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速上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入学首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9-02
大学是学生由校园迈向社会的桥梁,是人生的主要阶段。大学新生第一次远离父母过群体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所以新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有些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他们会克服这些困难慢慢融入到大学生这个群体,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则适应困难,出现迷茫甚至恐惧大学生活。本文尝试对新生适应性存在的困难深入分析,并对症下药。
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矜持孤傲、凸显自我,甚至他们的表达理解、人际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以至于出现刚步入大学校园就出现恐惧社交、社交过程障碍,甚至拒接社交。
2.学习上不适应。大一新生在入校前抱着这样一种思想,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就为搭上高考这趟快车,只要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今后就会有安逸的生活。有的新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严重的厌学行为,比如不把学习当回事、认为大学就是“混文凭”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
3.生活上不适应。新生都是第一次脱离父母和同类孩子一起过群体生活,这么长时间的群体生活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地域差异产生了生活差异,生活差异又导致认同感的差异,最终导致生活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
二、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人际交往方面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活重点是学习,人际关系单纯而稳定,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突然面对这么多的陌生面孔,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欠缺主动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学生要面临与同学、老师、老乡、社会等多维的人际关系。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同学间的生活习惯、性格差异比较大,同学之间融洽相处较为困难。
2.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高中阶段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已习惯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到了大学老师是次要地位,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占主动地位,自主支配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有的学生将大把学习时间浪费在“丰富的课余活动”或“无所事事”当中。殊不知大学是一个培养全面人才的场所,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②现实与期望值的差距。大一新生大多是从高中过度而来,迈入大学以来新生从过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解放”出来,学生思想上普遍有一种放松的状态;但一般大学对大一新生课程安排较满,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再加上新生的业余活动包括参加的社团比较丰富,这样大一新生依旧处在一个时间相对紧张的环境中,这与他们当初想象的大学生活差距较大,导致大一新生很难适应这个新环境,他们的思想一直处在徘徊与迷茫中。③自身环境的心理落差。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是比较优异的学生,在班级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父母身边的乖孩子,来到大学之后发现他这样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自身的优越感根本体现不出来,自卑心油然而生。
3.在生活方面:新生进入大学前一般都是走读生,吃穿住都在家里,缺什么和父母说一声,很少涉及金钱,即使涉及到也只是少量的零用钱,一些寄宿生离家不远,生活费随时向父母拿。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一般都是一次性拿足一学期或一年的生活费,一些同学不会理财,往往学期初就将一年的钱、一个月的钱花光了,剩下日子靠借钱或是“吃快速面”来维持。另外,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以前在家都是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现在步入校园都不知道听谁的,他们感到无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三、新生适应性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应采取如下措施。
1.平等交流与启发疏导。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与任课老师、辅导员年龄上都有差距,要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波动,给予他们与辅导员、任课老师平等交流的机会,趁机启发疏导,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而辅导员、任课老师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可以通过座谈、询问等多种渠道交流的方式方法。此外,可以专门开通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网上空间,利用网络资源给更多学生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把辅导员的想法,甚至是感情表达出来,增加师生的了解。
2.在学习上要做好教育与指导。①引导新生要做好大学的学习规划,迅速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及人生目标。对于那些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要及时找这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丧失信心。在学习方面,鼓励他们主动找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争取凭借自己的主动性解除其在学业上的困惑。同时可以邀请老师、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与一年级的新生座谈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好生涯规划。②坚持正面教育与激励进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从思想上不能将学生分等级,要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多鼓励表扬。教育界有一个有名的教育原理“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③管理约束与批评监督。一些学生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走过来,度过以“紧张”、“管理严格”著称的中学生活后,他们在时间相对充裕、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时代,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期加强管理,固定学习地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临近期末,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固定班级上早或晚自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交流、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
3.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特别内向,怯于和周围同学交往的同学可以先通过网络途径(微博、QQ、飞信等)间接接触、疏导,先把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挖掘出来,之后再通过单独谈心的形式与其交流,告诉学生大学是一个培养全面人才的地方,四年完全可以造就一个全新、向上、全面的自我,然后要不失时机地叮嘱舍友、班干多与这些同学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方面这些内向的学生变的开朗了,另一方面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班级每个成员都有一种高尚的集体感和坚实的凝聚力。此外,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任何人不能相比的,学生的一些习惯、生活规律大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像这种长时期离家的集体生活很少,而且面对的是一个新环境,学生不适应是正常的。针对那些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同学,要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状况,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动态,达到学校和家长双向管理。
总之,大一新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到异地求学,所以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学习、生活甚至情感方面给予细致的关怀。要让他们懂得,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能力的地方。教育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与交往能力。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适应性问题应受到及时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应不失时机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新生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张静.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代荣(1982-)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09-02
大学是学生由校园迈向社会的桥梁,是人生的主要阶段。大学新生第一次远离父母过群体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所以新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有些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他们会克服这些困难慢慢融入到大学生这个群体,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则适应困难,出现迷茫甚至恐惧大学生活。本文尝试对新生适应性存在的困难深入分析,并对症下药。
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矜持孤傲、凸显自我,甚至他们的表达理解、人际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以至于出现刚步入大学校园就出现恐惧社交、社交过程障碍,甚至拒接社交。
2.学习上不适应。大一新生在入校前抱着这样一种思想,高中三年的刻苦学习就为搭上高考这趟快车,只要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今后就会有安逸的生活。有的新生在步入大学后产生严重的厌学行为,比如不把学习当回事、认为大学就是“混文凭”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
3.生活上不适应。新生都是第一次脱离父母和同类孩子一起过群体生活,这么长时间的群体生活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地域差异产生了生活差异,生活差异又导致认同感的差异,最终导致生活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
二、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人际交往方面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活重点是学习,人际关系单纯而稳定,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突然面对这么多的陌生面孔,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欠缺主动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小社会,学生要面临与同学、老师、老乡、社会等多维的人际关系。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同学间的生活习惯、性格差异比较大,同学之间融洽相处较为困难。
2.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高中阶段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已习惯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到了大学老师是次要地位,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占主动地位,自主支配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有的学生将大把学习时间浪费在“丰富的课余活动”或“无所事事”当中。殊不知大学是一个培养全面人才的场所,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②现实与期望值的差距。大一新生大多是从高中过度而来,迈入大学以来新生从过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环境“解放”出来,学生思想上普遍有一种放松的状态;但一般大学对大一新生课程安排较满,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再加上新生的业余活动包括参加的社团比较丰富,这样大一新生依旧处在一个时间相对紧张的环境中,这与他们当初想象的大学生活差距较大,导致大一新生很难适应这个新环境,他们的思想一直处在徘徊与迷茫中。③自身环境的心理落差。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是比较优异的学生,在班级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父母身边的乖孩子,来到大学之后发现他这样的“佼佼者”比比皆是,自身的优越感根本体现不出来,自卑心油然而生。
3.在生活方面:新生进入大学前一般都是走读生,吃穿住都在家里,缺什么和父母说一声,很少涉及金钱,即使涉及到也只是少量的零用钱,一些寄宿生离家不远,生活费随时向父母拿。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一般都是一次性拿足一学期或一年的生活费,一些同学不会理财,往往学期初就将一年的钱、一个月的钱花光了,剩下日子靠借钱或是“吃快速面”来维持。另外,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以前在家都是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现在步入校园都不知道听谁的,他们感到无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三、新生适应性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应采取如下措施。
1.平等交流与启发疏导。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与任课老师、辅导员年龄上都有差距,要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上的波动,给予他们与辅导员、任课老师平等交流的机会,趁机启发疏导,卸下他们的思想包袱,而辅导员、任课老师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可以通过座谈、询问等多种渠道交流的方式方法。此外,可以专门开通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网上空间,利用网络资源给更多学生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把辅导员的想法,甚至是感情表达出来,增加师生的了解。
2.在学习上要做好教育与指导。①引导新生要做好大学的学习规划,迅速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及人生目标。对于那些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要及时找这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丧失信心。在学习方面,鼓励他们主动找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争取凭借自己的主动性解除其在学业上的困惑。同时可以邀请老师、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与一年级的新生座谈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做好生涯规划。②坚持正面教育与激励进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从思想上不能将学生分等级,要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启发诱导,多鼓励表扬。教育界有一个有名的教育原理“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所以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③管理约束与批评监督。一些学生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走过来,度过以“紧张”、“管理严格”著称的中学生活后,他们在时间相对充裕、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时代,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期加强管理,固定学习地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临近期末,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固定班级上早或晚自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交流、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
3.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特别内向,怯于和周围同学交往的同学可以先通过网络途径(微博、QQ、飞信等)间接接触、疏导,先把学生的自信心树立、挖掘出来,之后再通过单独谈心的形式与其交流,告诉学生大学是一个培养全面人才的地方,四年完全可以造就一个全新、向上、全面的自我,然后要不失时机地叮嘱舍友、班干多与这些同学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方面这些内向的学生变的开朗了,另一方面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班级每个成员都有一种高尚的集体感和坚实的凝聚力。此外,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任何人不能相比的,学生的一些习惯、生活规律大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像这种长时期离家的集体生活很少,而且面对的是一个新环境,学生不适应是正常的。针对那些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同学,要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状况,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动态,达到学校和家长双向管理。
总之,大一新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到异地求学,所以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学习、生活甚至情感方面给予细致的关怀。要让他们懂得,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能力的地方。教育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与交往能力。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适应性问题应受到及时的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应不失时机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2]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新生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张静.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代荣(1982-)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