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为,过去的教育现状是:教师们课内低效,课外乱忙;学生们本末倒置,白天不努力,夜间熬灯油;一所所学校课内低效率,课外抢时间、压作业,搞题海战术,最终质量上不去,即便升学指标上去了也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组考试成绩的数据在“螺旋上升”而已。但是,当前的高效课堂似乎又陷入了“重形式而不重实质”的误区。
首先,说说“表演课”。为了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与枯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绝招——“搞表演”。笔者在各地观摩学习“高效课堂”经验时,看到了无数这样的语文课堂:
上《项羽之死》一课,教师分别组织三组同学上讲台演绎“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故事。一时间,“说学共逗唱”一色,“文言与英文”齐飞,好不热闹。
学习《雨巷》一诗,就会选一娉婷女子,手里撑一把太阳伞,在哀怨的背景音乐烘托下,和一戴眼镜的男生相逢,对视,擦肩而过。
这样的高效课堂是荒唐的,是学生的“乱作为”。我们可以认为,“表演”运用得当,巧妙,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但这并不意味高效课堂一定离不了“表演”,或者是高效课堂一定要与表演课画上等号。教师一定要想清楚,教室的舞台是什么样的?与戏剧的舞台有什么不同?谁才是这舞台的受益者?可以从中受什么益?如果这些问题想不清楚,闹不明白,课堂只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学生落得个“头脑一片空白真干净”,这样的课堂是热闹的,但丝毫不高效。
再说说“合作与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组内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發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为什么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在创建高效课堂的呼声中,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的怪异现象呢?恕我直言,因为很多学校构建高效课堂只注重形式,而不琢磨实质,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好像“合作学习”就是高效课堂的“标签”,“学生表演”就是高效课堂的“妙药”。
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高效课堂并不是要去“照着葫芦画个瓢”,一味追逐“形式”,而应当挖掘语文高效课堂的灵魂,还原语文教学之“三味”那就是“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跟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相吻合的是“语文味”。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这些东西是最不能“出彩”的“添头”。于是,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分析,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书卷味”,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心驰神往”的吧,江苏省海门市的特级教师俞玉萍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她的学生几乎不做题,那些用来做题的时间都用来阅读经典了,她和她的学生一起徜徉在书山文海中,她让学生读刘墉,读林清玄,读周涛,读刘亮程,也读庄子、孔子以及当代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传记。她让学生喜欢上人类传承下来的所有优秀文化,让学生的灵魂不断沐浴文化的风,浸润思想的雨。“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的许新海谈到她时说:“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们做习题,但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全海门、全南通市都遥遥领先,超出别的班级二十几分,连续几届都这样。俞玉萍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这最终的分数又是对她全身心投入大语文课程建设当中的奖赏”。这难道不值得所有正潜心研究高效语文课堂的专家老师们思考吗?
再说说“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另一道绝佳的风景。翻开语文教科书,我们便不禁沉醉在了这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中:它处处有美,字字含情,令人目不暇接。从古往今来的历史风云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他们以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灵启迪。
因此,我们明白立足语文讲台,不可无德,不可无才,更不可无情。这里的情,就是教学中所渗透的“人情味”。
试想,如果你的课堂有这“三味”,你的学生会不愿参与吗?你的教学会不高效吗?你的教育质量会不提高吗?所以,我认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但咱们大可不必在高效课堂的外面兜圈子,而应该思考高效课堂的要义、精髓之所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萦绕着“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使我们高效课堂的梦想能真正照进现实。当看到学生们的心灵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浮出水面时,我们欣慰,我们高兴,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并不苍白。
作者单位:甘肃古浪县职教中心;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
首先,说说“表演课”。为了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与枯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绝招——“搞表演”。笔者在各地观摩学习“高效课堂”经验时,看到了无数这样的语文课堂:
上《项羽之死》一课,教师分别组织三组同学上讲台演绎“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故事。一时间,“说学共逗唱”一色,“文言与英文”齐飞,好不热闹。
学习《雨巷》一诗,就会选一娉婷女子,手里撑一把太阳伞,在哀怨的背景音乐烘托下,和一戴眼镜的男生相逢,对视,擦肩而过。
这样的高效课堂是荒唐的,是学生的“乱作为”。我们可以认为,“表演”运用得当,巧妙,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但这并不意味高效课堂一定离不了“表演”,或者是高效课堂一定要与表演课画上等号。教师一定要想清楚,教室的舞台是什么样的?与戏剧的舞台有什么不同?谁才是这舞台的受益者?可以从中受什么益?如果这些问题想不清楚,闹不明白,课堂只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学生落得个“头脑一片空白真干净”,这样的课堂是热闹的,但丝毫不高效。
再说说“合作与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组内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發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为什么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在创建高效课堂的呼声中,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的怪异现象呢?恕我直言,因为很多学校构建高效课堂只注重形式,而不琢磨实质,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好像“合作学习”就是高效课堂的“标签”,“学生表演”就是高效课堂的“妙药”。
笔者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高效课堂并不是要去“照着葫芦画个瓢”,一味追逐“形式”,而应当挖掘语文高效课堂的灵魂,还原语文教学之“三味”那就是“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跟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相吻合的是“语文味”。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这些东西是最不能“出彩”的“添头”。于是,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分析,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书卷味”,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心驰神往”的吧,江苏省海门市的特级教师俞玉萍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她的学生几乎不做题,那些用来做题的时间都用来阅读经典了,她和她的学生一起徜徉在书山文海中,她让学生读刘墉,读林清玄,读周涛,读刘亮程,也读庄子、孔子以及当代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传记。她让学生喜欢上人类传承下来的所有优秀文化,让学生的灵魂不断沐浴文化的风,浸润思想的雨。“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的许新海谈到她时说:“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们做习题,但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全海门、全南通市都遥遥领先,超出别的班级二十几分,连续几届都这样。俞玉萍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这最终的分数又是对她全身心投入大语文课程建设当中的奖赏”。这难道不值得所有正潜心研究高效语文课堂的专家老师们思考吗?
再说说“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另一道绝佳的风景。翻开语文教科书,我们便不禁沉醉在了这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中:它处处有美,字字含情,令人目不暇接。从古往今来的历史风云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他们以有益的思想教育和心灵启迪。
因此,我们明白立足语文讲台,不可无德,不可无才,更不可无情。这里的情,就是教学中所渗透的“人情味”。
试想,如果你的课堂有这“三味”,你的学生会不愿参与吗?你的教学会不高效吗?你的教育质量会不提高吗?所以,我认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但咱们大可不必在高效课堂的外面兜圈子,而应该思考高效课堂的要义、精髓之所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萦绕着“语文味”、“书卷味”、“人情味”,使我们高效课堂的梦想能真正照进现实。当看到学生们的心灵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浮出水面时,我们欣慰,我们高兴,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并不苍白。
作者单位:甘肃古浪县职教中心;甘肃古浪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