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社区管理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论述,提出对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建议,这对于城市社区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管理;公共设施;居民需求
社区是社会化的“细胞”,加强社区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要更加迫切,加强和推进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现阶段社区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绩
(1)注重组织建设。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各社区调整充实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居委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片长、楼院门栋长、居民代表,形成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2)注重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态机制、矛盾调处机构、权益保障机构和应急管理机构。一些社区推行“1311”工作模式,即1名社区民警、3名专职治安员、带领1支社区夜巡队、管理1群治安楼栋长,基本上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强。(3)注重微笑服务。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微笑服务,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4)注重共驻共建。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社区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衔接,鼓励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活动。
二、现阶段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各社区开展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会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2)社区运转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驻社区的许多企事业单位逐渐在实行改制,改制后移交社区管理,其人员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管理难度较大,而且只将管理的任务移交了,“费随事转”往往难以落实,加上城区宜于人居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城区,导致社区无钱办事、无力办事。(3)社区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目前,社区范围内单位对社区工作理解、支持仍不够,社区内的私营企业和新开发小区的公共资源大部分没有向社区居民开放,不能资源共享、共创共建。(4)社区公共基础设施不达标。城中村、背街小巷的改造、安置小区建设、商品房小区开发很多都没有按规定落实公共设施,城市的公共娱乐休闲场所、环卫设施、文体设施、公共厕所、公共绿地等都比较匮乏。
三、对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建议
(1)社区发展规划要长远化。要用规划来引领发展,从上到下都要制订社区建设中长期的详细发展规划,对社区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划和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并落实好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撑等保障措施,努力把社区居委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要标准化。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3)社区管理体制要科学化。要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界定其性质、职能和责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工作准备制度,切实改变“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职能错位问题。(4)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要常态化。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5)社区投入机制要多元化。大力支持社区结合社区服务举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6)社区建设发展要信息化。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覆盖本区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7)社区干部关爱要人性化。社区干部“进口要活”,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积极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任职,新录用的公务员一律到社区锻炼,稳步实施“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社区干部“出口要优”,每年定向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一批公务员,特别优秀的社区工作人员调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积极推行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
【关键词】社区管理;公共设施;居民需求
社区是社会化的“细胞”,加强社区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要更加迫切,加强和推进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现阶段社区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绩
(1)注重组织建设。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各社区调整充实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下属的居委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片长、楼院门栋长、居民代表,形成居委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2)注重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态机制、矛盾调处机构、权益保障机构和应急管理机构。一些社区推行“1311”工作模式,即1名社区民警、3名专职治安员、带领1支社区夜巡队、管理1群治安楼栋长,基本上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强。(3)注重微笑服务。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微笑服务,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4)注重共驻共建。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推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社区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衔接,鼓励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浴室、文体和科教设施,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活动。
二、现阶段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各社区开展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会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2)社区运转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驻社区的许多企事业单位逐渐在实行改制,改制后移交社区管理,其人员情况不明、底子不清,管理难度较大,而且只将管理的任务移交了,“费随事转”往往难以落实,加上城区宜于人居和相对发达的经济状况,周边农村地区的居民也纷纷涌入城区,导致社区无钱办事、无力办事。(3)社区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目前,社区范围内单位对社区工作理解、支持仍不够,社区内的私营企业和新开发小区的公共资源大部分没有向社区居民开放,不能资源共享、共创共建。(4)社区公共基础设施不达标。城中村、背街小巷的改造、安置小区建设、商品房小区开发很多都没有按规定落实公共设施,城市的公共娱乐休闲场所、环卫设施、文体设施、公共厕所、公共绿地等都比较匮乏。
三、对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建议
(1)社区发展规划要长远化。要用规划来引领发展,从上到下都要制订社区建设中长期的详细发展规划,对社区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划和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并落实好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撑等保障措施,努力把社区居委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要标准化。要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并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3)社区管理体制要科学化。要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界定其性质、职能和责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工作准备制度,切实改变“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职能错位问题。(4)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要常态化。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5)社区投入机制要多元化。大力支持社区结合社区服务举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6)社区建设发展要信息化。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覆盖本区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通过社区网站、呼叫热线、短信平台和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自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7)社区干部关爱要人性化。社区干部“进口要活”,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积极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任职,新录用的公务员一律到社区锻炼,稳步实施“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社区干部“出口要优”,每年定向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考录一批公务员,特别优秀的社区工作人员调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积极推行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