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应急指挥系统的工作流模型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指挥系统;工作流;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工作流建模的主要方法
由于工作流必须先描述一个经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因此,许多工作流模型都是从过程定义入手,比如状态图和活动网络图等。常用于工作流建模的方法有:IDEF族方法、EPC方法、RAD方法、DFD方法、Petri网。IDEF族利用图形符号和自然语言,简单准确,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采用层次化的建模方法,过程的自身规律得到分解,能够清楚的描述过程及过程间的关系。IDEF族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建模,缺少动态的功能。由于其主要是圖形化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和非确定的信息方面有所缺陷。
EPC由Keller等人提出的,它的主要元素是功能和事件,功能被时间触发,功能也能产生相应的事件,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兼顾了模型描述能力强与模型易读性这两个方面,可被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使用。
RAD从角色、目的和规则方面来描述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很好的描述活动之间的关系。但RAD只是静态的分析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缺少动态的模拟能力。同时其在复杂逻辑关系建模和对不确定信息建模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
DFD是一种结构化图示方法,是以一定格式的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运动、处理功能和支持技术文件的相互作用、相互连续的流程图。其特点主要是直观、简便、准确。具有很好地描述数据处理功能和数据运动特性,可以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企业过程,着重于数据分析。
Petri网建模方法虽然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单一的Petri网建模无法很好地完成从流程建模、分析、验证以及具体实现的全部任务。改进和扩展单一的建模方法,将面向对象建模技术与Petri网建模结合在一起,综合两种建模技术的优势,彼此相互克服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工作流建模的基本原则
工作流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系统的基础,尽管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工作流模型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l)表达能力丰富。模型要提供丰富的建模元素,使得由大量的约束集合而成的元素能够在模型中被直接表达。工作流模型要能支持任务的逐步分解和子过程,形成层次化建模,模型应当支持引入子过程。2)工作流模型应具有对过程、活动等状态的描述。良好的工作流模型应能清晰地描述过程和活动的状态。为了改进基于活动的工作流模型状态描述能力较弱的缺点,本文的模型中引入“状态”的概念,包括过程和活动的状态。3)工作流模型应包含组织模型。组织模型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一个活动都包含有“由谁来做”的问题。因此工作流模型需要加入描述业务单位人员的组织模型,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多视图特性的模型。4)工作流模型应能用符合标准的描述语言来表示。可视化的工作流模型需要转化成文字表示,即用文字式的过程定义语言描述,这种描述应符合Web的XPDL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模型的通用性。基于以上原则,本系统决定采用“基于活动网络图的过程模型”来对应急救援流程进行建模。
3、工作流模型的构成
工作流模型中除了描述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活动和活动之间的时序依赖关系外,还要描述工作流执行者以及工作流中所用到的数据和资源等,为此引入组织模型和工作流相关数据。整个工作流模型分为三个部分:组织模型、过程模型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分别刻画工作流模型中的人、事和物。
4、对应急救援流程建模
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的交互。从设计、实施、直至救援结束后的评估分析,形成一条多环节的连续链条,各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互为依存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因此,可用工作流技术进行救援流程的自动化管理,使得救援工作中的事务处理按照一定的过程规则,从一个流程转向另一个流程。
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把救援过程所有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为多个子系统: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监室、应急管理办公室、调度所、业务部门、救援基地和基层站段等,各个子系统通过各种有序的活动,包括报警、接警、信息报送、救援物资调度、人员调度、事后评估等来实现及时、有效的救援。通过优化的救援流程模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地应用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以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良好有序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
5、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工作流建模的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工作流建模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模型的构成,最后对应急救援流程建模进行了研究,表达了观点和见解。但仍需要执行基本语法检查以保证模型遵守建模语言语法而且模型组件的所有必要的属性均己定义好。还需要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严格的分析,试图去识别由于模型结构的冲突而导致的可能出现的模型的不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导论》王刚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可视化工作流建模工具的设计与研究》连彩玲等,沈阳工业大学出版社
[3] 《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范玉顺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应急指挥系统;工作流;模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工作流建模的主要方法
由于工作流必须先描述一个经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因此,许多工作流模型都是从过程定义入手,比如状态图和活动网络图等。常用于工作流建模的方法有:IDEF族方法、EPC方法、RAD方法、DFD方法、Petri网。IDEF族利用图形符号和自然语言,简单准确,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采用层次化的建模方法,过程的自身规律得到分解,能够清楚的描述过程及过程间的关系。IDEF族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建模,缺少动态的功能。由于其主要是圖形化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和非确定的信息方面有所缺陷。
EPC由Keller等人提出的,它的主要元素是功能和事件,功能被时间触发,功能也能产生相应的事件,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兼顾了模型描述能力强与模型易读性这两个方面,可被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使用。
RAD从角色、目的和规则方面来描述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很好的描述活动之间的关系。但RAD只是静态的分析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缺少动态的模拟能力。同时其在复杂逻辑关系建模和对不确定信息建模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
DFD是一种结构化图示方法,是以一定格式的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运动、处理功能和支持技术文件的相互作用、相互连续的流程图。其特点主要是直观、简便、准确。具有很好地描述数据处理功能和数据运动特性,可以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企业过程,着重于数据分析。
Petri网建模方法虽然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单一的Petri网建模无法很好地完成从流程建模、分析、验证以及具体实现的全部任务。改进和扩展单一的建模方法,将面向对象建模技术与Petri网建模结合在一起,综合两种建模技术的优势,彼此相互克服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工作流建模的基本原则
工作流模型是整个工作流系统的基础,尽管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而言,一个好的工作流模型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l)表达能力丰富。模型要提供丰富的建模元素,使得由大量的约束集合而成的元素能够在模型中被直接表达。工作流模型要能支持任务的逐步分解和子过程,形成层次化建模,模型应当支持引入子过程。2)工作流模型应具有对过程、活动等状态的描述。良好的工作流模型应能清晰地描述过程和活动的状态。为了改进基于活动的工作流模型状态描述能力较弱的缺点,本文的模型中引入“状态”的概念,包括过程和活动的状态。3)工作流模型应包含组织模型。组织模型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一个活动都包含有“由谁来做”的问题。因此工作流模型需要加入描述业务单位人员的组织模型,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多视图特性的模型。4)工作流模型应能用符合标准的描述语言来表示。可视化的工作流模型需要转化成文字表示,即用文字式的过程定义语言描述,这种描述应符合Web的XPDL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模型的通用性。基于以上原则,本系统决定采用“基于活动网络图的过程模型”来对应急救援流程进行建模。
3、工作流模型的构成
工作流模型中除了描述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活动和活动之间的时序依赖关系外,还要描述工作流执行者以及工作流中所用到的数据和资源等,为此引入组织模型和工作流相关数据。整个工作流模型分为三个部分:组织模型、过程模型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分别刻画工作流模型中的人、事和物。
4、对应急救援流程建模
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的交互。从设计、实施、直至救援结束后的评估分析,形成一条多环节的连续链条,各环节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互为依存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因此,可用工作流技术进行救援流程的自动化管理,使得救援工作中的事务处理按照一定的过程规则,从一个流程转向另一个流程。
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把救援过程所有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为多个子系统: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监室、应急管理办公室、调度所、业务部门、救援基地和基层站段等,各个子系统通过各种有序的活动,包括报警、接警、信息报送、救援物资调度、人员调度、事后评估等来实现及时、有效的救援。通过优化的救援流程模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地应用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可以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良好有序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
5、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工作流建模的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工作流建模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模型的构成,最后对应急救援流程建模进行了研究,表达了观点和见解。但仍需要执行基本语法检查以保证模型遵守建模语言语法而且模型组件的所有必要的属性均己定义好。还需要对工作流模型进行严格的分析,试图去识别由于模型结构的冲突而导致的可能出现的模型的不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导论》王刚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可视化工作流建模工具的设计与研究》连彩玲等,沈阳工业大学出版社
[3] 《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范玉顺等,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