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像春风夏雨带来了课堂的生机勃勃!行进在辛苦的课改风雨路上,我由衷地感到,课堂变了,变得鲜活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伴着励志的口号,迎着自信的笑脸,欣赏着争抢的展示,课堂上激情四射的学习热潮时时感动着我。
小组合作在形式上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5——6人,分组围坐。组内学生按上中下层次组合,上为低号、下为高号,评价赋分时则按低号低分、高号高分的原则,倡导兵教兵。小组合作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互帮互学,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才能最终达成,在帮助同伴中1.2号学生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如今我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学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精讲、课堂检测”等模块组成,回顾我校两年的课改,希冀通过几点感悟与同行们共切磋共勉力!
感悟一:在合作中实现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课堂,日久天长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像给老板打工——能偷懒就偷懒,消极地等待教师“鞭策”。如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切实产生“我要学”的自主愿望。“小组合作学习”先自学,疑难问题组内“兵教兵”,组内解决不了找他组,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找老师。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案例一:七.二班地理课上,人教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理集锦”内容的学习,在没有小组合作要求下,要求记住九个陌生的“地理之最”条目,平均限时十分钟,全班46名学生中只有17——18人全部记清。而在合作竞争的要求下,先组内互帮互查,后组间“每组同号展示”、“各小组全员展示”比赛,展示结果全部记清的有45人,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根据展示质量和速度赋分。“我不学要给组内丢分、丢脸,会受到同学的耻笑、算账”,这种“小组之间竞争展示”、教师赋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得小组合作、共同提高成为可能。组间竞争、同组同荣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向“我要学” 转化,并进一步向“我乐学”深入。
感悟二:在合作中实现学生有效的“好问好动”
过去初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束缚了学生的行动;不强调学生的“好问好动”,只强调小手背在身后的规矩、端正,合作学习要把学生从“安静”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使学生在“好问好动”中增长学识、形成能力。那么如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辩论,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过程维持不断等,在这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的体现。。
地理课程安排了许多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活动有三十多个,内容丰富,涉及探究问题、谈感想、出谋划策等。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好学好动”的好素材,结合集思广益式的小组合作更便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案例二:七.一班地理课上,人教版七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的学习,“日本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学到这里许多学生发现日本却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如何解释?我提议比较一下到东南亚与日本的水能情况。很多学生立即想到了为什么东南亚许多国家却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呐?”然后引导讨论:“降水丰富就一定水能丰富吗?”于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开,学生集思广益,终于论证了“其实日本水能丰富是降水之上更关键的地形影响”。当首先获得结论的第四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时,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且更提高了组员的自信。象这种通过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拓展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好问好动”的思维习惯,学生也容易在合作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感悟三:小组合作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导引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担当助理、助教,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随时监控合作的进程和质量。很多疑难问题在同学们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画龙点睛的巧妙点拨下,会迎刃而解。
案例三:八.一班地理课上,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四节台湾的学习,台湾有许多著名盐场,被称为“海上盐仓”。关于晒制海盐选址问题的讨论,是选择在东南沿海还是西南沿海,各小组争论激烈,互不相让。这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从地形、降水多角度考察问题,尤其是台湾山脉的影响作用,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迎风坡背风坡的原因,自然容易得到正确答案,选在西南沿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观察并及时介入学生讨论中,以有效调控讨论,做好小组合作的导引者。
把教师的“教学”转变成学生的“学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形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才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
给学生合作机会,让学生探索答案;给学生展示舞台,让学生锻炼体验;给学生发挥空间,让学生成长发展。课改正在路上,我们都在关注它的趋势和进步,孔子说:“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课改第一线上铿锵前行的我们需要静心思考、深入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才能成为智慧的执教者!
小组合作在形式上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5——6人,分组围坐。组内学生按上中下层次组合,上为低号、下为高号,评价赋分时则按低号低分、高号高分的原则,倡导兵教兵。小组合作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互帮互学,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才能最终达成,在帮助同伴中1.2号学生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如今我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学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精讲、课堂检测”等模块组成,回顾我校两年的课改,希冀通过几点感悟与同行们共切磋共勉力!
感悟一:在合作中实现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课堂,日久天长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像给老板打工——能偷懒就偷懒,消极地等待教师“鞭策”。如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切实产生“我要学”的自主愿望。“小组合作学习”先自学,疑难问题组内“兵教兵”,组内解决不了找他组,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找老师。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案例一:七.二班地理课上,人教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理集锦”内容的学习,在没有小组合作要求下,要求记住九个陌生的“地理之最”条目,平均限时十分钟,全班46名学生中只有17——18人全部记清。而在合作竞争的要求下,先组内互帮互查,后组间“每组同号展示”、“各小组全员展示”比赛,展示结果全部记清的有45人,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根据展示质量和速度赋分。“我不学要给组内丢分、丢脸,会受到同学的耻笑、算账”,这种“小组之间竞争展示”、教师赋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得小组合作、共同提高成为可能。组间竞争、同组同荣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向“我要学” 转化,并进一步向“我乐学”深入。
感悟二:在合作中实现学生有效的“好问好动”
过去初中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束缚了学生的行动;不强调学生的“好问好动”,只强调小手背在身后的规矩、端正,合作学习要把学生从“安静”中解放出来,鼓励引导使学生在“好问好动”中增长学识、形成能力。那么如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辩论,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过程维持不断等,在这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的体现。。
地理课程安排了许多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活动有三十多个,内容丰富,涉及探究问题、谈感想、出谋划策等。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好学好动”的好素材,结合集思广益式的小组合作更便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案例二:七.一班地理课上,人教版七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的学习,“日本是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学到这里许多学生发现日本却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如何解释?我提议比较一下到东南亚与日本的水能情况。很多学生立即想到了为什么东南亚许多国家却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呐?”然后引导讨论:“降水丰富就一定水能丰富吗?”于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开,学生集思广益,终于论证了“其实日本水能丰富是降水之上更关键的地形影响”。当首先获得结论的第四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时,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且更提高了组员的自信。象这种通过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拓展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好问好动”的思维习惯,学生也容易在合作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感悟三:小组合作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导引者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担当助理、助教,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随时监控合作的进程和质量。很多疑难问题在同学们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画龙点睛的巧妙点拨下,会迎刃而解。
案例三:八.一班地理课上,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四节台湾的学习,台湾有许多著名盐场,被称为“海上盐仓”。关于晒制海盐选址问题的讨论,是选择在东南沿海还是西南沿海,各小组争论激烈,互不相让。这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从地形、降水多角度考察问题,尤其是台湾山脉的影响作用,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迎风坡背风坡的原因,自然容易得到正确答案,选在西南沿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观察并及时介入学生讨论中,以有效调控讨论,做好小组合作的导引者。
把教师的“教学”转变成学生的“学教”,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形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才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
给学生合作机会,让学生探索答案;给学生展示舞台,让学生锻炼体验;给学生发挥空间,让学生成长发展。课改正在路上,我们都在关注它的趋势和进步,孔子说:“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课改第一线上铿锵前行的我们需要静心思考、深入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才能成为智慧的执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