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各种感觉刺激、运动训练、针灸等综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颅脑损伤的残疾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脑外伤;康复治疗
由于交通事故或工伤等原因所致的颅脑损伤发生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且以青年男性多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我们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6例,均有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0.3±5岁(16~72岁),平均病程12.21±2.6d(8~26d),脑叶挫裂伤和/或血肿2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脑干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神经促通疗法为主,配合Rood法、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等方法治疗。昏迷病人给予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的感觉刺激,反复进行,促进觉醒及诱发运动等。意识清醒病人按下列程序进行治疗:①床上活动:主动或被动上下肢活动。②翻身起坐训练:翻身、颈侧屈、从床沿坐起、躺下。③坐位平衡训练:视觉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推动平衡训练。④起立训练:训练屈髋、起立、坐下。⑤站立训练:正确站立、抬髋、股四头肌收缩。⑥站立平衡:视觉平衡、动态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伸髋训练、膝的控制能力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屈膝训练,予减重支持系统辅助训练。⑧躯干的训练:患侧颈肌、肩周围肌群、上、下躯干肌群的训练。⑨作业治疗,结合日常活动功能训练。⑩针灸:辩证取穴,取头部及偏瘫侧肢体穴位,加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30/min,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3d。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hina Stroke Scale,CSS)评分[1],CSS评分包括意识,眼睛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言语,上、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评定,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 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3.2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2],FIM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其中54~71分为重度依赖,72~89分为中度依赖,90~107分为轻 度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1.3.3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3],它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项内容,总分正常 100分,评分大于60分,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 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表示,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后CSS评分、FIM评分及MBI评分的变化见表1
表1 CSS、FIM、MBI评分比较(X±S)
项目 CSS FIM MBI
治疗前 20.63±3.21 26.66±18.10 30.0±11.3
治疗后 5.37±2.27﹡101.17±12.67﹡ 62.5±11.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颅脑外伤发生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脑实质软化、坏死,导致病人出现偏瘫、智力减退等躯体、精神方面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轴突长芽与突触更新是神经再生的表现,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重要的形态学基础[3]。颅脑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综合康复治疗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从而实现功能重组。大多数颅脑外伤的恢复发生在急性受损后的前6个月内,恢复的速度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减慢[3],因此,康复治疗应及早介入。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患者的意识水平和运动功能得到全面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坐位和站位平衡和ADL均有明显改善。
总之,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有明显疗效,不仅改善患者意识、运动、平衡功能,降低残疾率,而且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肖耀华,杨毅.康复指导性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2:106.
[3]李红玲,郭 非,王马魁,等.32例中重性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 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4):226-228.
【关键词】 脑外伤;康复治疗
由于交通事故或工伤等原因所致的颅脑损伤发生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且以青年男性多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我们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6例,均有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0.3±5岁(16~72岁),平均病程12.21±2.6d(8~26d),脑叶挫裂伤和/或血肿2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脑干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神经促通疗法为主,配合Rood法、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等方法治疗。昏迷病人给予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的感觉刺激,反复进行,促进觉醒及诱发运动等。意识清醒病人按下列程序进行治疗:①床上活动:主动或被动上下肢活动。②翻身起坐训练:翻身、颈侧屈、从床沿坐起、躺下。③坐位平衡训练:视觉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和推动平衡训练。④起立训练:训练屈髋、起立、坐下。⑤站立训练:正确站立、抬髋、股四头肌收缩。⑥站立平衡:视觉平衡、动态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伸髋训练、膝的控制能力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屈膝训练,予减重支持系统辅助训练。⑧躯干的训练:患侧颈肌、肩周围肌群、上、下躯干肌群的训练。⑨作业治疗,结合日常活动功能训练。⑩针灸:辩证取穴,取头部及偏瘫侧肢体穴位,加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频率30/min,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3d。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hina Stroke Scale,CSS)评分[1],CSS评分包括意识,眼睛水平凝视功能,面肌,言语,上、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评定,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 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3.2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2],FIM功能独立分级标准为:108~126分为独立,54~107分为部分依赖(其中54~71分为重度依赖,72~89分为中度依赖,90~107分为轻 度依赖),18~53分为完全依赖;1.3.3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3],它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项内容,总分正常 100分,评分大于60分,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 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表示,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后CSS评分、FIM评分及MBI评分的变化见表1
表1 CSS、FIM、MBI评分比较(X±S)
项目 CSS FIM MBI
治疗前 20.63±3.21 26.66±18.10 30.0±11.3
治疗后 5.37±2.27﹡101.17±12.67﹡ 62.5±11.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颅脑外伤发生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脑实质软化、坏死,导致病人出现偏瘫、智力减退等躯体、精神方面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轴突长芽与突触更新是神经再生的表现,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重要的形态学基础[3]。颅脑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综合康复治疗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从而实现功能重组。大多数颅脑外伤的恢复发生在急性受损后的前6个月内,恢复的速度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减慢[3],因此,康复治疗应及早介入。本文结果显示,通过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患者的意识水平和运动功能得到全面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坐位和站位平衡和ADL均有明显改善。
总之,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有明显疗效,不仅改善患者意识、运动、平衡功能,降低残疾率,而且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肖耀华,杨毅.康复指导性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2:106.
[3]李红玲,郭 非,王马魁,等.32例中重性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 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