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文章从完全学分制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完全学分制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进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工作;对策研究
以实现“完全学分制”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正在国内诸多高校如火如茶的展开,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关于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争论也颇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对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进行探讨。
一、对完全学分制的认识
1、含义
诞生于19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它的科学、灵活、有效,这一制度诞生以后很快为其他国家所接受。
2、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学生的需求
学分制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专业(实际上就选择了专业计划中的必修课),选择自己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上课时间等,从而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这与我们传统学分制的、学生必须按同一计划,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一模式是不同的。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设置一些课程,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同一知识结构的人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分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
3、完全学分制的本质是教育为学生成才服务
教育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消费者有选择消费以改善自身素质的权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当我们把教育的目标理解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知识的条件,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的服务,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完全学分制的本质,就是以一种服务的姿态来接受学生的选择,进而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学生的选择中实现优胜劣汰、实现教学相长。从理论上讲,学生的成才要经历选择和奋斗两个阶段,完全学分制就是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完全学分制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教育资源数量的相对富裕、结构的相对合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全学分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市场规律为向导,它对教育本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一所高校、一个学院、教师个人,都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机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充实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形成一种教育资源的动态的良性调整机制,让“一只无形的手”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持久发展。
由于传统的学年制和学分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尤其不能满足优秀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着手进行了完全学分制改革。目前,完全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校教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1、对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而学分制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注重目标管理。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准许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目前,处于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过渡阶段,尚未形成明确体制和模式。
2、对学生评价体系及奖惩措施的影响
理论上,完全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与此同时,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失去了可比性,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评价基层单位失去了可操作性。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人们对现行的学生奖惩措施的质疑。
3、对学生工作载体一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
目前,高校学生党、团基层组织设置是同学生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一致,白上而下建立一个从学校党(团)委到学院(系)分党(团)委、年级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完整的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界限,高校现行学生党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脱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们意识到,当学生自主选择了课程和上课时间以后,学生的基层单位一一班级的概念和纪律观念显然是淡化了,学生的归属感相应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情况下,学生受到的约束变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的行为管理和就业指导变得难以统一,甚至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组织学生开班会。
三、学分制条件下做好学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适应潮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举措
首先,要认识到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改革是一场教学管理领域的革命,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适应经济模式变化的必然选择。它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时代渴望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为此,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的活动,都可以大胆尝试,组织开展。作为学校学生工作,在改革中充分认识时代潮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度,从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队伍,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特点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有效方法,很有必要。
2、更新观念,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和老师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学分制的改革,说到底是引进一种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体现在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学校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对于老师,则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素质和技能。竞争观念的增强和竞争技能的提高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工作人员,也应该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注重从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当然,学校要建设性的为他们提供条件,促进能者能晋升,劳者有回报。
3、明确目标,分散压力,充分调动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充分发挥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专业老师的教书育人作用、高年级学生的同伴引导作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查漏补缺”作用等,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分散学生工作的压力,最大可能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可以实现学生工作的良性循环。
4、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完全学分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价值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些改革带给人们的冲击和震荡远远没有结束。而且会越来越剧烈。在这种大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学生、老师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学生工作必然要在一种全新的条件下开展。如何顺利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建设一支高效率的、动态稳定的、良性发展的学生工作队伍,正在成为高校思政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只要加强校际合作,互通经验,逐渐改革原有的学生工作思路、模式,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就能够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学生工作;对策研究
以实现“完全学分制”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正在国内诸多高校如火如茶的展开,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关于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争论也颇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对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进行探讨。
一、对完全学分制的认识
1、含义
诞生于19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它的科学、灵活、有效,这一制度诞生以后很快为其他国家所接受。
2、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学生的需求
学分制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专业(实际上就选择了专业计划中的必修课),选择自己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上课时间等,从而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这与我们传统学分制的、学生必须按同一计划,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一模式是不同的。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设置一些课程,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同一知识结构的人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分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
3、完全学分制的本质是教育为学生成才服务
教育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消费者有选择消费以改善自身素质的权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当我们把教育的目标理解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知识的条件,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的服务,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完全学分制的本质,就是以一种服务的姿态来接受学生的选择,进而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学生的选择中实现优胜劣汰、实现教学相长。从理论上讲,学生的成才要经历选择和奋斗两个阶段,完全学分制就是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4、完全学分制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教育资源数量的相对富裕、结构的相对合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全学分制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市场规律为向导,它对教育本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具体到一所高校、一个学院、教师个人,都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机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充实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形成一种教育资源的动态的良性调整机制,让“一只无形的手”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持久发展。
由于传统的学年制和学分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尤其不能满足优秀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许多高校着手进行了完全学分制改革。目前,完全学分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校教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1、对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是与学年制相适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而学分制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注重目标管理。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准许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目前,处于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过渡阶段,尚未形成明确体制和模式。
2、对学生评价体系及奖惩措施的影响
理论上,完全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与此同时,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失去了可比性,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评价基层单位失去了可操作性。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人们对现行的学生奖惩措施的质疑。
3、对学生工作载体一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
目前,高校学生党、团基层组织设置是同学生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一致,白上而下建立一个从学校党(团)委到学院(系)分党(团)委、年级学生党支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完整的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界限,高校现行学生党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脱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们意识到,当学生自主选择了课程和上课时间以后,学生的基层单位一一班级的概念和纪律观念显然是淡化了,学生的归属感相应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情况下,学生受到的约束变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的行为管理和就业指导变得难以统一,甚至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时间组织学生开班会。
三、学分制条件下做好学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适应潮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举措
首先,要认识到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改革是一场教学管理领域的革命,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适应经济模式变化的必然选择。它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时代渴望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为此,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的活动,都可以大胆尝试,组织开展。作为学校学生工作,在改革中充分认识时代潮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度,从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队伍,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特点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有效方法,很有必要。
2、更新观念,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和老师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学分制的改革,说到底是引进一种竞争机制。这种竞争机制体现在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学校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对于老师,则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素质和技能。竞争观念的增强和竞争技能的提高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工作人员,也应该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注重从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提高自己。当然,学校要建设性的为他们提供条件,促进能者能晋升,劳者有回报。
3、明确目标,分散压力,充分调动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和“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充分发挥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专业老师的教书育人作用、高年级学生的同伴引导作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查漏补缺”作用等,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分散学生工作的压力,最大可能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可以实现学生工作的良性循环。
4、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完全学分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价值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些改革带给人们的冲击和震荡远远没有结束。而且会越来越剧烈。在这种大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学生、老师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学生工作必然要在一种全新的条件下开展。如何顺利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建设一支高效率的、动态稳定的、良性发展的学生工作队伍,正在成为高校思政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只要加强校际合作,互通经验,逐渐改革原有的学生工作思路、模式,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就能够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