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基础,影响着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行为和日后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工作。下面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就学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物质形态和活动形式,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想、校园学风、文化生活、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简而言之,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校园文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文化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具体的物态形式,又是隐性文化物质载体,它主要由以下两种形式组成。
1、环境文化:包括校园校貌、整体规划、建筑布局、环境设计、园林绿化、雕塑设置、宣传栏、标语牌、画廊等。
2、设施文化:包括办公设备、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科学馆、体育馆、电教馆、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演播室、校园网、娱乐中心等设施设备。
显性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具有教育内涵的人文景观,可以起到调节情结、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
隐性文化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活动过程蕴含的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管理文化: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行政权威和工作作风所体现的管理风格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学校人文氛围,如: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精神风貌。
2、课程文化:即课程设置及教学风格。包括国家、地方教材的选用;校本课程的建设;各类课程的安排;教学的实施;课程、教材、教法的指导思想等。
3、课余文化:课余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延伸,包括课外开展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及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组织和实施。
4、制度文化:即学校制订的各类制度及行为规范,包括内化为师生日常的自觉行为和实际行动。
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着规范约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教育作用,并使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校园文化的“小气候”,在社会上树立起学校的形象。
二、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它将凭借历史发展的惯性朝着一定的目标运动,并不断吸纳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不断地提升、巩固和发展。因此,对于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所学校,都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1、以人为本,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学校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文化设施,环境布置,园林绿化,设备配置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就,取决于他所属的群体的整体效应,因此,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营造心情舒畅、团结协作、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配置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应围绕人的发展的需要,营造适合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2、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大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
①艺术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功能。
实践证明,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当高,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生活,则永远也提不起精神来。这是因为在优美的环境中,井然有序,搭配合理,具有艺术性的物质景像,通过视觉神经刺激人的大脑,使人感到一种和谐美、清新感,使人的心情舒畅,精神轻松,条理清晰,思维敏捷,学习工作积极性提高。如果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使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径水池、假山亭榭、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都将给人一种庄重、幽雅、怡情、愉悦的感觉,若配以鲜花香草、绿茵石凳,则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致,意韵无穷,也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②积极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促进性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评定自己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例如:中央和地方教材的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科技文体活动的举办、校园广播、宣传栏的设置等等无不渗透着校园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
要积极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校园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与时俱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学校在设计物质文化设施和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时候,应注意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动性,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例如:将“阅报栏”改为“剪报栏”,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在校园中无处不有。这种信息化、互动性、实践性的校园文化将会大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综上所述,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会使学校成为在校师生喜爱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场所,成为走出校门的学生的无尽眷恋。
(作者单位:276018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付庄中学)
一、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物质形态和活动形式,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想、校园学风、文化生活、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简而言之,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校园文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文化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具体的物态形式,又是隐性文化物质载体,它主要由以下两种形式组成。
1、环境文化:包括校园校貌、整体规划、建筑布局、环境设计、园林绿化、雕塑设置、宣传栏、标语牌、画廊等。
2、设施文化:包括办公设备、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科学馆、体育馆、电教馆、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演播室、校园网、娱乐中心等设施设备。
显性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具有教育内涵的人文景观,可以起到调节情结、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
隐性文化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活动过程蕴含的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管理文化: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行政权威和工作作风所体现的管理风格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学校人文氛围,如: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精神风貌。
2、课程文化:即课程设置及教学风格。包括国家、地方教材的选用;校本课程的建设;各类课程的安排;教学的实施;课程、教材、教法的指导思想等。
3、课余文化:课余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延伸,包括课外开展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及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组织和实施。
4、制度文化:即学校制订的各类制度及行为规范,包括内化为师生日常的自觉行为和实际行动。
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着规范约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教育作用,并使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校园文化的“小气候”,在社会上树立起学校的形象。
二、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它将凭借历史发展的惯性朝着一定的目标运动,并不断吸纳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不断地提升、巩固和发展。因此,对于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所学校,都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1、以人为本,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学校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文化设施,环境布置,园林绿化,设备配置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学校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是育人的环境。以人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是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就,取决于他所属的群体的整体效应,因此,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营造心情舒畅、团结协作、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配置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应围绕人的发展的需要,营造适合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2、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大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
①艺术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功能。
实践证明,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当高,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生活,则永远也提不起精神来。这是因为在优美的环境中,井然有序,搭配合理,具有艺术性的物质景像,通过视觉神经刺激人的大脑,使人感到一种和谐美、清新感,使人的心情舒畅,精神轻松,条理清晰,思维敏捷,学习工作积极性提高。如果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使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径水池、假山亭榭、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都将给人一种庄重、幽雅、怡情、愉悦的感觉,若配以鲜花香草、绿茵石凳,则更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致,意韵无穷,也更能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②积极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促进性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评定自己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例如:中央和地方教材的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科技文体活动的举办、校园广播、宣传栏的设置等等无不渗透着校园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
要积极地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校园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与时俱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学校在设计物质文化设施和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时候,应注意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动性,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例如:将“阅报栏”改为“剪报栏”,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在校园中无处不有。这种信息化、互动性、实践性的校园文化将会大大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综上所述,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会使学校成为在校师生喜爱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场所,成为走出校门的学生的无尽眷恋。
(作者单位:276018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付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