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人生独行者
国舰,安徽省砀山县城关镇人,生于1976年9月,自幼酷爱书画,祖籍江西,祖母之父辈为当时名噪一方的父子三秀才,精于书画,在烫画上更是深有造诣。国舰从小深得真传,凭着自己的天性聪颖,以及对烙画艺术的独特爱好,他多年沉浸在对烙画的练习和钻研之中,终于掌握了一套独有的烙画技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烙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烙画艺术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在今天,全国从事烙画艺术的民间艺人却是越来越少了。这决定了国舰选择的艺术道路注定是艰难不凡的。
国舰大专毕业后,于1996年春参加工作,随后参加过中央党校经管班的学习深造。原本的日子平凡而舒适。工作之余,独自搞些烙画创作,也算是乐在其中。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国舰所在的国企进入了兼并破产的行列,职工下岗自谋生路。这对风华正茂的国舰是一个人生挫折,却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国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新的唾手可得的工作机会,专攻祖传烙画。他的人生,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国舰选择的艺术道路并不容易,烙画艺术虽然贵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火药烧画主要是上辈言传,操作性强,技术含量高,原料不易得,目前在很多地方已基本失传。此外,这门技艺劳神劳力,因为经济性不高,制作时间长逐渐不被重视,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然而,不服输的国舰仍然固执地钟情于这门中华古老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大胆创新,国舰的烙画艺术作品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其中,他创作的《大好河山》被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副主席视为烙画珍品,《农家乐》被国际巨星石天龙收藏,《岁寒三友》更是被著名微雕大师刘老高度称奇。《报春图》长卷《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被各名家和书画爱好领导收藏,部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2013年9月,国舰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华清风书画协会理事,长城书画协会会员,安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其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烙画的传奇世界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是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以前烙画艺人是一种吸大烟的姿势,侧卧床上利用烟灯加热进行烙烫加工,此种方式称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艺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烙笔有笔架支撑,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等优点。为研究和发展烙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国舰向笔者介绍,以前的烙画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的传承者们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现代烙画中的精品。
另一方面,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烙画艺术传承者
据了解,烙画创作完成后,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此外,烙画的现代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以至大型厅堂壁画,如《清明上河图》《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现当代的烙画作品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
国舰介绍,烙画艺术可以说是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无论是烙画艺术还是中国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绘画。烙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所以关于烙画艺术的起源、体裁、风格传承变化特点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可以说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美”是从绘画层面来说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诵。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从事绘画的人都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学习,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持续的训练。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国舰近年来的烙画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独具特色,极具装饰和收藏价值。他的作品取材广泛,绿色环保,画面丰富,永不褪色。国舰认为,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越是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烙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多次在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上及各类艺术大展中展露风采并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客商,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凭着对烙画艺术的追求和民间艺术市场的敏锐,国舰坚信,烙画艺术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国舰,安徽省砀山县城关镇人,生于1976年9月,自幼酷爱书画,祖籍江西,祖母之父辈为当时名噪一方的父子三秀才,精于书画,在烫画上更是深有造诣。国舰从小深得真传,凭着自己的天性聪颖,以及对烙画艺术的独特爱好,他多年沉浸在对烙画的练习和钻研之中,终于掌握了一套独有的烙画技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烙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烙画艺术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在今天,全国从事烙画艺术的民间艺人却是越来越少了。这决定了国舰选择的艺术道路注定是艰难不凡的。
国舰大专毕业后,于1996年春参加工作,随后参加过中央党校经管班的学习深造。原本的日子平凡而舒适。工作之余,独自搞些烙画创作,也算是乐在其中。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国舰所在的国企进入了兼并破产的行列,职工下岗自谋生路。这对风华正茂的国舰是一个人生挫折,却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国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新的唾手可得的工作机会,专攻祖传烙画。他的人生,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国舰选择的艺术道路并不容易,烙画艺术虽然贵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但火药烧画主要是上辈言传,操作性强,技术含量高,原料不易得,目前在很多地方已基本失传。此外,这门技艺劳神劳力,因为经济性不高,制作时间长逐渐不被重视,面临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然而,不服输的国舰仍然固执地钟情于这门中华古老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大胆创新,国舰的烙画艺术作品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其中,他创作的《大好河山》被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副主席视为烙画珍品,《农家乐》被国际巨星石天龙收藏,《岁寒三友》更是被著名微雕大师刘老高度称奇。《报春图》长卷《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被各名家和书画爱好领导收藏,部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2013年9月,国舰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华清风书画协会理事,长城书画协会会员,安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其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烙画的传奇世界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是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画的姿势、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以前烙画艺人是一种吸大烟的姿势,侧卧床上利用烟灯加热进行烙烫加工,此种方式称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艺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画艺术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烙笔有笔架支撑,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等优点。为研究和发展烙画艺术,开辟了新天地。
国舰向笔者介绍,以前的烙画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的传承者们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现代烙画中的精品。
另一方面,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烙画艺术传承者
据了解,烙画创作完成后,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据创作主题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虑,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风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强烈的装饰效果。
此外,烙画的现代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以至大型厅堂壁画,如《清明上河图》《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国画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现当代的烙画作品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
国舰介绍,烙画艺术可以说是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无论是烙画艺术还是中国画,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绘画。烙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所以关于烙画艺术的起源、体裁、风格传承变化特点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可以说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美”是从绘画层面来说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写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诵。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从事绘画的人都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学习,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持续的训练。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国舰近年来的烙画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独具特色,极具装饰和收藏价值。他的作品取材广泛,绿色环保,画面丰富,永不褪色。国舰认为,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越是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烙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多次在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上及各类艺术大展中展露风采并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客商,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凭着对烙画艺术的追求和民间艺术市场的敏锐,国舰坚信,烙画艺术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