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的CT检查特征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6日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住院10 h后行腹部CT检查。完善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腹部CT检查结果:腹部包块影像学特征、肠梗阻程度、包块内肠管情况、系膜内血管走行及其周围的纤维包膜。记录手术治疗情况、术后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随访期间患者情况。采用电话及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和有无腹痛腹胀、呕血、便血等症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T。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31日。

结果

入院时腹部CT检查:(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不全性肠梗阻征象,左侧腹部局部小肠肠管扩张积气,无特异性征象。(2)腹部CT检查平扫:肠管周围见增厚纤维包膜,呈包膜征;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呈香蕉状;其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3)腹部CT检查矢状位重建图像:纤维包膜茧样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形成一巨大包块,呈花瓣状,固定于腹后壁。(4)腹部CT检查冠状位重建图像:厚薄不一的纤维包膜环状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分布异常。住院10 h后复查腹部CT:(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肠梗阻征象较前明显加重,扩张肠管较前增多,扩张程度加剧。(2)腹部CT检查平扫:典型肠梗阻征象,较前加重,聚集成团、扩张水肿、积液积气的小肠肠管内有多个液平面。患者顺利行肠粘连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一巨大包块,固定于腹后壁,为致密、光滑、白色纤维膜包裹自十二指肠悬韧带至回盲部的全部小肠,部分结肠被纤维膜覆盖,大网膜缺如。术后患者予禁食、抗感染、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WBC 17.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5%,超敏C反应蛋白127.49 mg/L,降钙素原1.370 μg/L。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术后1周进食流质饮食,逐步恢复为普通饮食,术后第10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恢复顺利,无肠瘘、腹腔内感染及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大体标本为多块蚕茧状、灰白色、质地坚韧的纤维膜。镜下所见包膜为增生的纤维脂肪组织,伴小血管增生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诊断为原发性腹茧症,肠梗阻。术后随访1年,患者进食良好,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不适。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正常;腹部CT检查示小肠腹腔内分布无异常,无肠管扩张,回盲部区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考虑残留的纤维包膜。

结论

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内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肠管,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部分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及液-气平面;受累及的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聚集肠襻周围及肠管间可见增厚纤维包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与microRNA-885-5p的关系,观察microRNA-885-5p对肝癌细胞MHCC-97H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鉴定microRNA-885-5p的靶基因,揭示AEG-1促进肝癌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构建AEG-1过表达质粒,合成沉默AEG-1的siRNA,分别瞬时转染进MHCC-97H细胞。对于转染质粒,以转染空载体Vector N
转移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展的终末阶段,而肝脏是其血源性转移最好发的部位。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全身化疗、RFA、门静脉栓塞术、肝动脉导管栓塞术等不同手段。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同瘤种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临床工作者需要以多学科团队诊断与治疗为基础,围绕患者的疾病特点,制订系统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但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新型有效化疗药物的出现以及肝转移灶手术适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影响肺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21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1次,第2年每半年1次,以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直肠癌患者前切除术后肺转移的发生情况以及肺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或随访
目的探讨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例同时性低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行经腹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先经腹腔完成肝转移灶切除、血管离断和淋巴结清扫,以及中上段直肠系膜的游离。然后经肛入路完成下段直肠系膜切除,以及直肠和肝脏切除标本的取出。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探讨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78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包括:(1)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Clavien-Dindo分级。(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决定是否行新辅助化疗。42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设为新辅助化疗+腹腔镜手术组,70例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未行新辅助化疗患者设为腹腔镜手术组。新辅助化疗+腹腔镜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年龄≥65岁)单发早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行ESD的单发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7例年龄≥65岁的患者,设为老年组;88例年龄<65岁的患者,设为中青年组。所有患者术前经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后决定行ESD。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
目的探讨胃造口双管法在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修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41例行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5例患者十二指肠减压和空肠营养管放置方法采用Hassan三管法设为三管组,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6例患者采用胃造口双管法设为双管组。患者采用十二指肠破裂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