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等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旨在为我国学校办运动队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G8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2-03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mpetitive Sport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ZHANG Jian, SUN Qil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athletics perspective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essay discuss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highlevel sports teams. The essay can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ports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healthil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evel sports team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始于1987年,它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交汇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1世纪,社会的转型,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国际体育的发展环境,以及我国学生竞技体育队伍的逐步壮大,大中学体育协会逐步稳固,单项体育协会的建立,积极地推动着学生竞技体育向纵深发展;学生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自2005年起由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有这些都给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为我国学生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提供了历史上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学生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1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便会逐步增长,这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此外,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体制改革
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上海赢得2010世界博览会举办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条件和机遇,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氛围。
1.2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可能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基地的高等学校。一直把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三个面向上。三个面向的核心便是国际化,高校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于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跟踪国外高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积极更新观念,在高校运行机制上大胆尝试与国际接轨。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归宿是通过市场经济的逐步国际化和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最终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高等教育在教育机制上进行国际化的探索是责无旁贷的。我国制订的高校“211工程”,不仅表明国家准备加强对有实力接受国际挑战的高校投入,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且这种政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会进一步对其自身发展予以强化,使之更具活力。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当然包括高校校际体育发展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带来的明显变化,便是高校校际体育观念的变化,具体讲是发展校际体育意识的觉醒。高校领导者逐步认识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带动群体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率,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正是意识到高校校际体育比赛成功后面的有利因素,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纷纷开始采取有力措施,招收一些著名运动员入校,以提高在校际争夺中的竞争力。如清华大学招收了邓亚萍、伏明霞、王义夫等优秀运动员入校,并积极与北京体育大学探讨联合办学意向并获成功,其雄心已见端倪。上海交通大学招收刘国梁、王励勤、丁松等一批国家级教练员、运动员到大学深造。可见,在竞技体育领域内,高校日益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动机,这种高扬的表现欲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
1.3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对中国高校体育的影响众所周知,高校体育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教育和群众体育。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体育教学、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而竞技教育是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世界体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竞技教育认识的深化,产生了新的飞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竞技失去教育的意义,运动场将变成商场,运动员将变成“产品”和“商品”,赛场就变为“赌场”。
因此,这种高水平、高强度的竞技应该密切与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结合起来,人们自然想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这种革命性的思想火花,引起高校体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一种新的竞技教育的模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出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尽管当今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方式、途径不一样,但是在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相结合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目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主流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美国,中学体育尖子为培养运动员的初级阶段,大学则为高级阶段。美国历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有90%以上是来自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体育的最高水平。德国把高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连古巴都把高校当作培养训练竞技体育选手的重要阵地。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已经看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但出现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事实说明这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1.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已不单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文化教育范畴,而且还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生产行业。它不仅具有创造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公益性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创造体育产品,使体育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属性。
因此,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十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更加明确提出:体育要走产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利润规律和周期波动规律运行的经济,体育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应是对自身市场体系的认识,大力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体育主体产业。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培训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经营市场、体育彩票市场和体育用品业市场体系,如加强横向联合,依托社会,服务社会,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提高自身造血机能,走内涵式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体育事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体育产业化的需要,根据项目类别成立多个项目管理中心,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是国家体育总局改变过去那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体育管理运行模式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措施。
然而,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其发展将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一些靠原有体制庇护的我国优势竞技项目,如跳水、体操、举重等项目在新机制下步履维艰,一些奥运战略性项目,如田径和游泳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水平竞技队伍的稳定和后备人才的发展,从长远看会影响其整体竞技水平。如果高校能够广泛吸纳这些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竞技层次,而且也是对稳定一些市场条件差的运动项目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保证体育产业化顺利深入、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体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重点在学校;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奥运争光的基础在学校。我国体育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交汇点,是体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的学校竞技体育,其目的是贯彻“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学校群众体育”。
此外,自2003年起,参加大学生(夏季、冬季)运动会的选拔、组队、派出和对外等各项工作,就已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给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2005在土耳其举办的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夏季)是首次由教育部组团参加大学生夏季综合性运动会,这是对我国高校体育竞技工作和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我国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同时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以预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比以前具有更大的政策宽松度和运行发展空间,随着体育局行政职能的全面收缩性的战略调整,制约进一步提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政策壁垒将逐步消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5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也必将不断拓展,未来我国商家对体育的干预力度将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但是,目前商家对体育的干预还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对高校校际体育的介入较少。但是,在高校内部已经隐约听到了呼唤利用市场机制提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层次的呼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预示着高校体育产业将逐步从单纯的体育场馆有偿服务、体育教师的有偿社会服务、体育用品的简单经营、健身器械开发产权出让等非主体产业(相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而言)的现状中走出来,寻求高校体育主体产业的开发。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寻求商家介入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1) 高校校际体育是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点,只要宣传得当,易产生巨大的社会公众效应;2) 高校学生是社会比较集中的具有相同年龄结构和相近文化层次的特定消费群体,只要介入高校校际体育的商家产品与此合拍,加以适当引导,易使商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3) 进入高校学习是广大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生的消费时尚易成为中学生效仿的榜样,易于商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以取得可观的商业回报;4)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属于业余性质且具有基本的硬件条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作所需资金相对较少;5) 高校是人才密集领域,作为回报,介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商家易从高校获得费用相对低廉的科技支持。
因此,随着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将逐步社会化,这必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1.6CUBA篮球联赛的改革尝试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推出的CUBA,旨在积极推动普通高等院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为处于改革前沿的中国篮球事业注入新的活力。CUBA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专项运动联赛,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以体育为突破口向社会的一个展示。
现在CUBA从提高中国篮球运动水平,营造中国篮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角度出发,提出培养篮球人才,促进整体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学校体育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的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课外活动这个界定,逐步向半专业化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龙头,CUBA 按照运动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运行,CUBA 以育人为宗旨,教育和体育合一,打造中国篮球人才库,这是大学生篮球协会为之奋斗的目标。它的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生球迷心目中,CUBA 是自己的比赛,不仅热心捧场,倍加悉心爱护,CUBA 的队员也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勤奋、自律、机智及健康等品质和素质。经历了高等教育的运动员在品德、修养以及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上,都表现了较强的领悟力,对深化高校竞技运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UBA成功的运作,开拓了高校体育赛事的新视野,同时,也开创了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商业化的先河。中国大学是一个有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品牌”,高校体育发展必须彻底冲破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禁锢,敢于面对社会,顺应市场大潮;必须把握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领域变革所形成的良好宏观和微观环境;同时,积极运用突出自身独特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1.7美国竞技体育高等教育化的启示美国是世界体育第一强国,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世界有目共睹,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是美国竞技体育体制最显著的特点。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量的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发的开始早期运动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大学则进入了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员,以及良好的人文体育氛围,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构成的,在奥运军团中,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直接选拔出来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竞技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取得了辉煌成绩。
美国大学开展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已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由校际间自发的竞赛活动到目前形成非常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有计划的组织。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完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校际体育竞赛已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把开展校际体育竞赛看作是向学生以及教职工提供参与和观赏体育竞赛的一种文化娱乐途径。同时,学校也把校际体育竞赛当作提高学校声誉,吸引学生与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的高教体制虽然表现了明显的松散性,但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却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等措施,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之处,尽管头绪很多,但主体脉络十分清晰,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竞技体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
2 结论
1) 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始建于1987年,之后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队伍逐步壮大,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的成立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建立,极大地推动着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决定自2005年起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教育部直接组队参赛,从而极大地调动教育系统体育工作者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心和积极性。
2) 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国际体育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体育产业的发展、CUBA篮球联赛的改革尝试,以及美国竞技体育高等教育化等7个方面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的为高校竞技体育提供借鉴和极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为办好高校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美国是世界体育第一强国,美国大学校际联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国家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校际比赛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依靠小、中、大学业余训练形成“一条龙”体系,并逐步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利用奖学金吸引体育人才;特别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保证运动员思想品质、学术水平、运动技术等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4) 我国大学生体协篮球分会推出的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并按照运动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运作,进行的成功尝试,为高校体育竞赛拓宽了新的视野,也开创了我国体育社会化、商业化的先河。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军,叶敬春,龙明.对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5.
[3] 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 徐本力.2l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G8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2-03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mpetitive Sport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century
ZHANG Jian, SUN Qil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athletics perspective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essay discuss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highlevel sports teams. The essay can be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ports tea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healthil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evel sports team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始于1987年,它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交汇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1世纪,社会的转型,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国际体育的发展环境,以及我国学生竞技体育队伍的逐步壮大,大中学体育协会逐步稳固,单项体育协会的建立,积极地推动着学生竞技体育向纵深发展;学生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自2005年起由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所有这些都给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也为我国学生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提供了历史上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学生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1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便会逐步增长,这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此外,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体制改革
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上海赢得2010世界博览会举办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条件和机遇,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氛围。
1.2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可能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基地的高等学校。一直把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三个面向上。三个面向的核心便是国际化,高校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于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跟踪国外高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积极更新观念,在高校运行机制上大胆尝试与国际接轨。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归宿是通过市场经济的逐步国际化和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最终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高等教育在教育机制上进行国际化的探索是责无旁贷的。我国制订的高校“211工程”,不仅表明国家准备加强对有实力接受国际挑战的高校投入,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而且这种政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会进一步对其自身发展予以强化,使之更具活力。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当然包括高校校际体育发展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带来的明显变化,便是高校校际体育观念的变化,具体讲是发展校际体育意识的觉醒。高校领导者逐步认识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带动群体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率,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正是意识到高校校际体育比赛成功后面的有利因素,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纷纷开始采取有力措施,招收一些著名运动员入校,以提高在校际争夺中的竞争力。如清华大学招收了邓亚萍、伏明霞、王义夫等优秀运动员入校,并积极与北京体育大学探讨联合办学意向并获成功,其雄心已见端倪。上海交通大学招收刘国梁、王励勤、丁松等一批国家级教练员、运动员到大学深造。可见,在竞技体育领域内,高校日益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动机,这种高扬的表现欲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趋势将有增无减。
1.3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对中国高校体育的影响众所周知,高校体育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教育和群众体育。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体育教学、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而竞技教育是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世界体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竞技教育认识的深化,产生了新的飞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竞技失去教育的意义,运动场将变成商场,运动员将变成“产品”和“商品”,赛场就变为“赌场”。
因此,这种高水平、高强度的竞技应该密切与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结合起来,人们自然想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这种革命性的思想火花,引起高校体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一种新的竞技教育的模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出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尽管当今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方式、途径不一样,但是在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相结合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目前,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主流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美国,中学体育尖子为培养运动员的初级阶段,大学则为高级阶段。美国历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有90%以上是来自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体育的最高水平。德国把高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连古巴都把高校当作培养训练竞技体育选手的重要阵地。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已经看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但出现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事实说明这是大学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1.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已不单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文化教育范畴,而且还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生产行业。它不仅具有创造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公益性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创造体育产品,使体育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属性。
因此,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十年远景目标规划》中更加明确提出:体育要走产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利润规律和周期波动规律运行的经济,体育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应是对自身市场体系的认识,大力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体育主体产业。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培训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经营市场、体育彩票市场和体育用品业市场体系,如加强横向联合,依托社会,服务社会,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提高自身造血机能,走内涵式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体育事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体育产业化的需要,根据项目类别成立多个项目管理中心,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是国家体育总局改变过去那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体育管理运行模式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措施。
然而,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其发展将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一些靠原有体制庇护的我国优势竞技项目,如跳水、体操、举重等项目在新机制下步履维艰,一些奥运战略性项目,如田径和游泳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水平竞技队伍的稳定和后备人才的发展,从长远看会影响其整体竞技水平。如果高校能够广泛吸纳这些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竞技层次,而且也是对稳定一些市场条件差的运动项目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保证体育产业化顺利深入、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体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重点在学校;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奥运争光的基础在学校。我国体育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交汇点,是体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的学校竞技体育,其目的是贯彻“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学校群众体育”。
此外,自2003年起,参加大学生(夏季、冬季)运动会的选拔、组队、派出和对外等各项工作,就已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给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2005在土耳其举办的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夏季)是首次由教育部组团参加大学生夏季综合性运动会,这是对我国高校体育竞技工作和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对我国高校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同时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以预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比以前具有更大的政策宽松度和运行发展空间,随着体育局行政职能的全面收缩性的战略调整,制约进一步提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政策壁垒将逐步消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5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也必将不断拓展,未来我国商家对体育的干预力度将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但是,目前商家对体育的干预还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对高校校际体育的介入较少。但是,在高校内部已经隐约听到了呼唤利用市场机制提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层次的呼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预示着高校体育产业将逐步从单纯的体育场馆有偿服务、体育教师的有偿社会服务、体育用品的简单经营、健身器械开发产权出让等非主体产业(相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而言)的现状中走出来,寻求高校体育主体产业的开发。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寻求商家介入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1) 高校校际体育是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点,只要宣传得当,易产生巨大的社会公众效应;2) 高校学生是社会比较集中的具有相同年龄结构和相近文化层次的特定消费群体,只要介入高校校际体育的商家产品与此合拍,加以适当引导,易使商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3) 进入高校学习是广大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生的消费时尚易成为中学生效仿的榜样,易于商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以取得可观的商业回报;4)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属于业余性质且具有基本的硬件条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作所需资金相对较少;5) 高校是人才密集领域,作为回报,介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商家易从高校获得费用相对低廉的科技支持。
因此,随着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将逐步社会化,这必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1.6CUBA篮球联赛的改革尝试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推出的CUBA,旨在积极推动普通高等院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为处于改革前沿的中国篮球事业注入新的活力。CUBA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专项运动联赛,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以体育为突破口向社会的一个展示。
现在CUBA从提高中国篮球运动水平,营造中国篮球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角度出发,提出培养篮球人才,促进整体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学校体育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的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课外活动这个界定,逐步向半专业化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龙头,CUBA 按照运动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运行,CUBA 以育人为宗旨,教育和体育合一,打造中国篮球人才库,这是大学生篮球协会为之奋斗的目标。它的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生球迷心目中,CUBA 是自己的比赛,不仅热心捧场,倍加悉心爱护,CUBA 的队员也通过学校教育的手段,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勤奋、自律、机智及健康等品质和素质。经历了高等教育的运动员在品德、修养以及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上,都表现了较强的领悟力,对深化高校竞技运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UBA成功的运作,开拓了高校体育赛事的新视野,同时,也开创了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商业化的先河。中国大学是一个有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品牌”,高校体育发展必须彻底冲破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禁锢,敢于面对社会,顺应市场大潮;必须把握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领域变革所形成的良好宏观和微观环境;同时,积极运用突出自身独特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1.7美国竞技体育高等教育化的启示美国是世界体育第一强国,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世界有目共睹,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学校为中心,是美国竞技体育体制最显著的特点。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量的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发的开始早期运动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奠定了人才基础;大学则进入了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校园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员,以及良好的人文体育氛围,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构成的,在奥运军团中,8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直接选拔出来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竞技天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取得了辉煌成绩。
美国大学开展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已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由校际间自发的竞赛活动到目前形成非常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有计划的组织。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完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校际体育竞赛已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把开展校际体育竞赛看作是向学生以及教职工提供参与和观赏体育竞赛的一种文化娱乐途径。同时,学校也把校际体育竞赛当作提高学校声誉,吸引学生与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的高教体制虽然表现了明显的松散性,但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却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等措施,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之处,尽管头绪很多,但主体脉络十分清晰,就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竞技体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
2 结论
1) 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始建于1987年,之后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队伍逐步壮大,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的成立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建立,极大地推动着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决定自2005年起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教育部直接组队参赛,从而极大地调动教育系统体育工作者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心和积极性。
2) 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国际体育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体育产业的发展、CUBA篮球联赛的改革尝试,以及美国竞技体育高等教育化等7个方面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的为高校竞技体育提供借鉴和极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为办好高校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美国是世界体育第一强国,美国大学校际联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国家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校际比赛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依靠小、中、大学业余训练形成“一条龙”体系,并逐步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利用奖学金吸引体育人才;特别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保证运动员思想品质、学术水平、运动技术等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我国学生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4) 我国大学生体协篮球分会推出的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并按照运动规律、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运作,进行的成功尝试,为高校体育竞赛拓宽了新的视野,也开创了我国体育社会化、商业化的先河。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军,叶敬春,龙明.对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5.
[3] 新世纪体育科学学科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4]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 徐本力.2l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