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先生对“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无疑让听者为之动容、观者为之叫好——在通过回顾中外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剖析当前国际金融局势后,祁斌向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的“提速”式发展,拥有5000年文明和13亿人的中国将走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然而在冷静的思考后,却又不难发现,这一高屋建瓴的“解读”又有着“屁股决定脑袋”式的视角之惑。
视角差异是根本
在祁斌先生的解读中,“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资本市场服务于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几乎成为唯一的逻辑线索,而对资本市场构成的“基石”——投资者则鲜有提及,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诉求更难以成为思考“资本市场发展方式和方向”这一命题时所需要因循的逻辑之一。
站在监管者的视角上,祁斌先生对资本市场规模的快速壮大有着近乎冲动的渴求,并以规模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发展成效的标准。“做大”是否就是“做强”姑且不论,至少“做大”后的最直接效果是令人侧目。祁斌先生们现在参加国际会议时碰到的尴尬将不会延续,因为现在的情况是“原来所有的论坛都是欧美人主导,他们从来不屑于听你中国人说什么……但是只有你用实力证明之后,他们才会真正听一听你们在想什么,也许会有很多东西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也学习一些”。
这其中的“实力”,首先当然是“资本市场的规模壮大,让更多企业上市”,在各国资本市场的对比中占据体量优势。
祁斌先生当然也考虑了国内投资者,并认为通过规模的壮大,更多的老百姓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股东,就可以分享经济成果。然而这一判断却与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快速扩容后的实际情况不符,在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后,至今已近2年时间,而上证指数在2009年8月4日尚在3478点,至2011年8月2日,则收盘于2679点。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2009年8月4日,道琼斯指数位于9320点;至2011年8月2日,收盘于12132点。
规模的扩大,让更多的老百姓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股东,这是祁斌先生谈话中正确的部分,但仅仅依靠规模的扩大就可令投资者“分享经济成果”,则留有太多的问号。
没有人讨论吗?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以来,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三高”发行为代表的市场症结就成为公众媒体和众多投资者诟病的焦点。但在祁斌先生的谈话中,却带有更多身处“高堂之上”不知民间疾苦的论调。
祁斌先生称,“去年中国发行了350个IPO,一天一个,没人讨论,为什么?说明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说明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成功了”。
当市场对“三高”发行和快速发行“习以为常”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市场以此接受了“市场化改革”,并宣告为成功?祁斌先生可以到投资者中做一个调查,对于“350个IPO,一天一个”真的是“没有人讨论”吗?祁斌先生也可以翻翻过去一年媒体对新股快速发行、新股质量堪忧的众多讨论,看看是否真的“没有人讨论”。
中国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而任何资本市场的构成除了证券发行的供应方,也有证券购买的需求方,以此构成了资本市场的生态平衡。这犹如一架天平,仅仅强调一端,必然带来失衡。
我们并不否定祁斌先生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推进中国经济腾飞的良好愿望,然而作为决策者,其立足不应仅从一端出发,而应站在全局的视角进行考量。惟如此,方可令市场实现均衡、立体式发展,不致出现“跛足”现象。
建议与对策
纵观祁斌先生对于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我们认为目前管理层的主流思想是把规模作为资本市场建设的唯一目标,忽视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追求规模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资本市场不应成为下一个“高铁”。基于此,本刊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国际板应当缓行。如今的高速扩容已经令股市疲惫不堪,如果再强行推出国际板势必进一步压低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
第二,引导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2007年以来,中国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陷入零增长,始终难以逾越3万亿大关。而股市扩容规模却逐年增加。这表明市场的融资规模与投资队伍已经明显失衡,市场急需引入真正的长期机构投资者。
第三,加强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证券市场的根基。只有进一步加强监管,打击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脆弱的投资者信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
第四,尽快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日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披露了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原则及框架——“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绝借壳炒作现象,是我们设立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则。”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市场过度投机与炒作,杜绝重组的炒“壳”游戏。
本刊编辑部针对《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解读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内容所作《九问祁斌》、《中国股市不应成为下一个高铁》等文章,就其中部分观点与祁斌先生商榷,并非针对祁斌先生个人,也欢迎社会各界的批评指正。)
然而在冷静的思考后,却又不难发现,这一高屋建瓴的“解读”又有着“屁股决定脑袋”式的视角之惑。
视角差异是根本
在祁斌先生的解读中,“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资本市场服务于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几乎成为唯一的逻辑线索,而对资本市场构成的“基石”——投资者则鲜有提及,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诉求更难以成为思考“资本市场发展方式和方向”这一命题时所需要因循的逻辑之一。
站在监管者的视角上,祁斌先生对资本市场规模的快速壮大有着近乎冲动的渴求,并以规模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发展成效的标准。“做大”是否就是“做强”姑且不论,至少“做大”后的最直接效果是令人侧目。祁斌先生们现在参加国际会议时碰到的尴尬将不会延续,因为现在的情况是“原来所有的论坛都是欧美人主导,他们从来不屑于听你中国人说什么……但是只有你用实力证明之后,他们才会真正听一听你们在想什么,也许会有很多东西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也学习一些”。
这其中的“实力”,首先当然是“资本市场的规模壮大,让更多企业上市”,在各国资本市场的对比中占据体量优势。
祁斌先生当然也考虑了国内投资者,并认为通过规模的壮大,更多的老百姓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股东,就可以分享经济成果。然而这一判断却与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快速扩容后的实际情况不符,在2009年新股发行重启后,至今已近2年时间,而上证指数在2009年8月4日尚在3478点,至2011年8月2日,则收盘于2679点。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2009年8月4日,道琼斯指数位于9320点;至2011年8月2日,收盘于12132点。
规模的扩大,让更多的老百姓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股东,这是祁斌先生谈话中正确的部分,但仅仅依靠规模的扩大就可令投资者“分享经济成果”,则留有太多的问号。
没有人讨论吗?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以来,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三高”发行为代表的市场症结就成为公众媒体和众多投资者诟病的焦点。但在祁斌先生的谈话中,却带有更多身处“高堂之上”不知民间疾苦的论调。
祁斌先生称,“去年中国发行了350个IPO,一天一个,没人讨论,为什么?说明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说明市场化改革基本上成功了”。
当市场对“三高”发行和快速发行“习以为常”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市场以此接受了“市场化改革”,并宣告为成功?祁斌先生可以到投资者中做一个调查,对于“350个IPO,一天一个”真的是“没有人讨论”吗?祁斌先生也可以翻翻过去一年媒体对新股快速发行、新股质量堪忧的众多讨论,看看是否真的“没有人讨论”。
中国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而任何资本市场的构成除了证券发行的供应方,也有证券购买的需求方,以此构成了资本市场的生态平衡。这犹如一架天平,仅仅强调一端,必然带来失衡。
我们并不否定祁斌先生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推进中国经济腾飞的良好愿望,然而作为决策者,其立足不应仅从一端出发,而应站在全局的视角进行考量。惟如此,方可令市场实现均衡、立体式发展,不致出现“跛足”现象。
建议与对策
纵观祁斌先生对于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的解读,我们认为目前管理层的主流思想是把规模作为资本市场建设的唯一目标,忽视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追求规模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资本市场不应成为下一个“高铁”。基于此,本刊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国际板应当缓行。如今的高速扩容已经令股市疲惫不堪,如果再强行推出国际板势必进一步压低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
第二,引导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2007年以来,中国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陷入零增长,始终难以逾越3万亿大关。而股市扩容规模却逐年增加。这表明市场的融资规模与投资队伍已经明显失衡,市场急需引入真正的长期机构投资者。
第三,加强监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证券市场的根基。只有进一步加强监管,打击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脆弱的投资者信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
第四,尽快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日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披露了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原则及框架——“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绝借壳炒作现象,是我们设立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则。”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市场过度投机与炒作,杜绝重组的炒“壳”游戏。
本刊编辑部针对《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解读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内容所作《九问祁斌》、《中国股市不应成为下一个高铁》等文章,就其中部分观点与祁斌先生商榷,并非针对祁斌先生个人,也欢迎社会各界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