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电影院的从业人员,我们电影院不属于豪华那类的,拥有800个座位,算是中等规模吧。我在影院呆了近20个年头了,经验多多,感慨也多多。如果用几句话来说说我们的现状,那就是:票价越来越高了,观众越来越少了,电影院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真的是既紧张又无奈!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是和《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一起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每周都去电影院,那是我们唯一的文娱形式了。也正是有这爱好,大学落榜后我就选择了电影院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
我现在如愿以偿天天可看免费的电影了,而我那一帮儿时的朋友可就惨了。他们大都是工薪阶层,不少还住在大杂院里,成天在为生计而奔波,虽然茶饭无忧,但钱攥在手里可紧着呢,要让他们掏出百儿八十块钱进影院,那得决心再三,这可是高档消费啊!
其实,他们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不想花那么多钱。有时他们找个由头跑到我这儿来,我也行个方便“开后门”让他们进场。就像他们说的:影院里的空座那么多,人多人少不都是一样放啊!不过有一次给经理逮着了,这一阵好撸,还被扣了当月的奖金。这一来,他们也挺知趣的,不再来给我添麻烦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酸酸的。
我一直认为,现在电影市场是虚火旺盛,实际上是不断地在“打摆子”,冷冷热热。有时,放映观众喜爱或是有影响力的大片,确实前呼后拥,甚至还有人不怕风寒在门口等退票。但这样的盛况不多,在平常的时间,场子里大都坐不满,上座率在30%左右,超过50%那就是烧高香了,最少的时候只有10多位观众,你横躺着竖卧着都绰绰有余。此时连片租、电费都挣不上!在非节假日的平时,日场观众更为萧条。按规定每场只要超过四位观众就得放映,但常常连这一可怜的数目也没有。为此,我们取消了预售票,现售现映。再说周二的半价,以5月9日为例,《理发师》是一部新片,按往日的经验,我们只安排了一个日场,也只售出11张票,因为对那些退休的老年人来说,20元也是一个“高价”,他们也消费不起。
“这是怎么了?”我们职工们都想不通,也经常在一起议论,但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这都是近些年搞什么市场化,实施高票价给闹的。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没有众多的观众,只靠几场高票价的红火,那是赚不到钱的。为了广开财源,我们没少动脑筋,想办法,什么开小卖部啊,增设咖啡雅座啊,还组织早早场、晚晚场,甚至用电影票去换一些实物搞现场抽奖,但这些招数都不太管用,连赔钱赚吆喝都谈不上。是啊,本来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的旁门左道,把观众推进影院才是正道。
有一阵子看到别的影院搞团体包场,效益不错,我们也跟着去做,一趟深水才知道其中的深浅。搞团体包场是省心,票一次性出笼,但由于影片本身先天不足,不是刚刚热演过的片子,就是上面号召去看的片子,吸引力不是最强。何况,团体票价是要打折扣的,还要给对方单位组织的人员回扣。这年头,你不给点好处,谁理你啊!这样七七八八下来,票面的价格就低得去了。
就是这样也不一定赚来人气,包场电影是免费发票,现在人们有一种心理,只要一提“免费”似乎就掉了价。反正又不掏自己的腰包,片子也并非一定要看,许多人并不一定进场。更有不少女性正好用这个时间结伴去逛商场了。因此,表面上看,这场票全给“卖”了,但场子里的观众是打了折扣的,结果是那些想看电影的人由于囊中羞涩,不能观赏电影,而拿到票的人却不一定去影院,你说这现象公平吗?
电影本来是大众娱乐的形式,而如今则成了有钱人高档的消费,大众远远地离开。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它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靠少数观众来赚高额票房是十分可悲的。
我认为,高票价与上座率是不能相互调和的两极,你实施高票价,观众肯定多不了。有人把高票价说成是上座率的天敌,我很欣赏这句话。不能只把电影院当作摇钱树,再如此高票价地运作下去,就等于是自己搬着砖头垒墙堵死了电影院的大门,归根结底一句话,“利”字当头是会毁了我们的电影市场的!
我从小就爱看电影,是和《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平原游击队》一起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每周都去电影院,那是我们唯一的文娱形式了。也正是有这爱好,大学落榜后我就选择了电影院作为自己的工作单位。
我现在如愿以偿天天可看免费的电影了,而我那一帮儿时的朋友可就惨了。他们大都是工薪阶层,不少还住在大杂院里,成天在为生计而奔波,虽然茶饭无忧,但钱攥在手里可紧着呢,要让他们掏出百儿八十块钱进影院,那得决心再三,这可是高档消费啊!
其实,他们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不想花那么多钱。有时他们找个由头跑到我这儿来,我也行个方便“开后门”让他们进场。就像他们说的:影院里的空座那么多,人多人少不都是一样放啊!不过有一次给经理逮着了,这一阵好撸,还被扣了当月的奖金。这一来,他们也挺知趣的,不再来给我添麻烦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酸酸的。
我一直认为,现在电影市场是虚火旺盛,实际上是不断地在“打摆子”,冷冷热热。有时,放映观众喜爱或是有影响力的大片,确实前呼后拥,甚至还有人不怕风寒在门口等退票。但这样的盛况不多,在平常的时间,场子里大都坐不满,上座率在30%左右,超过50%那就是烧高香了,最少的时候只有10多位观众,你横躺着竖卧着都绰绰有余。此时连片租、电费都挣不上!在非节假日的平时,日场观众更为萧条。按规定每场只要超过四位观众就得放映,但常常连这一可怜的数目也没有。为此,我们取消了预售票,现售现映。再说周二的半价,以5月9日为例,《理发师》是一部新片,按往日的经验,我们只安排了一个日场,也只售出11张票,因为对那些退休的老年人来说,20元也是一个“高价”,他们也消费不起。
“这是怎么了?”我们职工们都想不通,也经常在一起议论,但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这都是近些年搞什么市场化,实施高票价给闹的。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没有众多的观众,只靠几场高票价的红火,那是赚不到钱的。为了广开财源,我们没少动脑筋,想办法,什么开小卖部啊,增设咖啡雅座啊,还组织早早场、晚晚场,甚至用电影票去换一些实物搞现场抽奖,但这些招数都不太管用,连赔钱赚吆喝都谈不上。是啊,本来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的旁门左道,把观众推进影院才是正道。
有一阵子看到别的影院搞团体包场,效益不错,我们也跟着去做,一趟深水才知道其中的深浅。搞团体包场是省心,票一次性出笼,但由于影片本身先天不足,不是刚刚热演过的片子,就是上面号召去看的片子,吸引力不是最强。何况,团体票价是要打折扣的,还要给对方单位组织的人员回扣。这年头,你不给点好处,谁理你啊!这样七七八八下来,票面的价格就低得去了。
就是这样也不一定赚来人气,包场电影是免费发票,现在人们有一种心理,只要一提“免费”似乎就掉了价。反正又不掏自己的腰包,片子也并非一定要看,许多人并不一定进场。更有不少女性正好用这个时间结伴去逛商场了。因此,表面上看,这场票全给“卖”了,但场子里的观众是打了折扣的,结果是那些想看电影的人由于囊中羞涩,不能观赏电影,而拿到票的人却不一定去影院,你说这现象公平吗?
电影本来是大众娱乐的形式,而如今则成了有钱人高档的消费,大众远远地离开。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它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靠少数观众来赚高额票房是十分可悲的。
我认为,高票价与上座率是不能相互调和的两极,你实施高票价,观众肯定多不了。有人把高票价说成是上座率的天敌,我很欣赏这句话。不能只把电影院当作摇钱树,再如此高票价地运作下去,就等于是自己搬着砖头垒墙堵死了电影院的大门,归根结底一句话,“利”字当头是会毁了我们的电影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