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畜产品的消耗量将不断增加,这种发展趋势将导致市场对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国内外广泛引种交流,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全国范围内作物病虫害均有发生的危害,现笔者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将玉米大斑病及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玉米大斑病
1、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以发生,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要到抽穗后才发生较重。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在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为萎蔫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在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长梭形萎蔫斑,灰绿色或黄褐色,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为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叶鞘和苞叶的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也长有灰黑色霉状物。受害果穗籽粒干瘪,严重时果穗下垂。
2、综合防治措施
(一)进行预测预报
根据发病期的湿度、雨量、雨日、田间病情以及历年有关资料、短期天气预报做短期或中长期测报。
(二)提高栽培水平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清除田间病残体等,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初侵染源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
(三)药剂防治
可用25%粉锈宁可湿粉剂1 000倍液,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防效较好。
二、玉米螟
1、危害特点
玉米螟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一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螟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掉穗。造成空瘪粒而减产,如遇风折倒伏则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幼虫危害穗部造成虫伤穗或穗柄折断,严重影响产量。
2、综合防治措施
为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必须要搞好预测预报,开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快抗螟品种选育和推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合力使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防治指标:一般百株玉米杆越冬虫量达100头以上则属发生较重,谷子每米垄长平均有卵0.5块,玉米、高粱花叶株率虫在20%以上即需全面防治。
(二)防治策略:由于玉米螟具有迁飞性,消灭玉米螟,必须联防,采取田内田外结合、越冬期与生长季节结合、农业防治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工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三)防治时期:防治玉米螟,必须抓住三个关键时期,一是越冬期,压低越冬基数,二是产卵期,三是幼虫蛀茎之前。
(四)防治方法:大庆地区玉米螟防治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性信息激素防治等多种方法。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钱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因为玉米螟幼虫在玉米、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所以,采取烧柴、秸秆封垛、机械灭茬、秸秆还田、采用秸秆沤肥做饲料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采用高温堆闷使其充分腐熟,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另外利用玉米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地,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虽然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中没有对玉米螟虫高抗的品种,玉米品种间对玉米螟抗性存在差异,应大力提倡应用抗螟虫的品种。选用抗螟品种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目前已连续几年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赤眼蜂连代防治玉米螟,其原理就是利用赤眼蜂将卵产于玉米螟的卵虫,使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出玉米螟而是孵化出赤眼蜂,孵化出的赤眼蜂再寄生玉米螟卵,有田间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可减轻玉米螟危害。如此周而复始,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3)物理防治:采用高压汞灯或修建捕虫池。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等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
(4)化学防治:6月下旬至7月初,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40-50毫升兑水喷雾或21%灭杀毙乳油1000倍液喷雾。
(作者单位:125311 黑龙江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黑山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一、玉米大斑病
1、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以发生,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要到抽穗后才发生较重。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在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为萎蔫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在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长梭形萎蔫斑,灰绿色或黄褐色,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为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叶鞘和苞叶的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也长有灰黑色霉状物。受害果穗籽粒干瘪,严重时果穗下垂。
2、综合防治措施
(一)进行预测预报
根据发病期的湿度、雨量、雨日、田间病情以及历年有关资料、短期天气预报做短期或中长期测报。
(二)提高栽培水平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清除田间病残体等,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初侵染源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
(三)药剂防治
可用25%粉锈宁可湿粉剂1 000倍液,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防效较好。
二、玉米螟
1、危害特点
玉米螟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数十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棉、麻及豆类。玉米螟一幼虫蛀茎为害。玉米螟第一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花叶”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籽粒干瘪、青枯早衰,掉穗。造成空瘪粒而减产,如遇风折倒伏则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幼虫危害穗部造成虫伤穗或穗柄折断,严重影响产量。
2、综合防治措施
为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必须要搞好预测预报,开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快抗螟品种选育和推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合力使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一)防治指标:一般百株玉米杆越冬虫量达100头以上则属发生较重,谷子每米垄长平均有卵0.5块,玉米、高粱花叶株率虫在20%以上即需全面防治。
(二)防治策略:由于玉米螟具有迁飞性,消灭玉米螟,必须联防,采取田内田外结合、越冬期与生长季节结合、农业防治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工作,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三)防治时期:防治玉米螟,必须抓住三个关键时期,一是越冬期,压低越冬基数,二是产卵期,三是幼虫蛀茎之前。
(四)防治方法:大庆地区玉米螟防治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性信息激素防治等多种方法。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钱处理完毕,压低虫源基数。因为玉米螟幼虫在玉米、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所以,采取烧柴、秸秆封垛、机械灭茬、秸秆还田、采用秸秆沤肥做饲料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采用高温堆闷使其充分腐熟,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另外利用玉米对螟虫的抗性是综合治螟措施的重要一环,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天地,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根本措施。虽然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中没有对玉米螟虫高抗的品种,玉米品种间对玉米螟抗性存在差异,应大力提倡应用抗螟虫的品种。选用抗螟品种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目前已连续几年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赤眼蜂连代防治玉米螟,其原理就是利用赤眼蜂将卵产于玉米螟的卵虫,使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出玉米螟而是孵化出赤眼蜂,孵化出的赤眼蜂再寄生玉米螟卵,有田间的地方也可用性诱剂诱杀雄蛾,可减轻玉米螟危害。如此周而复始,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3)物理防治:采用高压汞灯或修建捕虫池。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村屯及其附近设置高压汞灯进行大面积诱杀,将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设灯时期为6月末至7月末,等设在较开阔场所,灯距100-150m,灯下建一直径1.2m、深12cm圆形捕虫水池,水中加50g洗衣粉。
(4)化学防治:6月下旬至7月初,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或幼虫蛀茎前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40-50毫升兑水喷雾或21%灭杀毙乳油1000倍液喷雾。
(作者单位:125311 黑龙江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黑山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