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成因的分析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审计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是缘于审计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其审计评价的对象都是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最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审计结果会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考核与聘用。
(二)现行的管理体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但审计工作的实践证明,现行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法律赋予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为,无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构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都是在本级政府、单位主要领导人(法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级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构指导,从而客观上造成审计人员对本级政府、企业利益服务的依附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审计工作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人情干扰或因受共同利益和目标驱动,难能使审计部门保持超然的第三方地位。
(三)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对滞后,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处理处罚和定性依据不足。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首要的一条是“依法审计”,这个“法”既包括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律法规,也包括一系列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但是,现有规章制度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缺乏科学性、操作性,特别是在审计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给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制度缺位,造成处理尺度难于掌握,由于制度缺陷难于实施责任追究;二是对有的问题虽然发生在下面,根子却是上级管理制度不到位而造成的,从而难于落实责任;三是对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四是对审计揭示的部分问题难以做出正确处理,或不能准确地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依据支持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大量存在。一是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搞短期行为,建形象工程,特别是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各种手段转移、侵占国有财产,有的甚至违反财经法纪,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二是由于目前投资、经营环境很不规范,经营资金风险大,安全难保障,由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欺诈行为的存在,使资金难于收回,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而在经营管理中拿国家财产交了高额学费;三是随着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会计信息大量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特别是为满足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需要,甚至有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行为,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四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某些单位在舞弊的手法上更趋于隐蔽,手段更加多样,使审计的难度和风险相对加大。这些情况均对审计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加强对“人、法、技”的建设,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障,其中“人”是核心因素。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综合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许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审计操作不规范、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等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从而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审计对象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给传统审计方式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环境。加快审计部门自身现代化建设,加强纵横部门之间的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积极倡导和开发审计系统应用软件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灵魂所在,是建设“网络审计”的必经之路。
(六)审计方法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是审计方法滞后。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济结构组织的多元化,信息网络及各种高科技工具的广泛运用,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二是违法违规手段更趋于隐蔽。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财经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隐蔽,违法手段也逐步提高,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或内容;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人为减少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或是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均可能导致和影响审计质量。
(七)“先离后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先离后审”;的现象较为普遍。此种做法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审计查证评价难。审计对象不在场,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本人不配合或不愿意配合,同时因新任领导干部担心所审计事项与自己相关联,不同程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等带来诸多不便,从而使一些与其相关的审计事实较难查证和认定;二是审计问题处理难。因被审计对象已调任、转任或升迁,对存在的问题,继任者怕承担责任或触及矛盾,往往对审计问题的处理不主动,或将其挂账处理,使历史问题积重难返,从而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计划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由于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都要先受组织部门的委托,组织部门出于干部工作的保密性,往往都要在明确某一领导干部调整后,才给审计部门下达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在选择项目和时间安排上是被动地接受委托。这样,打破了审计部门正常的工作计划,审计人员匆忙上阵,缺乏针对性;四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人员一般认为,被审计对象已经提拔或任职新的领导岗位,特别是如果新任领导职务与审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工作待遇、岗位调整有较大影响,审计人员担心出具真实的审计结果报告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切身利益,从而使该处理的问题没反映,该审的问题不深不透;五是审计结果难以有效利用,容易使审计流于形式。
(八)评价体系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应具体审计什么内容?如何量化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界定直接责任和主观责任以及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等不确定的因素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责任难界定;二是可操作性 不强。因此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是否健全、规范,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管理体系上,创新和规范审计管理体制
规范和理顺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一是要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领导关系上实行审计机构的垂直领导;在组织关系上,对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必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在经费使用上,单独编制审计经费预算;在审计工作中,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二是实行政府、企业主管领导负责制。审计部门对第一管理者负责并报告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审计监督和执法力度;三是加强纵横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组织、审计、财务、纪检四位一体的管理、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的审计执法环境。
(二)审计环境上,加强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设和运用
建立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措施。一是尽快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及制度体系;二是严格依法执行“先审后离”的审计程序,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必须把审计成果,特别是将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三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三)审计队伍建设上,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这要求审计人员作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审计业务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二是要树立服务和大局意识;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四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五是严格执行职业道德。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达到全方位地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从而以人的质量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审计程序上,严格依法履行
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并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对审计的全过程,从立项、组成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下通知书、进点实施到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等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这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
(五)审计方法上,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审计重点,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搞好审前调查;二是明确审计范围;三是突出重点内容。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性质及领导干部任职情况,重点对经营(投资)决策、资产安全、盈亏指标以及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重大的投资决策和经济管理行为的审计;同时还要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审计,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六)审计方式上,整合审计资源坚持先审后离
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审计项目相结合。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全面渗透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审计工作的常规内容;二是有计划的开展任中审计和定期审计。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于集中造成审计部门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干部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在其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一些任中审计或定期审计;三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日常管理。通过以上措施,以实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动态管理。
(七)结果运用上,坚持追踪和公开制度
一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三是严格执行追踪和审计回访制度;四是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干部管理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并将其列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科院)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审计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是缘于审计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其审计评价的对象都是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最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审计结果会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考核与聘用。
(二)现行的管理体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但审计工作的实践证明,现行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法律赋予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为,无论是各级政府审计机构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都是在本级政府、单位主要领导人(法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级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构指导,从而客观上造成审计人员对本级政府、企业利益服务的依附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审计工作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人情干扰或因受共同利益和目标驱动,难能使审计部门保持超然的第三方地位。
(三)法律法规及制度不完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对滞后,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处理处罚和定性依据不足。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首要的一条是“依法审计”,这个“法”既包括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法律法规,也包括一系列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但是,现有规章制度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缺乏科学性、操作性,特别是在审计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给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制度缺位,造成处理尺度难于掌握,由于制度缺陷难于实施责任追究;二是对有的问题虽然发生在下面,根子却是上级管理制度不到位而造成的,从而难于落实责任;三是对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四是对审计揭示的部分问题难以做出正确处理,或不能准确地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依据支持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转型期,经济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大量存在。一是个别领导干部为显示政绩,搞短期行为,建形象工程,特别是钻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空子,利用各种手段转移、侵占国有财产,有的甚至违反财经法纪,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二是由于目前投资、经营环境很不规范,经营资金风险大,安全难保障,由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欺诈行为的存在,使资金难于收回,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而在经营管理中拿国家财产交了高额学费;三是随着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会计信息大量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账外账、小金库、潜亏及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特别是为满足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需要,甚至有暗箱操作、幕后交易行为,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难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四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某些单位在舞弊的手法上更趋于隐蔽,手段更加多样,使审计的难度和风险相对加大。这些情况均对审计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加强对“人、法、技”的建设,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障,其中“人”是核心因素。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综合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许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审计操作不规范、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等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从而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审计对象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给传统审计方式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环境。加快审计部门自身现代化建设,加强纵横部门之间的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积极倡导和开发审计系统应用软件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灵魂所在,是建设“网络审计”的必经之路。
(六)审计方法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是审计方法滞后。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济结构组织的多元化,信息网络及各种高科技工具的广泛运用,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二是违法违规手段更趋于隐蔽。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财经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隐蔽,违法手段也逐步提高,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或内容;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人为减少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或是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均可能导致和影响审计质量。
(七)“先离后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先离后审”;的现象较为普遍。此种做法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审计查证评价难。审计对象不在场,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本人不配合或不愿意配合,同时因新任领导干部担心所审计事项与自己相关联,不同程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等带来诸多不便,从而使一些与其相关的审计事实较难查证和认定;二是审计问题处理难。因被审计对象已调任、转任或升迁,对存在的问题,继任者怕承担责任或触及矛盾,往往对审计问题的处理不主动,或将其挂账处理,使历史问题积重难返,从而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计划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由于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都要先受组织部门的委托,组织部门出于干部工作的保密性,往往都要在明确某一领导干部调整后,才给审计部门下达审计委托书,审计部门在选择项目和时间安排上是被动地接受委托。这样,打破了审计部门正常的工作计划,审计人员匆忙上阵,缺乏针对性;四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审计人员一般认为,被审计对象已经提拔或任职新的领导岗位,特别是如果新任领导职务与审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工作待遇、岗位调整有较大影响,审计人员担心出具真实的审计结果报告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切身利益,从而使该处理的问题没反映,该审的问题不深不透;五是审计结果难以有效利用,容易使审计流于形式。
(八)评价体系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应具体审计什么内容?如何量化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界定直接责任和主观责任以及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等不确定的因素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责任难界定;二是可操作性 不强。因此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是否健全、规范,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管理体系上,创新和规范审计管理体制
规范和理顺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一是要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领导关系上实行审计机构的垂直领导;在组织关系上,对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必须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在经费使用上,单独编制审计经费预算;在审计工作中,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二是实行政府、企业主管领导负责制。审计部门对第一管理者负责并报告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审计监督和执法力度;三是加强纵横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组织、审计、财务、纪检四位一体的管理、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的审计执法环境。
(二)审计环境上,加强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设和运用
建立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措施。一是尽快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及制度体系;二是严格依法执行“先审后离”的审计程序,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必须把审计成果,特别是将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三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三)审计队伍建设上,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这要求审计人员作到:一是要不断加强审计业务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二是要树立服务和大局意识;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四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五是严格执行职业道德。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达到全方位地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从而以人的质量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审计程序上,严格依法履行
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并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对审计的全过程,从立项、组成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下通知书、进点实施到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等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这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
(五)审计方法上,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在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审计重点,具体要求如下:一是搞好审前调查;二是明确审计范围;三是突出重点内容。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性质及领导干部任职情况,重点对经营(投资)决策、资产安全、盈亏指标以及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重大的投资决策和经济管理行为的审计;同时还要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审计,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六)审计方式上,整合审计资源坚持先审后离
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审计项目相结合。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全面渗透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审计工作的常规内容;二是有计划的开展任中审计和定期审计。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于集中造成审计部门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干部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在其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一些任中审计或定期审计;三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日常管理。通过以上措施,以实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动态管理。
(七)结果运用上,坚持追踪和公开制度
一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审计影响;三是严格执行追踪和审计回访制度;四是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干部管理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并将其列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