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按其性质划分为“真对话”与“假对话”,真对话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而假的对话对我们是有危害的,它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出现假对话的原因,不外乎有人故意回避问题、不愿参与、反对对话等主观原因,也有由于力所不逮、兴趣转移、被他人牵着走等情况出现表现热闹实际无效的假对话。假对话造成的是无效对话,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同假对话做斗争,极力避免假对话的出现。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教师教学;教学对话
对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语文教学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意味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教学中的假对话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反对话。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 因此,应该警惕并摒弃课堂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课堂教学中“假对话”的形式
(一)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或学生会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造成掩盖真实意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学生为了讨好教师或为了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在教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例如,本来学生做得不好教师却说好,给学生造成一种“真好”的假象。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可能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使教学走向假对话。请看下面的一则教学案例:
上课伊始,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在上述教例中,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老师要说出的答案。老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董存瑞”也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这样,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看上去,师问生答的对话,成为名符其实的假对话。
(二)游离主题的对话
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与客观游离两种情况。主观游离是在明明知道这样做的效果下继续进行冒似对话实是假对话的对话。客观游离则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谈着谈着扯远了,游离了主题。
某教师教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上课后问学生要求讲什么,学生说,“鲁迅花那么多笔墨讲吃螃蟹的事情,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接过话来说:“好,这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一堂课倏忽过去了。
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没有抓住教学主题,而且完全游离了教学主题。可见,在教学中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三)不具实质的对话
按照对话的效果,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与“无效对话”。有效对话一般是真对话;无效对话则可能是真对话,也可能是假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就是一种无效对话,是指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根本不解决问题的对话。如下面的这段问答。
师问:“白求恩同志是什么国家的共产党员?”生答:“加拿大的。”师问:“他有多大年纪了?”生答:“50多岁。”师问:“他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生答:“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这段对话,徒具对话之形式,而无对话之实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假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一)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由于种种原因在对话中也常常会出现“话里有话”、“话外之音”。这弦外之音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非善意的。如果是后者则存在对话陷阱。在对话中应该识破它,并予以纠正。对对话陷阱保持警惕之心才能防止假对话,识破假对话。对假对话保持警惕其前提就是我们要进行的是真对话。
(二)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如果对方“耍滑头”主动游离主题,就应该及时提醒对方把注意力回到对话主题上来,而不要采取回避的措施。如果对方经常不自觉的游离主题,更是需要自觉的一方不断帮助对话进入主题。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讨论可能容易游离主题,教师要及时提醒、点拨学生聚集对话主题。
(三)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等等。富有价值话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能师生共同确定。这样的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比如钱梦教师教《一件小事》,其中的“我”是一个剥削者吗?这个话题就是一个可以牵动全文的话题。
(五)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能力与对话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真诚地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都可能导致假对话的出现。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防止自己出现假对话,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良知。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游离主题等情况要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他们。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如果防止假对话的知识,教学生成为真正的对话者。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展示真实的自我》,《文汇报》2003年12月1日第9版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28页
[3]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241-242页
[4]卞幼平《为儿子“抱不平”》载《文汇报》2003年5月5日第5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李建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上)[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
[7]刘徽 《教学月刊》(杭州),2004年第6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教师教学;教学对话
对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和心态来与语文教学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意味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教学中的假对话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反对话。 “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 因此,应该警惕并摒弃课堂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课堂教学中“假对话”的形式
(一)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或学生会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造成掩盖真实意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学生为了讨好教师或为了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在教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例如,本来学生做得不好教师却说好,给学生造成一种“真好”的假象。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可能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使教学走向假对话。请看下面的一则教学案例:
上课伊始,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在上述教例中,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老师要说出的答案。老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董存瑞”也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这样,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看上去,师问生答的对话,成为名符其实的假对话。
(二)游离主题的对话
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与客观游离两种情况。主观游离是在明明知道这样做的效果下继续进行冒似对话实是假对话的对话。客观游离则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谈着谈着扯远了,游离了主题。
某教师教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上课后问学生要求讲什么,学生说,“鲁迅花那么多笔墨讲吃螃蟹的事情,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接过话来说:“好,这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一堂课倏忽过去了。
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没有抓住教学主题,而且完全游离了教学主题。可见,在教学中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三)不具实质的对话
按照对话的效果,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与“无效对话”。有效对话一般是真对话;无效对话则可能是真对话,也可能是假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就是一种无效对话,是指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根本不解决问题的对话。如下面的这段问答。
师问:“白求恩同志是什么国家的共产党员?”生答:“加拿大的。”师问:“他有多大年纪了?”生答:“50多岁。”师问:“他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生答:“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这段对话,徒具对话之形式,而无对话之实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假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一)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由于种种原因在对话中也常常会出现“话里有话”、“话外之音”。这弦外之音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非善意的。如果是后者则存在对话陷阱。在对话中应该识破它,并予以纠正。对对话陷阱保持警惕之心才能防止假对话,识破假对话。对假对话保持警惕其前提就是我们要进行的是真对话。
(二)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如果对方“耍滑头”主动游离主题,就应该及时提醒对方把注意力回到对话主题上来,而不要采取回避的措施。如果对方经常不自觉的游离主题,更是需要自觉的一方不断帮助对话进入主题。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讨论可能容易游离主题,教师要及时提醒、点拨学生聚集对话主题。
(三)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这个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等等。富有价值话题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能师生共同确定。这样的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比如钱梦教师教《一件小事》,其中的“我”是一个剥削者吗?这个话题就是一个可以牵动全文的话题。
(五)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能力与对话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真诚地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都可能导致假对话的出现。作为教师应该努力防止自己出现假对话,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良知。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游离主题等情况要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他们。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如果防止假对话的知识,教学生成为真正的对话者。
参考文献:
[1]谈永康《展示真实的自我》,《文汇报》2003年12月1日第9版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28页
[3]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241-242页
[4]卞幼平《为儿子“抱不平”》载《文汇报》2003年5月5日第5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6]李建平.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上)[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2.
[7]刘徽 《教学月刊》(杭州),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