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学文库”最新成果近日在京发布,于2019年3月30日举办了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电影评介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协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组提供学术支持。本次会议发布“中国艺术学文库”新成果,并以“艺术学理论新视域”为议题展开学术研讨,旨在推动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促进艺术学理论研究对新视域、新方法的探索与关注。在成果发布及研讨中,聚焦电影学理论新视域的板块以全新的多元视角进入公众视野。随着媒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媒介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艺术与多元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电影艺术如何准确把握媒介融合新方式、适应智能媒体大趋势,值得进行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对开拓电影理论与媒介融合之间的新视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具有东方气韵、民族特色的艺术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国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民族心灵的历史,中国艺术经典在精神上引领着人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国艺术史为人类的审美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新时代中,高质量的人文艺术领域学术出版,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之根、学术之脉。传承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让灿烂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光芒,释放出去、传播开来,具有迫切的时代需求。“中国艺术学文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文库的问世,致力于打造一套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学研究的巨型理论库、思想库和资料库,旨在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为广大受众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
一、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理论新维度
“中国艺术学文库”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组织出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学部长仲呈祥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国内首套艺术学大型学术丛书,已经列入“中国文联文艺出版精品工程项目”。文库由叶朗、张道一、邬书林、靳尚谊、王文章等国内知名艺术学理论专家担任顾问,共结集了30所大学、85位专家学者的100余种学术专著。“中国艺术学文库”丛书中包括了《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高小健著)、《中国电影受众观察》(章柏青著)、《黑色记忆:战争创伤影像杂谈》(陆嘉宁著)等一批优秀的电影理论专著。电影理论发展的新视野对学术丛书的出版形成了一个聚焦性的效应,通过文库中电影理论方法创新,检视了当代电影艺术理论发展的状态,拓展了更为丰富的理论视野。
该丛书的出版,使艺术学研究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时向海内外传播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进展,全面展现了中国艺术学发展的新视域。参与该丛书的高校之多,专家之众,艺术学门类之全,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自2011年3月8日起,国务院公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升格为我国学科门类中的第十三个门类,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这套文库的专家顾问团队和编著者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承担起在艺术学学科史上的重大责任。文库的辐射面还将继续扩大,并将对后世留下当今时代对艺术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艺术学门类下现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中国艺术学文库”依托以上各学科的广阔学术背景,博采众长,从哲学思维层面高屋建瓴地总结艺术的普遍规律,并从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中探索艺术创新的发展路径。“中国艺术学文库”的意义在于,丛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举办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当日,还举办了硕士博士论坛,汇聚了国内艺术学研究领域十余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展示在艺术研究语境中不同切入点、聚焦点的研究成果。
会议聚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关注、探索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在成果发布及研讨中,聚焦电影学理论新视域的板块以全新的多元视角进入公众视野。
二、推进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理论方法创新
随着媒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电影艺术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艺术与多元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电影艺术如何准确把握媒介融合新方式、适应智能媒体大趋势,值得系统地探索与研究,对开拓电影理论与媒介融合之间的新视域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中,会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张金尧院长总结了中国艺术学文库的理论创新成果,张树庭、姚莲瑞、彭文祥、田川流、刘晔原、武宝瑞、崔永元、施旭升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其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施旭升教授指出,“媒介融合”不僅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图景和世界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以及为探索未来世界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中国艺术学文库”在建构当代电影知识体系层面上,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旗帜,更有自己的立场和实践路径,不仅包括了对以往电影学传统的回顾、对既有文献的整理,还有对于电影艺术新知识领域的拓展,因此,需要从人类的艺术传统中寻绎出艺术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美学的规律,从而建立起具有民族血脉和文化基因的精神传统,也需要建构起适应新时代的知识话语体系以及理论思维的现代性品格。
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中,电影艺术实践的发展如何适应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中国网络影视理论作为电影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中国网络自媒体影视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认为,中国网络影视理论既要借鉴经典的艺术学理论尤其是电影电视理论,又要兼顾网络影视的特点,例如网络自制影视、网感、网民、弹幕(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指向性、碎片化、虚拟共时性的特点)等等。网络影视如何通过人物塑造体现“网感”思维,这是网络影视能否受网民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2017年、2018年中国众多网络影视都作了各自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不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相互杂糅,为今后我国网络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这种影视文化现象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新趋向、新特征,往往超出了既有文化理论的边界,迫使文化理论作出调整,以回应新现象的挑战。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具体工作方法上,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崔永元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开展多年来的影像记录工作为生动案例,提出:“建议在学界建立起共享、共用、共融的资料体系,同时拓宽艺术研究视角,包容不同观点,共同促进艺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他认为艺术研究及电影教学资料应该更为丰富,视角的多元也是研究必备的。他举例说,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民国电影资料馆中,民国电影资料丰富而齐备。关于早期电视剧,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曾采访了1958年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的100多位参与创作的人,收集了广州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在同一时间做直播电视剧的大量珍贵访谈。他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建立起共享、共用、共融的资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促进艺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
对于整个艺术学学科建设体系来说,除了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以外,尚有重要的学术期刊及出版社,共同助力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为学科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貢献了巨大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跨界传播方式,打破传统固有类型的视野。电影学研究也从一般的艺术研究旧框架中解脱出来,具有融媒体、跨领域、多元化的新特质。回顾国内电影学术期刊出版,一直以来都能根据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重心,以多元兼容的编辑理念,汇集众多电影理论学者、高等院校电影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放眼未来,新的融媒体时代为中国电影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这对促进电影跨媒介研究、电影学与其它学科交叉领域的拓展、电影学术期刊多元发展的思路注入了勃勃生机。
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上,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此次会议的协办方《电影评介》杂志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苏米尔博士代表杂志社发表了重要观点。他在发言中阐明,在互联网影像时代,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电影评介》杂志,将以更多元的媒介方式服务于艺术学理论等学科的建设。所谓“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互联网作为已然崛起的强势媒介和新兴文化,必然对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纸质媒介必须掌握互联网技术、了解互联网文化、开辟互联网疆场,才能在新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
《电影评介》杂志与“中国艺术学文库”所蕴含的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地追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电影评介》杂志创刊于1979年,30年来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本着对电影学术的高远追求,逐步从大众文化杂志转型为电影学术期刊。能够逐步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源自孜孜以求的学术视野。《电影评介》杂志立足电影研究,多年来一直尝试成为“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2015年的秋初,在《电影评介》杂志又一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际,本次文库的总主编仲呈祥先生在寄语中写道,“电影艺术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身的欣赏对象。祝《电影评介》杂志在培养造就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高品质电影观众群体中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近几年来,《电影评介》杂志一直聚焦艺术学理论前沿成果与具体电影文本结合的研究,在未来将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更好地服务影视、服务学术。
具有东方气韵、民族特色的艺术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国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民族心灵的历史,中国艺术经典在精神上引领着人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国艺术史为人类的审美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
在新时代中,高质量的人文艺术领域学术出版,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之根、学术之脉。传承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让灿烂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光芒,释放出去、传播开来,具有迫切的时代需求。“中国艺术学文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文库的问世,致力于打造一套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学研究的巨型理论库、思想库和资料库,旨在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为广大受众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
一、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理论新维度
“中国艺术学文库”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组织出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学部长仲呈祥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国内首套艺术学大型学术丛书,已经列入“中国文联文艺出版精品工程项目”。文库由叶朗、张道一、邬书林、靳尚谊、王文章等国内知名艺术学理论专家担任顾问,共结集了30所大学、85位专家学者的100余种学术专著。“中国艺术学文库”丛书中包括了《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高小健著)、《中国电影受众观察》(章柏青著)、《黑色记忆:战争创伤影像杂谈》(陆嘉宁著)等一批优秀的电影理论专著。电影理论发展的新视野对学术丛书的出版形成了一个聚焦性的效应,通过文库中电影理论方法创新,检视了当代电影艺术理论发展的状态,拓展了更为丰富的理论视野。
该丛书的出版,使艺术学研究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时向海内外传播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进展,全面展现了中国艺术学发展的新视域。参与该丛书的高校之多,专家之众,艺术学门类之全,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自2011年3月8日起,国务院公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升格为我国学科门类中的第十三个门类,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这套文库的专家顾问团队和编著者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历史自觉,承担起在艺术学学科史上的重大责任。文库的辐射面还将继续扩大,并将对后世留下当今时代对艺术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艺术学门类下现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中国艺术学文库”依托以上各学科的广阔学术背景,博采众长,从哲学思维层面高屋建瓴地总结艺术的普遍规律,并从媒介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中探索艺术创新的发展路径。“中国艺术学文库”的意义在于,丛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举办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当日,还举办了硕士博士论坛,汇聚了国内艺术学研究领域十余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展示在艺术研究语境中不同切入点、聚焦点的研究成果。
会议聚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关注、探索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新方法。在成果发布及研讨中,聚焦电影学理论新视域的板块以全新的多元视角进入公众视野。
二、推进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理论方法创新
随着媒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电影艺术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艺术与多元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电影艺术如何准确把握媒介融合新方式、适应智能媒体大趋势,值得系统地探索与研究,对开拓电影理论与媒介融合之间的新视域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中,会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张金尧院长总结了中国艺术学文库的理论创新成果,张树庭、姚莲瑞、彭文祥、田川流、刘晔原、武宝瑞、崔永元、施旭升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其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施旭升教授指出,“媒介融合”不僅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图景和世界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的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以及为探索未来世界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中国艺术学文库”在建构当代电影知识体系层面上,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旗帜,更有自己的立场和实践路径,不仅包括了对以往电影学传统的回顾、对既有文献的整理,还有对于电影艺术新知识领域的拓展,因此,需要从人类的艺术传统中寻绎出艺术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美学的规律,从而建立起具有民族血脉和文化基因的精神传统,也需要建构起适应新时代的知识话语体系以及理论思维的现代性品格。
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中,电影艺术实践的发展如何适应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中国网络影视理论作为电影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在中国网络自媒体影视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认为,中国网络影视理论既要借鉴经典的艺术学理论尤其是电影电视理论,又要兼顾网络影视的特点,例如网络自制影视、网感、网民、弹幕(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指向性、碎片化、虚拟共时性的特点)等等。网络影视如何通过人物塑造体现“网感”思维,这是网络影视能否受网民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2017年、2018年中国众多网络影视都作了各自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不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相互杂糅,为今后我国网络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这种影视文化现象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新趋向、新特征,往往超出了既有文化理论的边界,迫使文化理论作出调整,以回应新现象的挑战。 在电影理论研究的具体工作方法上,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崔永元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开展多年来的影像记录工作为生动案例,提出:“建议在学界建立起共享、共用、共融的资料体系,同时拓宽艺术研究视角,包容不同观点,共同促进艺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他认为艺术研究及电影教学资料应该更为丰富,视角的多元也是研究必备的。他举例说,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民国电影资料馆中,民国电影资料丰富而齐备。关于早期电视剧,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曾采访了1958年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的100多位参与创作的人,收集了广州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在同一时间做直播电视剧的大量珍贵访谈。他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建立起共享、共用、共融的资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促进艺术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三、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
对于整个艺术学学科建设体系来说,除了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以外,尚有重要的学术期刊及出版社,共同助力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为学科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貢献了巨大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跨界传播方式,打破传统固有类型的视野。电影学研究也从一般的艺术研究旧框架中解脱出来,具有融媒体、跨领域、多元化的新特质。回顾国内电影学术期刊出版,一直以来都能根据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重心,以多元兼容的编辑理念,汇集众多电影理论学者、高等院校电影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放眼未来,新的融媒体时代为中国电影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这对促进电影跨媒介研究、电影学与其它学科交叉领域的拓展、电影学术期刊多元发展的思路注入了勃勃生机。
中国艺术学文库成果发布暨艺术学理论新视域学术研讨会上,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此次会议的协办方《电影评介》杂志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苏米尔博士代表杂志社发表了重要观点。他在发言中阐明,在互联网影像时代,作为传统纸质媒介的《电影评介》杂志,将以更多元的媒介方式服务于艺术学理论等学科的建设。所谓“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互联网作为已然崛起的强势媒介和新兴文化,必然对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纸质媒介必须掌握互联网技术、了解互联网文化、开辟互联网疆场,才能在新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
《电影评介》杂志与“中国艺术学文库”所蕴含的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地追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电影评介》杂志创刊于1979年,30年来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本着对电影学术的高远追求,逐步从大众文化杂志转型为电影学术期刊。能够逐步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源自孜孜以求的学术视野。《电影评介》杂志立足电影研究,多年来一直尝试成为“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2015年的秋初,在《电影评介》杂志又一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际,本次文库的总主编仲呈祥先生在寄语中写道,“电影艺术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身的欣赏对象。祝《电影评介》杂志在培养造就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高品质电影观众群体中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近几年来,《电影评介》杂志一直聚焦艺术学理论前沿成果与具体电影文本结合的研究,在未来将探索中国电影刊物出版的多元新视域,更好地服务影视、服务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