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山西菜馆,兼卖醋泡蒜。半瓶子醋里,荡漾着一般大小的蒜瓣儿。蒜瓣儿是白的,泡长了,变成青色。夹一瓣儿出来下饭,微酸微甜微辣,点到为止,决不张扬,却极开胃,小菜胜大餐。
  店主深以为傲,频频推荐。食客饭毕,大多单独买一瓶醋泡蒜带走。
  其实,此山西菜馆饭菜皆精,惜无一让人眼前一亮者。店主似乎要找一个着力点,使其成为招牌,以便以点带面,吸引回头客。此招乃经营者常用。
  但忽想起一极端例子,于是讲给他听。
  我单位附近,曾有一家“台湾卤肉饭”。一碟卤肉,滴少许汤汁,几片菜叶,一碗饭,搭配成一顿快捷午餐。天近午,高客盈门,摩肩接踵。几年如一日,生意兴隆。
  有人问:“这样简单的饭菜,凭什么长盛不衰?”
  据说,卤肉诚然香,汤汁诚浓,菜叶诚鲜,最令人垂涎的,却是作为配菜的辣椒酱。
  一罐一罐的,浅红色,放在案头,任食客自取。挖一勺拌进饭里,不甚辣,鲜美,稍甜,颜色又艳,可谓色香味俱全,去腻提味儿,有效搭配卤肉之大美。饕餮者大口吞吃,娇小者认真分出1/4勺辣椒酱,半片卤肉,半片菜叶,合着一小勺饭,细嚼慢咽,更得辣椒酱之精髓。
  “台湾卤肉饭”的辣椒酱名声在外,众多食客闻风而来,一品之下,倒名不虚传。
  于是有人专门买辣椒酱回家吃,十元钱一罐,畅销一时。卤肉饭店似有成为辣椒酱专卖之嫌。
  此情此景,主人莫名其妙,于是限量供应,购两份卤肉饭才有资格买一罐辣椒酱。此规定似火上浇油,反激起食客跟风心理,个个要单买辣椒酱,宁可买了卤肉饭不吃,只为把辣椒酱带回家。店家每天收拾残局,都能见到原封未动的卤肉饭。
  实在话,作为主打的卤肉饭,火候拿捏准确,香醇可口,处处不输辣椒酱。但食客的买椟还珠行为,大损正当生意。
  主人想不出好办法,竟釜底抽薪,不再供应辣椒酱,改为搭配其他小菜。食客高兴而来,失意而去。久而久之,生意惨淡,堪堪维持而已。
  一人一团体,喜好追求所谓“核心竞争力”,即所谓的“画龙点睛”。但龙之为龙,实在是整体为龙。睛虽重要,若点得太重,亦易伤害全身。天下点睛者,尤应小心。所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其他文献
在19世纪末巴黎的绘画圈子里,亨利·卢梭的家庭晚会可谓别具一格。凡·高有一次也慕名前往,在亲眼目睹一群輕浮的巴黎人放肆地嘲笑和捉弄他们的“亲爱的大师”,丢下几张钞票便掠走了主人的杰作之后,凡·高就突然被眼前这位巴黎最穷也最具个性的“星期天画家”的天真与单纯深深地感动了。送走客人,卢梭并未留意凡·高留了下来,竟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一五一十数开了他那用天才和屈辱换来的少得可怜的钱。当他抬起头,两位大画家
期刊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遗憾   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种幸运  或许正是月老的那条红线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  这是一个故事:  他和她认识的时候,都不那么年轻了,已经进入大龄青年的行列。是别人介绍的。  他们约在一家海鲜餐馆门前见面。她简单收拾了一下,提早去了几分钟。  没想到,他却迟到了。  竟然是个好看的男子,褪去了小男生的青涩和单薄,神情略显沉稳,衣服
期刊
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事迹有时蕴藏着巨大力量。比如陈玉蓉,她是一位母亲。  像中国大多数母亲一样,她的个人信息乏善可陈。一家媒体描绘了她的生活:居住在武汉一个堤坝底下的农村,家境普通,丈夫在做杂工;55岁,身材不高,脸上已有了皱纹和生活所赐的忧愁。  在过去的7个月里,这位母亲花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走路,每天10公里。她希望借此减肥,但并不是为了其他光鲜的原由,而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31岁的儿子正等待她
期刊
常常碰到一些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骂别人是势利眼,说自己才华横溢,却被他们轻看。   这些牢骚满腹的文学青年,在我的眼里,都是值得怀疑的。“你怎么知道自己才华横溢?”我对此很好奇。  名家为什么成为名家?让他成名的那个因素,肯定了他的才华横溢,那是他的巅峰。  或许,他从此以后只能走下坡路,但是,他登过绝顶。这是他的资历,他的老本。即使他以后步入低谷,也有过傲人的历史。  如果你一定要让名家的才华在
期刊
梁晓声写过一个知青的初恋。  下放农村时,机缘巧合,男知青被安排到当地的卫生所居住,和惟一的一个小护士就隔着一个门诊室。他们都不主动说话,腼腆得很。“她并不美丽,也不漂亮,我并不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只是,他早上起床,会发现炉上总有一盆她为他热的洗脸水。有一天,他回家来,发现被子也被叠了,枕巾也被洗了,窗上还多了一盆野花……地上,还有一截女孩束发用的红色塑料绳。或许是她故意留的?一番思想斗争,他鼓足
期刊
相爱的时候,风软花香浓,满眼里净是对方无限的好,哪里还顾得上别的。   结婚后,总有些促狭的朋友,拿他俩的身高打趣。他1.69米,她1.70米,仅仅相差一厘米。可视觉是个坏东西,它将这一厘米的差距,在世人眼里夸大到无限。   玩笑听得多了,他仍然笑嘻嘻地,可她的心里就长出了草。这一厘米,忽然变成了天堑。丝丝缕缕的悔意,如小虫,无声无息地日日夜夜啮着苹果的芯子。   也想为了这一厘米分手,可总有点什
期刊
在旅途中,遇到了兵。瘦弱的年轻人,黑黄的脸,表情有些木讷,眼睛细长,微肿,嘴唇抿得紧紧的。  他坐我旁边,沉默地望窗外,姿势一直保持不变。我拿给他一本杂志,他表示感谢,问 :“你是写文章的?”  我点头。他是西部人,因贫穷辍学后,17岁就去西藏阿里军分区当了驾驶兵。五六年没有回家了,刚休完4个月探亲假,现在正赶往部队,那海拔4500米的地方。  “处了女朋友了吗?”“处了。” 兵犹豫了一会儿说。
期刊
有这样一对姐妹,一个爱才,一个爱财。爱才的爱的人天长地久,爱财的爱的人一年一换。  姐姐知道财是有才的人挣来了,爱才的人可以让有才的人挣来财。妹妹只看见眼前的财,因为爱财的人都把眼睛只盯在有财人装钱包的地方。结果妹妹爱财,往往是当对方钱绝财尽时就不再爱了,又去选择更有财的人去爱。而姐姐爱才,与所爱的人爱的天长地久。  才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而财则花一分少一分。任何有才的人都会有财,但是不一定一
期刊
我收到一封信,标题很醒目:“该为活着的人多考虑还是为将要死的人着想?”  写信的雪儿有相爱的老公,听话的女儿,但这个幸福家庭近来却因为公公的病屡屡产生矛盾。公公中年丧妻,雪儿婚后夫妻俩一直和公公一起过,彼此相处得很好。公公的病一查出來就到了晚期,半年多来,夫妻俩轮替着在单位和医院之间奔波忙碌,雪儿并无半点怨言。  然而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几天前医院提出可做一个手术,报出的费用吓了夫妻俩一跳,这个家
期刊
朋友元用一个MAIL告诉我今年要去西藏,说那是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真是一个好主意,我一直也是这样想。  西藏是没有去过。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那蔚蓝的天,郁郁葱葱的草原,远处白了头的雪山。一切都像是洗过一样的圣洁,或许只有西藏,才会这样洁净。久居都市,街道尘土飞扬,空气里满是废气颗粒,对西藏自然是十分向往。  风中飘扬的经幡,手中转着的经轮,长年燃着的酥油灯,神秘的宫殿,还有那些朴实虔诚的人们。据说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