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懂审美、讲科学、能设计、善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创新型人才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立川,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享受学术津贴;获“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成果奖”;获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服装设计协会副主席。
  深圳大学人才培养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对标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把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为特区发展培养建设者”变为“培养新时代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专业目标:通过系列专业核心课程来培养服务于“设计之都”、“女装之都”的时尚产业、掌握與原创品牌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规划设计、品牌形象塑造及拥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的“懂审美、讲科学、能设计、菩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创新型人才。
  《设计》:请您介绍下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系的人才培养方向目标。
  张立川:深圳大学人才培养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对标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把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为特区发展培养建设者”变为“培养新时代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调整办学定位,提高办学水平。人才培养上,深圳大学围绕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精英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创业教育这两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系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学习来实现培育有理想、懂追求、厚基础、善创新的综合型设计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专业目标:通过系列专业核心课程来培养服务于“设计之都”、“女装之都”的时尚产业、掌握与原创品牌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规划设计、品牌形象塑造及拥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的“懂审美、讲科学、能设计、善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创新型人才。
  《设计》: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系的办学特色和具体培养方向是怎样的?
  张立川: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系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培养国家信赖、人民满意、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分为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二是服装品牌策划与市场营销方向。依托综合性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的背景以及深圳市作为“设计之都”、女装产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的紧密结合,为行业输送具备与原创品牌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规划设计、品牌形象塑造及拥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创意的年轻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整体的城市氛围就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深圳大学有“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之称,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服装系所在的沧海校区就坐落在深圳的高新产业园,与腾讯、百度、阿里等多家知名高新科技企业为邻,约800家企业形成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发展态势方兴未艾。
  深圳作为女装产业基地汇聚了大浪时尚小镇、南油原创设计平台等多个大型产业园区,拥有深圳时装周、深圳市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博览会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优质传播推广平台,涵括超过3000家运营良好、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原创服装服饰品牌。这为服装系的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深圳主要作为众多成功服装企业、品牌的时尚产品创意研发和品牌运营中心,而并非初级的生产加工基地,这一点至关重要,是我们调整办学思路的主要依据,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
  27年来,深圳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源源不断地为时尚行业输送毕业生人才,他们成为了各大品牌公司的核心设计主力军,亦有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创办了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并获得成功。10年前,随着国内时尚品牌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产业对品牌运营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迫切,深圳大学服装系也率先开设了服装品牌策划与市场营销专业,与服装设计专业并行,对标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把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为特区发展培养建设者”变为“培养新时代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产业输送具备前瞻性、引领性,具有快速应变能力的多元化创意创新创业人才。
  深圳大学还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紧密国际化双校园办学。学院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每年派出四批近百名学生赴国外完成阶段性学业学分认定或获得双学位。
  《设计》:数字化时代,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主要有哪些举措和革新?
  张立川:在数字化知识网络时代,数字经济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基于信息物理环境的社会发展变革引起了生活方式的革新,也势必引起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方方面面都会对服装设计与品牌运营提出了新的需求,亦对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今,时尚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巨变,设计的语境也发生着转移,消费者购买时尚类产品的渠道更加多元。数字化秀场、即秀即买模式、网络在线购买方式早已成为新兴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深圳大学的时尚教育相较于其他服装院校会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变化,并对创新设计教学进行升级与调整。2020年度是对时尚品牌的巨大考验,我们关注到疫情的来临对时尚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那些提前在数字化营销等方面进行布局的品牌则更加顺利度过难关和实现转型。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当与时俱进,在传统服装设计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在创新型社会对人文、科技知识的把握,数字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快速应变设计研发、数字化设计研发、网络营销、商业模式创新、传播形式的创新与服务形式的创新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内容。
  我们在教学方面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服装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深圳大学把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好本科生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等工作。服装系力求构建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艺术类本科生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根据两个专业方向的差异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将项目制引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在低年级即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意设计思维体系和方法论,并在每个学期的课程体系中以专题实践项目层层递进。形成“系统设计思维构建一单品自由命题设计一系列设计品牌项目一品牌服装专题设计一品牌服装企划专题一具体项目合作专题一毕业设计”的整体布局。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个性需求跨学科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   第二,以模块化教学来契合产业规律。构建每个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的模块化流程,为学生引入企业实际运作的流程与规律,以理论类、技术实践类、设计思维类课程相交融,以密切的产、学、研、经相结合,助力设计教学的转型。改变过去单一化、碎片化的课程结构,将课程群转化为完整的链条,辅助以大量讲座、参观和学术交流,便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理解和设计运用。
  第三,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师生面对面授课的方式改变,以MOOC线上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空间来重构知识体系。在信息社会传统意义的校园消失,教育全球化加快。2020年,在全球抗议的背景下,深圳大学与美国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进行首次合作,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一同作为帕森斯设计学院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承担其校外学期任务。服装系有多名教师参与到“深圳大学全球联接:新学院大学全球校外学期项目”项目中,担任了《二维到三维的创意服装结构设计》、《可持续面料再造》等课程。
  第四,文化创意设计思维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和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引导学生运用文献及图像检索工具寻找设计灵感素材,激发好奇心与充沛的设计情感,注重对学生敏锐地捕捉设计灵感与构建创意概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提取和设计元素的归纳运用能力。设计语境的转变,品牌策划与品牌设计定位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更加强调,用户理念不断升级,跨时空跨领域文化元素创新、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的研究、出色的概念构思能力与设计传达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是日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注重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年级以基础设计研发专题为导向,以大类平台课与设计基础课程进行调整,将新兴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视频音像影像、设计类软件等纳入到专业表达学习的基础内容。倡导数字文化创意技术纳入到学生创意表达的重要媒介,丰富设计思维表达的形式,使学生在设计创意表达的各个环节都受益匪浅。二年级的学生则进入到分类设计研发专题。注重实践类课程的技术手段革新引入企业前沿的制版制衣技术,传统工艺版型类课程的内容升级,减少基础性介绍和理解的内容,以快速灵活运用为主要导向,能够将设计课程的款式研发转化为实物。三年級进入到品牌服装企划专题,进一步将企业的实际设计命题带入课堂。经过两年的专业模块循环,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所需要的新兴技术手段了然于心,将能够在毕业设计环节和工作中学以致用。
  《设计》:00后学生在设计及思考上有哪些特点?
  张立川: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服装系的生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兼顾江苏、广西等四个省份的学生为辅,因此在生源结构上比较有地域特色,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履历丰富,综合能力强,与社会的粘合度高是普遍现象。
  近年来学生的整体美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在提高,兴趣爱好广泛、专业热情高,在个性化思维方式上更加不设限,对新兴事物和热点事件关注度高,情感丰富视角独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强,自信且能够高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近年来学生在设计选题方面较为大胆,视角独特,设计风格的构思也更加富有创意。我们在教学方面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更加注重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反思,注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引领性,更加能够以哲学性思辨的视角去展开设计调研,对自我认知的深度挖掘也变得越来越多见。在设计表达方面想象力丰富、涉猎广泛,对新兴族群、社交方式、着装风格的研究也较为突出。
  《设计》:时装产业目前关注的议题和趋势有哪些?
  张立川:时尚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疫情下的时尚产业愈发艰难,有国外学者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如今时尚的发布方式、被阅读的方式、购买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变。
  在国际四大时装周,百年历史的时装秀模式得以动摇,数字化秀场成为新趋势,秀场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转变。时尚品牌的传播推广方式得到新发展,寻找以更加经济、更加有效的渠道来达到品牌宣传的目标。网络营销和数字化运营是品牌要面临的新挑战。可持续、零浪费、旧衣回收与再利用进一步成为热点,手工艺的回归,慢生活居家服饰的兴起、新型生活方式的构建,返璞归真、重拾希望的话题被热议,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
  《设计》:时装产业作为第二大污染的产业,如何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
  张立川:首先,时尚教育领域的深度研究是重要的途径。院校的设计研究能够从设计路径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库存面料的再利用、旧衣改造、零浪费、模块化组装设计等思路能够从理论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路径。
  2018年,影儿时尚集团联合广州美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深圳大学等六大设计院校开展了以艺术“致未来”2018时尚艺术创意展览,在深圳市服装交易博览会上作为主要展场对公众开放,引起关注。以旧衣回收改造的方式进行设计创意表达,变废为宝、变库存为艺术品,也是关于时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次探讨。
  其次,以服装品牌的力量进行消费理念引导。品牌拥有相对稳定的目标消费群,也对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品牌来推进可持续理念,引导可持续的理性消费观也是当下比较时尚的话题。Stella McCartney、H&M、Marine Serre等品牌从材料研发的源头解决问题,不失为行业的表率,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环保材料的研发通过品牌的力量进行引导,同时倡导理性的消费观,
  第三,从时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找到突破口。二手衣的交易平台、古着复古服饰的流通平台建设,运输与流通环节的整合等方面可以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是如何展开的?
  张立川: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圳大学服装系充分调动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腾讯、影儿时尚集团、歌力思等知名企业纷纷在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挂牌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企业项目联动设计创意实践。   首先,與多家时尚企业、品牌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推荐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访谈、参与实习实践环节,建立多家实习基地,以企业实际运作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即对企业、品牌建立充分的认知,在各大服装公司实习和参与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可直接参与企业运作,实现部分学生毕业前双向选择录取。
  其次,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时尚教学。将时尚企业、品牌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提前采集汇总,结合课程设置进行匹配,达到课程教学成果可实际运用与服务于产业的效果。
  第四,校外导师进课堂。深圳大学服装系与近20家时装公司总裁、创意设计总监、营销运营总监、全国十佳设计师等精英专业人才签订了校外导师合作协议,企业导师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定期进入校园开设讲座与参与到课程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开设短期的跨专业设计营与大师班,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前沿的时尚视角与优秀的设计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准。
  深圳大学服装系多年来坚持项目教学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前期校企项目的成功开展成果丰硕,影儿时尚集团率先在深圳大学开设影儿创新创意发展基金,支持学生的创意实践与探索。
  在该项基金的持续支持下,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创意研究项目,每年多项设计项目跟进课堂教学,教学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2016年深圳大学师生为完成影儿旗下恩裳品牌十周年秀场款设计企划方案,创意设计作品60套登上深圳时装周。
  2017年深圳大学师生完成了歌中歌品牌橱窗设计项目,并为影儿时尚集团米兰时装周首秀完成诗篇品牌米兰时装周设计企划提案。2018年影儿发起了“深圳力量”时尚创意设计艺术展;这是一次集结时尚艺术设计新生力量的展览,尝试从创意城市的角度,发掘与扶持新人,鼓励原创精神,为深圳的时尚创意设计积攒能量。
  2019年以来,校企合作模式更加多元立体化和常态化,以课程项目研究、短期项目实践与专项设计课程研究为基础,以创意大赛为契机发掘优秀设计师新锐力量,以国内外时装周、服交会为平台展示产学研实践成果。多维度的校企合作为学生开拓视野,挖掘潜力,提升实践能力,也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和交流空间,能够使学生对产业的发展态势有所了解,在丰富的实践环节得到提升。许多学生在低年级就具备了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四年级就已经被企业录取,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教学实践成果不断被企业所肯定和接受,甚至直接运用于商业运作,也为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设计》:近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呈现怎样的发展规律?
  ·毕业秀直接选择优秀毕业生签约,就业率高。
  ·近年读研与出国比例高,多名学生获得双学位
  ·学生获得国际名校研究生入学offer比例逐年增高。
  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出国深造的比率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师岗位,而是在线上线下品牌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纺织与服饰产品设计师、服装品牌活动策划、时尚橱窗设计、电子商务运营、品牌运营与管理等方面都大量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跨专业人才就业也比较多见,我们的学生能够有非常好的快速应变能力和适应力,在新兴的行业如自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亦表现突出。
其他文献
2021年三月,即将与大家见面的第47届中国家博会(广州),以了5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4000多家品牌的超强阵容,数十场特展活动的超精彩呈现,带来一场家具家居行业的顶级盛会。  围绕“设计引领、内外循环、全链协同”的新定位,2021年3月18-21日,第47届中国家博会(广州)民用家具展将携手行业头部品牌、新锐设计品牌等豪华阵容,共同打造一场看点丰富、精彩绝伦的行业大秀。们巅峰设计同台竞技现场氛围
期刊
SJX2000高速火车车厢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和谐且相辅相成,整体外观精致动人,其精心打造的照明理念营造出车厢内温暖和幸福的感觉。这列火车的座位具有高度专属感,全新开发的座椅,带有厚坐墊,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乘坐极舒适。
期刊
SF90 Stradale是法拉利量产的第一款PHEV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组合一个内燃机和三个电机的领先技术代表着法拉利向新潮流方向的迈进。它的内部设计浓墨重彩地打造了全景驾驶艙和环绕驾驶员的仪表盘,让人印象深刻。
期刊
BrainRobotics假体结合了人工智能和个性化编程。它能够对用户的预期动作和手势做出反应,并且几乎可以凭直觉執行。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轻松定制假体的运动方式。
期刊
冯荟,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学院。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纺织服装领域艺术策展、研究及设计。浙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人。中国丝绸博物馆特邀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尚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服装设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冯荟有着自己的思考:服装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面貌,也是文明发展的
期刊
Alcantara携手意大利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 X XI)发起了“保护与尊重!”艺术项目,与四位艺术家——Andrea Anastasio、Gentucca Bini、Elena Salmistraro和Sissi——合作,利用Alcantara?材料设计艺术口罩。四位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艺术、时尚、设计)的设计师,基于他们之前对口罩的象征意义和人类学意义的研究,创造出此次“保护与尊重!
期刊
都团村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位于中国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乡都团村。基地在村口外约500米,是路边毗邻荷塘的一块用地。场地中有一组烤烟房(用于烘烤烟草的生产建筑),因为工艺技术的改变,已经长期闲置。  项目背景——村边的老烤烟房  项目位于中国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乡都团村。基地在村口外约500米,是路边毗邻荷塘的一块用地。场地中有一组烤烟房(用于烘烤烟草的生产建筑),因为工艺技术的改变,已经长期闲置。  烤烟房是
期刊
Smar t Fence以简约、时尚的美感來丰富周边环境。Smar t Fence内隐藏着可倾斜组件,可以提供各种功能,比如桌子、长凳甚至花盆。更惊喜的是,用户可以迅速取出桌子和长凳等任何需要的组件,用完后也可以很轻松地放置回栅栏表面。
期刊
Gita是一款随行移动机器人,能够解放用户双手,帮用户拿行李或办公用品并紧跟其后。因为其具有360度全方位摄像機和感应器,它能躲避一切障碍物,它所配有的大轮胎也能保证其行动迅速。
期刊
彼得·扎克教授博士是国际知名设计专家和作家,红点奖机构创始人兼主席。2015 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主席,并整合全球三大设计组织,创办世界设计组织WDO(WDO是评选“世界设计之都”的机构)。25年来,彼得·扎克教授博士一直在国内外多家公司担任设计顾问。2007年6月29日ICSID(现在的WDO世界设计组织)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WDO理事长的彼得·扎克教授博士倡议将每年6月29日定为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