,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思维、一种思想。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又可以认为思维重于知识。
情感,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有着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智性和情感性,这是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语文学习所具有的特性。中国的汉字、道德文章融注了太多的情感和精神。学习汉字,不单单要认知,更重要的是体验汉字背后的情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通过文章的学习,领略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获得一种文学的美感,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综合三者,知识、思维和情感,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形成思维和获得情感的前提,它是产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汇集,思维和情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一旦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某种思维和情感,反过来就可以不断的催生知识,创造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思维和情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所以我把语文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思维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上。
2、拓展学生视野,提倡大语文观。
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之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博览与积累。 首先,让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收集其中词语佳句,并熟读成诵,做到“积累为宝”。仓凛充实,学生下笔写作文时,文思就会汩汩流泻。其次,我从每周语文课中,开辟出阅读鉴赏课,师生精选名家名篇,或诵读或去阅读。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开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辩论会、成语接龙等活动,持之以恒,学生素质当然飞跃提高,最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给书店或花店起名字等,把学习语文放到社会大舞台上进行,并让学生做生活中有心人,细心观察,处处留意,将这些作为日记的素材、演讲内容。 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一文章,贵在留心。不只为学语文而学语文,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成绩而学,去除一切功利意识,将生活融入语文,将语文融入生活,变被动为主动,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并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快乐中学习,不至于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压力,自然而然进入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总之要让学生树立新的课程观,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创新精神,训练“不拘一格”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