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都是在上海设立。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和“压力测试地”。去年以来,上海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落地,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范围和渠道得到更大的拓展。
与此同时,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手笔也可圈可点。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居世界城市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货邮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
与科创中心一起,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正不断提升着上海的城市能級,推动着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金融开放持续加码
根据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全方位推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形成了六个方面32条具体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和黄浦区先后出台了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25条和“外滩外资金融12条”。去年以来,三批31个对外开放先行先试项目,目前已有17个项目落地。
国内首家外资控股保险公司——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人民币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美国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日本野村株式会社持股51%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项目的落地,正是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加码的缩影。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与勇气,加上上海打造的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正在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保险、资管机构纷至沓来。随着诸如摩根大通这样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入场,在全球资本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上海滩,金融业的“国际范”味道也越来越浓。
“过去5到7年,上海的发展是最快的。不管是债券通、沪港通还是刚刚设立的科创板,这些重要举措可以让整个市场运行更加有效,对国际市场会有更大的吸引力。”摩根大通亚太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冠昇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准备在上海大展身手的摩根大通,除了率先在上海注册成立了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以外,还计划在未来数年内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持股比例增加到100%。此外,摩根资产及财富管理也有意将其在现有合资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
我国加快保险业全面开放进程以来首家获批筹建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健说,任何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0% 据统计,在上海16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中,外资金融机构占30%。
据统计,在上海16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中,外资金融机构占30%。目前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达到21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19年3月末,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22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在上海落地,这个数量是2001年的4倍多,上海辖内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达1.62万亿元。而在全球资管排名前20位的资管机构中,已有10家落户上海,近40家国际知名的大型对冲基金和资管机构参与了上海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
面向国际互联互通
除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机构来到上海,着眼于全球布局,上海金融市场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上海配置全球高端资源的能力。
2016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了首个上海金基准价。2018年3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挂牌交易,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原油期货市场,至今年4月8日,成交金额17.7万亿元。如今,“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价格,正在影响全球,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金融产品。在全球大多数地方,人们都可以交易“上海油”和“上海金”。上海在原油、黄金、螺纹钢等等品种上,已经成为全球的定价中心之一。今年8月12日,上期所的第二个国际化品种——20号胶期货也正式挂牌交易,作为境内特定品种,采用“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的模式,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
去年,随着青岛海尔在上交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成立的中欧国际交易所D股市场上市,在法兰克福就可以找到来自中国的D股。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更是大动作频频。4月,上交所与日本交易所集团合作建立了两地市场ETF互通机制,6月25日,中日双方各有4只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上市。从此,在日本东京,可以投资上海证券市场的指数。今年6月17日,“沪伦通”正式启动,华泰证券发行的沪伦通下首只全球存托凭证(GDR)产品同日在伦交所挂牌交易,在英国伦敦,就可以买到来自上交所的证券。
今年7月22日,科创板的正式推出,推动了金融与科技的深层次融合,提高科技转化率,推动上海金融市场成为全球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风向标和承载地。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揭牌,新片区将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在这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平台上,跨境金融活动、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等都将亮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融通全球之“金”,互享天下之利,上海正在对全球资本产生强烈的向心力,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的最新排名中,上海已经从10年前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第五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去年突破1600万亿元。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更具竞争力的金融功能、更有活力的金融生态,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将让上海在向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加速冲刺的征途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万商云集近悦远来
上海用短短4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换,完成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商业业态演化。从以传统百货商店为主到引入超市、便利店等连锁业态,再到无人零售店等商业业态出现,呈现给世人一座最新最炫的“魔力之都”。
全球零售品牌在这里集聚,零售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在这里涌现。根据世邦威理仕最新报告,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达55.3%,位列全球城市第二。根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报告,上海在全球十大最具吸引力零售目的地市场中,排名第六,全球31%的主流品牌、22%的高档品牌已经进入上海市场。上海也受到全球奢侈品品牌的青睐,有39%的奢侈品牌入驻上海市场,排名全球第三位。上海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路易威登、香奈儿、爱马仕、古驰、蒂芙尼、雅诗兰黛等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纷纷选择上海作为其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的所在地。
1.2万亿美元 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
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全国的27.9%、全球的3.4%,居世界城市首位。
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上升32位,列全球第46名,首次进入世界前50位。其中,中国整体跨境贸易的得分,由上年的69.91提高到82.59,参评数据权重达55%的上海因口岸提效降费而为得分的提升作出贡献。报告显示,上海口岸的进口和出口时间分别为48小时和23小时,尤其进口时间较上年缩减了24小时,减幅达30%以上。
世行还在营商环境报告当中向全球推荐了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为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模式同时也成为了全国口岸复制推广的样本。目前上海口岸100%的货物申报和出口退税业务全部在单一窗口办理,业务处理规模达到全球最大。
从去年上半年起,上海海关试行“提前申报”,从而出现了“货物还在海上漂,报关系统显示‘已接单’”的反常情形。进口越来越通畅的不仅是各种原料、设备、矿产,同时也包括了让吃货们雀跃的各国美食。目前,从上海口岸进口的肉类产品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5%;进口鲑鱼等冰鲜水产品约占全国进口量的33%;全国经空港进口的鲜活货中有50%自上海口岸入境。
曾经,外国公司如果想从中国公司购买第三国产品,在货物不经过中国的前提下是无法操作的。因为根据此前政策无法完成货物不报关入境的离岸贸易资金结算。去年底,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总部于2018年底落地首单“一带一路”项下离岸贸易业务,将其在韩国生产的工程设备直接发货到尼日利亚,助力宗格鲁水电站项目。如今自贸区内已经实现了跨国结算和贸易职能,不再需要借助海外公司支持国内业务运营。交易结算更快、银行手续压缩到小时计、费用和成本大幅降低……
在大虹桥开发区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已经成为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桥头堡,至今年一季度末,引进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5家客商,商品超过22000种。随着第二届进博会的临近,绿地贸易港正加快完善展览展示、优化功能服务、打通零售环节,推动全球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落户。即将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招展面积已经超过30万平方米的计划目标,参展国别、企业家数、“一带一路”国家数、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均超过首届。
航运中心辐射更广
日夜繁忙的洋山深水港,一辆辆集装箱卡车载着来自全球的货物,驶向长三角、驶向全国。2018年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200万标准箱,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上海港紧随宁波舟山港,列第二位。7月11日,201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在沪发布,上海继续位列第四。
如今,上海港正在向更智慧、更具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除了已经投运的世界最大“无人码头”洋山四期,无人驾驶重型卡车很快也将穿行东海大桥,在洋山深水港和临港物流园区之间往返作业。这将推动全球首次“5G AI”智能化港区作业得以实现,将成为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落地率先示范。
具有170多年港航产业历史的虹口区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业的发祥地之一。从2007年到2018年,虹口区的航运企业从1601家增长到4642家,服务范畴包括了航运金融、交易经纪、海事仲裁、信息、教育培训、船代、货代等一整条航运服务产业链。包括中国港口协会、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海事局、中国船舶油污理赔事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在内的38家航运功能性机构也陆续在此落地。北外滩,正在逐步提升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能级。
上海港每年有超过3万艘次的大型船舶靠泊,到访的国际海员超过100万人次。去年底揭牌的上海国际海员服务中心,为这些海员提供了温馨的休憩港湾,也促进国内外航运文化的交流。
经过近20年发展,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航运指数”已经覆盖了集装箱、干散货、油轮、买卖船、“一带一路”、船员薪酬、航运企业景气度等航运相关各大细分市场领域,形成了全面、权威、综合的指数体系,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近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旗下的“上海航运指数”系列产品成功注册商标。“上海航运指数”为政府宏观掌握市场趋势和企业决策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并且纳入了国家海关及国家统计局大数据平台等重要数据库。各类指数在指数挂钩协议、以指数为结算标的的运价衍生品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创新性、决定性的作用。
在今年7月举行的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说,上海将增强航运服务辐射能级,面向更广区域提升服务能力。如丰富航运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市场开放合作、推进航运制度创新、增强航运科技创新策源力。
与此同时,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航空枢纽也正行进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道路上。2018年上海机场集团旗下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年起降航班771957架次,完成年旅客吞吐量11769.97万人次,完成年货邮吞吐量416.94万吨。上海的货邮吞吐量已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而超过1亿人次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居世界第四位。截至2018年,共有107家中外航空公司开通了在上海的定期航班,连接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个通航点,其中国际航点135个。
上海机场表示,在新的枢纽战略周期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变为“打造品质”为主的战略基调下,上海机场将建设品质领先世界级航空枢纽的核心载体,成为超大型机场卓越运营典范的主导力量和价值创造能力最强机场产业集团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