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中的探究非常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有效的探究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笔者针对如何让课堂中的探究变得更有效、更具有实际价值这一问题,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102-01
探究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与感悟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当前探究教学很时尚,跟风的也多,却少有沉淀下来思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交流、研讨够不够、有没有重视体验、关注个性以及情感等。实际上,探究有没有落到实处无从知晓。有效的探究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它能达到预期目标。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能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学生提出新课题,进而进行新的探究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既是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路桥区“一个中心,两个行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直接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挑战,要求课堂要同时收获效率与效益。因此,让课堂中探究变得有效具有丰富的实际价值,这就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时展开,改变原有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使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有效的探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 学生的探究应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可根据教学实际,借助生活元素,把激情与微笑带进课堂,从而激活探究的兴趣。探究前教师就要考虑知识的构建者——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做到有目的、有计划,问题的探究正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时教师及时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探索,尤其要注重语言的亲和力。“遇到问题了,谁愿意来帮忙?”“这是一张圆形的纸,怎样才能得到它的四分之一呢?”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动脑、眼、口、手等。例如,在探究旋转的知识时,在新课引入中联系生活中的风扇、陀螺、时钟等。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比划、用身体去感知……有碰撞、有惊喜,学生才会有激情、有动力,思维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其间,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争辩。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前提,假若数学课一味追求所谓的课堂纪律,可能随时会浇灭学生的一腔热情,那么探究的乐趣也会随之大打折扣。鼓励积极性、呵护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二 探究活动应以数学学习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进行数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内容如果不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探究就将变成一场“秀”。探究中,数学教师的角色是问题情境的创造者,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例如,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各小组提供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印有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和一张观察记录表。教师摆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结果。师问:还能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成其他的长方形吗?各小组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师又问:从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得:可加可乘。师再问:用小面积一块块摆的方法测量,能测量出操场的面积吗?生:能,但麻烦。师:能不能找出一个共有的比较简便的规律呢?最后探究得出面积公式。以上活动始终以学习内容为线索,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摆弄和思考,进而获取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如果说学生是探究的主体,那么教师就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用自己的言语、态度去影响学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要观察学生是怎样研究的,而且要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要了解探究情况,把握时间,还要及时调控进程,并不时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三 探究中学生间应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自己或别人在此基础上加深认识
探究学习不仅要学生独立地运用各种技能去争取成功,而且需要伙伴的同心协力。它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在探求圆的周长,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后,学生才真正开始了在互动、互助、和谐的气氛中的探究学习。生1:将绳子绕圆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这就是圆的周长。生2:我在圆上做上记号,从记号开始,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圈,这个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师:那么圆的周长又与什么有关呢?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学生继续合作研讨……合作是通过分工、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是为了有效的实现探究某一数学规律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相互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此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 学生探究后的发现可以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数学课堂的探究相对其他学科更为抽象,以教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为目标。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教学活动都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探究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将新知系统化,并不断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发散到很多相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迁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因为实际问题跟所学的知识对不上号而束手无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去掉一些无关的枝节问题,把探究的过程还原出来,利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新课改让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从关注课的顺利进行到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增长。有效探究教学是从目标出发,把握探究时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采取相应的探究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教师指导和启发探究、研讨,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102-01
探究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与感悟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当前探究教学很时尚,跟风的也多,却少有沉淀下来思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交流、研讨够不够、有没有重视体验、关注个性以及情感等。实际上,探究有没有落到实处无从知晓。有效的探究是围绕目标进行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它能达到预期目标。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能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学生提出新课题,进而进行新的探究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既是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路桥区“一个中心,两个行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直接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挑战,要求课堂要同时收获效率与效益。因此,让课堂中探究变得有效具有丰富的实际价值,这就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时展开,改变原有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使学生在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有效的探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 学生的探究应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可根据教学实际,借助生活元素,把激情与微笑带进课堂,从而激活探究的兴趣。探究前教师就要考虑知识的构建者——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做到有目的、有计划,问题的探究正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时教师及时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探索,尤其要注重语言的亲和力。“遇到问题了,谁愿意来帮忙?”“这是一张圆形的纸,怎样才能得到它的四分之一呢?”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动脑、眼、口、手等。例如,在探究旋转的知识时,在新课引入中联系生活中的风扇、陀螺、时钟等。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比划、用身体去感知……有碰撞、有惊喜,学生才会有激情、有动力,思维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其间,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争辩。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前提,假若数学课一味追求所谓的课堂纪律,可能随时会浇灭学生的一腔热情,那么探究的乐趣也会随之大打折扣。鼓励积极性、呵护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二 探究活动应以数学学习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进行数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内容如果不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探究就将变成一场“秀”。探究中,数学教师的角色是问题情境的创造者,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问题上,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例如,探究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各小组提供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印有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和一张观察记录表。教师摆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分组研究,汇报结果。师问:还能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成其他的长方形吗?各小组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师又问:从表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得:可加可乘。师再问:用小面积一块块摆的方法测量,能测量出操场的面积吗?生:能,但麻烦。师:能不能找出一个共有的比较简便的规律呢?最后探究得出面积公式。以上活动始终以学习内容为线索,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摆弄和思考,进而获取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如果说学生是探究的主体,那么教师就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用自己的言语、态度去影响学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既要观察学生是怎样研究的,而且要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不仅要了解探究情况,把握时间,还要及时调控进程,并不时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三 探究中学生间应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自己或别人在此基础上加深认识
探究学习不仅要学生独立地运用各种技能去争取成功,而且需要伙伴的同心协力。它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在探求圆的周长,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后,学生才真正开始了在互动、互助、和谐的气氛中的探究学习。生1:将绳子绕圆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这就是圆的周长。生2:我在圆上做上记号,从记号开始,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圈,这个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师:那么圆的周长又与什么有关呢?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学生继续合作研讨……合作是通过分工、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是为了有效的实现探究某一数学规律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相互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此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 学生探究后的发现可以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数学课堂的探究相对其他学科更为抽象,以教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为目标。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展开,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教学活动都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探究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将新知系统化,并不断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发散到很多相关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迁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因为实际问题跟所学的知识对不上号而束手无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去掉一些无关的枝节问题,把探究的过程还原出来,利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新课改让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从关注课的顺利进行到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增长。有效探究教学是从目标出发,把握探究时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采取相应的探究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教师指导和启发探究、研讨,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的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