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族民歌不但题材广泛、格律严谨,体裁也很丰富。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又分出若干曲式、调式不同的类别,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大理白族调
流行于大理市及洱海沿岸地区的大理白族调,一般为男女腔对唱,女腔的曲调也可单独演唱。除了大理市的周城外,男女腔不同调,二者之间构成纯五度的转调关系。
女腔是五声音阶“1”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歌词基本上是“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句式结构,但大多数在前乐段歌词之前,还有一句由衬词组成的第一乐句。并且,两个乐段后面还一句衬词组成的尾声。尾声的衬词,习惯地使用“阿依呀哈喝喝”,而有别于其他地区白族调的衬词。曲调多半在高音区进行,并间有八至十一度的跳进,故曲调情绪显得热烈、高亢。
男腔是五声音阶“5”调式,它与女腔的调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但其音程结构又和女腔十分相似。男腔同样是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曲调以主音为活动中心,属音和下属音围绕主音活动,构成了旋律的骨架。与女腔一样,曲调亦较多地在高音区进行。每个乐句一般都终结在调式主音上,较少变化,但全曲的终止却以调式的下属音结束,而不是结束在主音上,正好和女腔装饰性的终止构成对应与和谐,使整个对唱浑然一体,这样的终止式还可以在白族大本曲里找到。
洱源西山白族调
洱源县西山乡和与之接壤的云龙县东山区及其他地区,流行着一种别有韵味的山歌,简称“西山调”。这里的白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调子。并且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西山调”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西山调”的题材极为广泛,歌词的韵律严谨,内容丰富,可谓“诗歌的海洋”,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山调”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男女腔同是一个曲调,属五声音阶“6”调式。曲式结构较为独特,虽然同样是二段体曲式,但在构成前乐段的两个乐句上,第二乐句却包含了两句歌词;后乐段则是三个乐句组成的奇数乐段,第三乐句是前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同样包含着两句歌词,前后两个乐段的末尾和后乐段第一乐句都插入“阿依哟”的衬腔。有时,在前乐段第一乐句后面,还会加进一声装饰性的“呗”或“阿呗”的喊声(只限于女腔使用),增强了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
云龙县东山白族调的旋律结构,大体与西山调相同,但更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从而显示出这个地区不同的风格。
剑川白族调
流行于剑川、洱源两县坝区和半山区的白族调,虽然同属一种曲调,但在处理手法以及演唱风格上,两县之间却有差异:洱源的唱法显得柔和、委婉;剑川所唱则感奔放、粗犷。唱时常用龙头三弦伴奏,也有用树叶子伴奏的。
曲调属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唱腔前面常有一个较长的前奏,并在大部分乐句后面插入长度不等的间奏。前后两个乐段所包含的乐句,由于演唱者不同的处理而有所不同,一般由二个或三个乐句组成。通常在曲调的最后加进一句由衬词组成的尾声作为结束句。
山后曲
“山后曲”流行于剑川县的上兰、马登及雪帮山后的兰坪县金顶地区。当地群众称为“丝柳曲”。
“山后曲”是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前后乐段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包含着两句歌词。也有一些曲调的前后乐段均为三个奇数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各为一句歌词,第三乐句则包含两句歌词。后乐段是前乐段的变化重复或严格重复。曲调较多地出现级进音程,因而显得婉转流畅。与其他白族地区的山歌不同,“山后曲”没有白族调常用的长句衬腔,只在曲调中,间或插入一两个音节的衬字。唱时常用三弦伴奏。
西番调
在剑川县的上兰、马登及兰坪县金顶地区,还流行着一种“西番调”,为该地的白族及普米族群众广泛传唱。
曲式属二段体结构,亦属五声音阶,但在曲调中,却包含着“1”调式与“6”调式两种调式因素。
东山白族调
流行于剑川县东山和鹤庆县西山广大山区的“东山白族调”,不但在白族人民中传唱,而且也在彝族群众中流行。
“东山白族调”是五声音阶“6”调式单乐句的曲式结构。根据歌词结构及语言声调的不同,曲调可以作无限的变化重复。歌词与其他地区的白族调不一样,一般都是七个字的句式,有时,在唱段结束处也会出现一个五字句。还有少数为“七七七五”句式结构,它的曲调也相应地作了扩充。曲调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旋律从高音区以衬词“阿勒呃”、“阿勒依”或“阿勒勒勒勒勒”开始,次第下行,高亢的音调在十一度的音区内迂回跌宕,使人从中感受到崇山峻岭的风光与情趣。
汉调、田埂调
“汉调”流行较广,主要是在邓川、鹤庆,但在大理、洱源、云龙等地亦有传唱。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又有“邓川调”、“田埂调”、“甸北调”、“甸南调”等名称。
它是一种以男女对唱形式为主的山歌,一般是用汉语演唱。追溯其根源,本是汉族人民的山歌,但是在白族地区经过长期的流行,特别是用了白族唢呐(也有用三弦的)吹奏曲调的间奏,而且,间奏的音调又是来自白族唢呐曲“栽秧调”(也有的是以唱腔旋律变奏而成),它和唱腔互相融合,取得了统一与和谐,已经成为具有白族音乐风格的山歌了。
“汉调”歌词的句式结构与其他白族山歌不同,它以两句歌词为一段,但在两句歌词之间还插入了两句衬句,实际上形成了四句式的结构。一般情形是先唱的一方唱第一句,对方接唱第二句,第三、四句仍由先唱者接唱。歌词一般是七个字为一句,但也有七字以上,甚至有十多字为一句的。
曲式属于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可作多次的变化重复。旋律线的起伏很大,每个乐句开始,几乎都有一个十一度的大跳音程,旋律接着迂回下行到低音区进入终结,表现出热情奔放而又优美的细腻感情。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民歌,总是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反映着各个民族不同的特性和心理素质。不管白族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变化和发展,终究还是白族人民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音调。
【作者简介】杨刘忠: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任云南省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 杨义龙
大理白族调
流行于大理市及洱海沿岸地区的大理白族调,一般为男女腔对唱,女腔的曲调也可单独演唱。除了大理市的周城外,男女腔不同调,二者之间构成纯五度的转调关系。
女腔是五声音阶“1”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歌词基本上是“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句式结构,但大多数在前乐段歌词之前,还有一句由衬词组成的第一乐句。并且,两个乐段后面还一句衬词组成的尾声。尾声的衬词,习惯地使用“阿依呀哈喝喝”,而有别于其他地区白族调的衬词。曲调多半在高音区进行,并间有八至十一度的跳进,故曲调情绪显得热烈、高亢。
男腔是五声音阶“5”调式,它与女腔的调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但其音程结构又和女腔十分相似。男腔同样是二段体的曲式结构。曲调以主音为活动中心,属音和下属音围绕主音活动,构成了旋律的骨架。与女腔一样,曲调亦较多地在高音区进行。每个乐句一般都终结在调式主音上,较少变化,但全曲的终止却以调式的下属音结束,而不是结束在主音上,正好和女腔装饰性的终止构成对应与和谐,使整个对唱浑然一体,这样的终止式还可以在白族大本曲里找到。
洱源西山白族调
洱源县西山乡和与之接壤的云龙县东山区及其他地区,流行着一种别有韵味的山歌,简称“西山调”。这里的白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调子。并且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西山调”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西山调”的题材极为广泛,歌词的韵律严谨,内容丰富,可谓“诗歌的海洋”,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西山调”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男女腔同是一个曲调,属五声音阶“6”调式。曲式结构较为独特,虽然同样是二段体曲式,但在构成前乐段的两个乐句上,第二乐句却包含了两句歌词;后乐段则是三个乐句组成的奇数乐段,第三乐句是前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同样包含着两句歌词,前后两个乐段的末尾和后乐段第一乐句都插入“阿依哟”的衬腔。有时,在前乐段第一乐句后面,还会加进一声装饰性的“呗”或“阿呗”的喊声(只限于女腔使用),增强了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
云龙县东山白族调的旋律结构,大体与西山调相同,但更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从而显示出这个地区不同的风格。
剑川白族调
流行于剑川、洱源两县坝区和半山区的白族调,虽然同属一种曲调,但在处理手法以及演唱风格上,两县之间却有差异:洱源的唱法显得柔和、委婉;剑川所唱则感奔放、粗犷。唱时常用龙头三弦伴奏,也有用树叶子伴奏的。
曲调属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唱腔前面常有一个较长的前奏,并在大部分乐句后面插入长度不等的间奏。前后两个乐段所包含的乐句,由于演唱者不同的处理而有所不同,一般由二个或三个乐句组成。通常在曲调的最后加进一句由衬词组成的尾声作为结束句。
山后曲
“山后曲”流行于剑川县的上兰、马登及雪帮山后的兰坪县金顶地区。当地群众称为“丝柳曲”。
“山后曲”是五声音阶“6”调式,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前后乐段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包含着两句歌词。也有一些曲调的前后乐段均为三个奇数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各为一句歌词,第三乐句则包含两句歌词。后乐段是前乐段的变化重复或严格重复。曲调较多地出现级进音程,因而显得婉转流畅。与其他白族地区的山歌不同,“山后曲”没有白族调常用的长句衬腔,只在曲调中,间或插入一两个音节的衬字。唱时常用三弦伴奏。
西番调
在剑川县的上兰、马登及兰坪县金顶地区,还流行着一种“西番调”,为该地的白族及普米族群众广泛传唱。
曲式属二段体结构,亦属五声音阶,但在曲调中,却包含着“1”调式与“6”调式两种调式因素。
东山白族调
流行于剑川县东山和鹤庆县西山广大山区的“东山白族调”,不但在白族人民中传唱,而且也在彝族群众中流行。
“东山白族调”是五声音阶“6”调式单乐句的曲式结构。根据歌词结构及语言声调的不同,曲调可以作无限的变化重复。歌词与其他地区的白族调不一样,一般都是七个字的句式,有时,在唱段结束处也会出现一个五字句。还有少数为“七七七五”句式结构,它的曲调也相应地作了扩充。曲调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旋律从高音区以衬词“阿勒呃”、“阿勒依”或“阿勒勒勒勒勒”开始,次第下行,高亢的音调在十一度的音区内迂回跌宕,使人从中感受到崇山峻岭的风光与情趣。
汉调、田埂调
“汉调”流行较广,主要是在邓川、鹤庆,但在大理、洱源、云龙等地亦有传唱。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又有“邓川调”、“田埂调”、“甸北调”、“甸南调”等名称。
它是一种以男女对唱形式为主的山歌,一般是用汉语演唱。追溯其根源,本是汉族人民的山歌,但是在白族地区经过长期的流行,特别是用了白族唢呐(也有用三弦的)吹奏曲调的间奏,而且,间奏的音调又是来自白族唢呐曲“栽秧调”(也有的是以唱腔旋律变奏而成),它和唱腔互相融合,取得了统一与和谐,已经成为具有白族音乐风格的山歌了。
“汉调”歌词的句式结构与其他白族山歌不同,它以两句歌词为一段,但在两句歌词之间还插入了两句衬句,实际上形成了四句式的结构。一般情形是先唱的一方唱第一句,对方接唱第二句,第三、四句仍由先唱者接唱。歌词一般是七个字为一句,但也有七字以上,甚至有十多字为一句的。
曲式属于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可作多次的变化重复。旋律线的起伏很大,每个乐句开始,几乎都有一个十一度的大跳音程,旋律接着迂回下行到低音区进入终结,表现出热情奔放而又优美的细腻感情。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民歌,总是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反映着各个民族不同的特性和心理素质。不管白族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变化和发展,终究还是白族人民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音调。
【作者简介】杨刘忠:大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任云南省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 杨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