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和考试作弊是一对“双胞胎”,从产生考试形式和制度起,就存在着考试作弊行为。高校采取考试行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旨在检验教学双向实际效果和质量评价,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状况,不断激励和引导师生以后的教学过程,对于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部分学生在考核不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或者试图寻求答案,形成考试作弊,危害到考试正常功能和积极作用,无法得到真正的考核结果,丧失了考试的意义。当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一种常见行为,而且日趋严重。这种歪风邪气违背公平、公正原则,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助长学生的不良品德,败坏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高校应阐明这一不端行为的性质与危害性,并依据当前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考风建设,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不良现象。
一 考试作弊的性质与危害性
2003年教育部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考试作弊是将本不属于自己的成绩或结果,通过偷窃的手段占为己有,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1 损害公平竞争
考试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实现公平竞争;这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以证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实在的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以衡定、评判、甄别学生学业成就。考试作弊者在参与竞争活动中突破竞争规则的约束,违背诚实品性,企盼在摆脱竞争规则的束缚、逃避惩罚机制的基础上获取好成绩、得到多种好处。当前,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看来,高校学生作弊行为动摇了公平竞争的基础,破坏考试的衡量功能,无法如实反映出教学效果,容易促使教学工作人员由于假象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不仅如此,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不良之风如果无休止地蔓延,不仅危及我国国民素养的提升以及国家信誉的增强,而且会波及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 丧失诚信尊严
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应对考试,既是考试有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素养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反映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好成绩能带来较多的好处;尽管考试成绩并不代表在校大学生的能力,但用人单位仍然将其作为衡量应届毕业生的重要标准,对于考试成绩较差的新员工,用人单位存在着不放心的心态。除了成绩与就业挂钩之外,有的还与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基于此,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现实压力和获得较多物质利益中倾向于通过作弊方式获取好成绩,关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关心物质效益而抛弃诚信、轻视精神效益。这一做法既是否定自身能力的表现,又是亵渎良好学风校风的行径,丧失诚信尊严。
3 冲击德育目的
高校既是“成才”教育,更是“成人”教育;这赋予了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课程设置上看,高校开设了关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文化熏陶、思想道德升华等课程,能够全面促使学生“成人”“成才”;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而道德素养并没有跟着提升,甚至出现滑坡状况。考试作弊加剧了道德滑坡的现状,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这种自欺欺人、漠视规则的行为,明知故犯,铤而走险,在价值标准上混淆是非、迷失方向,严重冲击德育目的。实际上,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品质素养的问题,更是与教育中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实有密切关联。
二 考试作弊的特点
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方法越来越“巧妙”。与以往考试作弊由高年级趋于低年级,由单干趋于合伙,由考场内趋于考场外等,与传统特征相比较,当代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存在许多新特点。
1 考试作弊理由泛、人数多
在以往的学生作弊行为中,个人行为较多,通常会被贬低和歧视;时至今日,学生作弊多数体现为合伙进行:或者手势语言;或者抄袭;甚至冒名顶替等。以往观点认为只有差生才可能考试作弊,但现在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参与作弊:成绩差的学生追求及格,成绩好的学生追求各种荣誉和利益,成绩中等的学生认为随大流、不吃亏;一些学生因为朋友、室友、老乡等缘故合作作弊,甚至一些学生享受作弊时与监考教师“斗智斗勇”的“乐趣”。同以往相比较,社会对于考试作弊的认识也产生变化,在严厉谴责作弊现象、对缺乏诚信失望的同时,并没有明显加强惩罚作弊的行动,甚至放宽了对于作弊行为的容忍程度,致使一些高校学生将作弊看成是技能和本领。
2 考试作弊技术高、形式多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渗透到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中,如公共课、专业课、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级证书考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弊现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作弊形式不断更新,所使用的作弊工具日益趋于现代化,其技术性、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诸如缩印纸片复制答案,采用隐形无线耳机、能偷看后座和旁座试卷的“特殊观察镜”纽扣式摄像头、笔形摄像头等获取答案,将LED系列作弊工具置放到格尺、橡皮、眼镜盒、文具袋中传递信息,只有口香糖式骨感发射器可以放在口腔内,通过牙齿震动控制信号发射等。学生所采用的这些技术高超,形式多样,增加了监考人员反作弊的难度。
3 考试作弊职业化、规模化
当前,“枪手”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日趋增多的趋势。“枪手”被一些作弊集团或机构组织起来,由这些集团或机构负责寻找考源,或办理完考试所需要的相关证件,“枪手”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并依照约定获得报酬;或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集体研究和完成在考场中传递出来的试卷内容,并通过伪基站传递信息。考试作弊在职业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明确分工,完善考试作弊的各个环节,形成考试作弊规模化。作弊机构或集团既寻找“客户”,又负责通过考场偷题,由已准备妥当的专业技术人员解答后不断向外传送试题答案。这一作弊流程准备充分、计划周详,环环相扣,形成作弊“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并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扩大经营范围,满足不同区域的“客户”需要,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三 考试作弊的原因探索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由个别人发展到规模化、职业化,由某一类型的考试形式蔓延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具有多种原因:既有个人道德素养的原因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原因。
1 学生原因
当前,考试作弊的高校学生并非全都是成绩差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学生干部。在考试作弊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多种主观心理作祟。第一,侥幸心理。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习惯“临时抱佛脚”,并把时间花在研究如何提高作弊技巧方面,认为自己的作弊手段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能蒙混过关,并获得佳绩。第二,虚荣心和自私心理。部分学生没有培养自身的价值取向,自私心重、虚荣心强,通过作弊方法获取优秀成绩,并以此作为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资本,为“发展自我”做好铺垫。第三,不公平和法不责众心理。部分学生起初并没有实施作弊行为,但在看到其他同学通过作弊而获得的佳绩时,逐渐产生不公平的心理,致使自己也步入作弊的行列;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作弊人数众多,法不责众,从而愈发大胆,作弊行为愈演愈烈。
2 学校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在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和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遭遇多重挑战,出现很多漏洞,致使学生考试作弊有可趁之机。第一,当前高校中部分教学理念和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落后于现实发展与要求,采取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不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促使学生想尽办法提高考试成绩,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考试作弊。第二,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在岗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再加上高水平的教师流失容易引进难,一些资质和水平较差的教师被临时推上教学讲台,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知识,甚至引发学生厌学逃课,并最终采取作弊方法应对考试检测。第三,在考试管理中,不同监考教师对考纪重视程度不同,对于学生考试作弊也采取不同的做法,监考教师的不严谨行为无形中鼓励学生的作弊行径。
3 社会原因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虽然发生在校园里,但它的负面作用却穿透校园而影响社会,同时,它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社会,是一种社会行为。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信息化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应用到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中。学生在考试中采用高科技、智能化的工具,作弊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更难被发现和察觉。第二,由于各种应试教育的存在,分数的高低成为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成为衡量能否树立榜样的标准,成为自我价值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准。这一社会评价体系尽管存在着不完整的状况,但在现实中却鼓励着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第三,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注重录用“学历型”人才,重视文凭和证书,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激发部分学生通过考试作弊以获取好成绩。
四 考试作弊的应对方法
为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抵制学生投机取巧的虚假作风,确保高校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自觉配合,还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与辅助,才能制定出应对考试作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1 强化学生意识
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一方面,使学生确立明晰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己自主学习,不断加强理论基础和知识积累,从容应对各种检查与测试,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考试作弊行为。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自制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明辨是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外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评价来约束这种违反考纪的行为。正是通过教育,对学生产生自律与他律双重规范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自我陶冶提升,逐渐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规范自己的同时,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以减少并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2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质量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进而涉及到学生考试作弊与否的现实问题。教师优质的教学质量不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也增多了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促使学生乐意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劣质的教学质量会导致学生逃学旷课,即使通过点名或其他方式促使学生来到课堂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向学。众所周知,学生考试时之所以需要作弊,是因为课程知识没有学牢学好,对该课程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企图通过作弊方式来提升成绩。可见,教师教学质量优劣从间接层面影响着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另外,具有优质教学的教师不仅在课程知识方面教导学生,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能深刻影响着学生,能以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这是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无法企及的教育优势。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在课程知识和人格魅力上深刻影响学生,能防止和遏制学生考试作弊的不正之风。
3 改变考核方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求真务实态度的高质量人才,考试则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在多个专业、科目的考试中,教师为简单明了地区分学生的优秀与否,习惯于用相同内容的考试形式,用一种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形成以考试分数作为识别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使部分学生为提高考试成绩,采用了包括作弊行为在内的多种方法予以应对。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完善考核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覆盖全书内容,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注重考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否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变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科目、专业的特点,推行教考分离,在重视笔试的同时加大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的比重,从而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 实施从严治考
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反映个人道德素养、影响教师科学评价学生、破坏高校公平公正的作风和良好学风的行为,也是涉及高校考纪中具体内容的行为。众所周知,有法必依,否则制定出来的法律将成为一文废纸。对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白无误地制定相关纪律规章制度:一方面,高校职能部门依照正当的程序落实考务人员的工作范畴、具体任务等,在表彰工作认真负责的考务人员的同时,敢于指出不负责任考务人员的工作失误,并依照纪律规定从严处理;另一方面,高校职能部门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从严规范学生、处罚考试作弊的学生。高校实施从严治考,通过在考务人员和学生两个层面的严格规范与治理作弊行为,提升学生作弊违纪的风险和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威慑学生,确保学生自觉远离考试作弊这种违纪行为。
当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突出问题,防止与杜绝这一不良行为和现象的任务,既艰巨又复杂。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掌握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原因,并从教师、学生、考试本身、外在规范等方面着手研究,寻求应对学生考试作弊的有效手段,从内外两个层面祛除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促使考试充分发挥检验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电[2003]504号). 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2003-12-26.
[2]李春秋,贾淑斌,王宝江. 诚信助你成功——大学生诚信建设读本[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永.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一 考试作弊的性质与危害性
2003年教育部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明确指出:“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考试作弊是将本不属于自己的成绩或结果,通过偷窃的手段占为己有,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1 损害公平竞争
考试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实现公平竞争;这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以证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实在的能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以衡定、评判、甄别学生学业成就。考试作弊者在参与竞争活动中突破竞争规则的约束,违背诚实品性,企盼在摆脱竞争规则的束缚、逃避惩罚机制的基础上获取好成绩、得到多种好处。当前,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看来,高校学生作弊行为动摇了公平竞争的基础,破坏考试的衡量功能,无法如实反映出教学效果,容易促使教学工作人员由于假象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不仅如此,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不良之风如果无休止地蔓延,不仅危及我国国民素养的提升以及国家信誉的增强,而且会波及整个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 丧失诚信尊严
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应对考试,既是考试有效运作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素养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反映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好成绩能带来较多的好处;尽管考试成绩并不代表在校大学生的能力,但用人单位仍然将其作为衡量应届毕业生的重要标准,对于考试成绩较差的新员工,用人单位存在着不放心的心态。除了成绩与就业挂钩之外,有的还与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基于此,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现实压力和获得较多物质利益中倾向于通过作弊方式获取好成绩,关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关心物质效益而抛弃诚信、轻视精神效益。这一做法既是否定自身能力的表现,又是亵渎良好学风校风的行径,丧失诚信尊严。
3 冲击德育目的
高校既是“成才”教育,更是“成人”教育;这赋予了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课程设置上看,高校开设了关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文化熏陶、思想道德升华等课程,能够全面促使学生“成人”“成才”;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而道德素养并没有跟着提升,甚至出现滑坡状况。考试作弊加剧了道德滑坡的现状,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这种自欺欺人、漠视规则的行为,明知故犯,铤而走险,在价值标准上混淆是非、迷失方向,严重冲击德育目的。实际上,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品质素养的问题,更是与教育中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实有密切关联。
二 考试作弊的特点
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方法越来越“巧妙”。与以往考试作弊由高年级趋于低年级,由单干趋于合伙,由考场内趋于考场外等,与传统特征相比较,当代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存在许多新特点。
1 考试作弊理由泛、人数多
在以往的学生作弊行为中,个人行为较多,通常会被贬低和歧视;时至今日,学生作弊多数体现为合伙进行:或者手势语言;或者抄袭;甚至冒名顶替等。以往观点认为只有差生才可能考试作弊,但现在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综合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参与作弊:成绩差的学生追求及格,成绩好的学生追求各种荣誉和利益,成绩中等的学生认为随大流、不吃亏;一些学生因为朋友、室友、老乡等缘故合作作弊,甚至一些学生享受作弊时与监考教师“斗智斗勇”的“乐趣”。同以往相比较,社会对于考试作弊的认识也产生变化,在严厉谴责作弊现象、对缺乏诚信失望的同时,并没有明显加强惩罚作弊的行动,甚至放宽了对于作弊行为的容忍程度,致使一些高校学生将作弊看成是技能和本领。
2 考试作弊技术高、形式多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渗透到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中,如公共课、专业课、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级证书考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弊现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作弊形式不断更新,所使用的作弊工具日益趋于现代化,其技术性、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诸如缩印纸片复制答案,采用隐形无线耳机、能偷看后座和旁座试卷的“特殊观察镜”纽扣式摄像头、笔形摄像头等获取答案,将LED系列作弊工具置放到格尺、橡皮、眼镜盒、文具袋中传递信息,只有口香糖式骨感发射器可以放在口腔内,通过牙齿震动控制信号发射等。学生所采用的这些技术高超,形式多样,增加了监考人员反作弊的难度。
3 考试作弊职业化、规模化
当前,“枪手”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日趋增多的趋势。“枪手”被一些作弊集团或机构组织起来,由这些集团或机构负责寻找考源,或办理完考试所需要的相关证件,“枪手”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并依照约定获得报酬;或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集体研究和完成在考场中传递出来的试卷内容,并通过伪基站传递信息。考试作弊在职业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规模,明确分工,完善考试作弊的各个环节,形成考试作弊规模化。作弊机构或集团既寻找“客户”,又负责通过考场偷题,由已准备妥当的专业技术人员解答后不断向外传送试题答案。这一作弊流程准备充分、计划周详,环环相扣,形成作弊“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并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扩大经营范围,满足不同区域的“客户”需要,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三 考试作弊的原因探索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由个别人发展到规模化、职业化,由某一类型的考试形式蔓延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形式,具有多种原因:既有个人道德素养的原因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原因。
1 学生原因
当前,考试作弊的高校学生并非全都是成绩差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学生干部。在考试作弊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多种主观心理作祟。第一,侥幸心理。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习惯“临时抱佛脚”,并把时间花在研究如何提高作弊技巧方面,认为自己的作弊手段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能蒙混过关,并获得佳绩。第二,虚荣心和自私心理。部分学生没有培养自身的价值取向,自私心重、虚荣心强,通过作弊方法获取优秀成绩,并以此作为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资本,为“发展自我”做好铺垫。第三,不公平和法不责众心理。部分学生起初并没有实施作弊行为,但在看到其他同学通过作弊而获得的佳绩时,逐渐产生不公平的心理,致使自己也步入作弊的行列;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作弊人数众多,法不责众,从而愈发大胆,作弊行为愈演愈烈。
2 学校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在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和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遭遇多重挑战,出现很多漏洞,致使学生考试作弊有可趁之机。第一,当前高校中部分教学理念和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落后于现实发展与要求,采取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不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促使学生想尽办法提高考试成绩,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考试作弊。第二,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在岗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再加上高水平的教师流失容易引进难,一些资质和水平较差的教师被临时推上教学讲台,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知识,甚至引发学生厌学逃课,并最终采取作弊方法应对考试检测。第三,在考试管理中,不同监考教师对考纪重视程度不同,对于学生考试作弊也采取不同的做法,监考教师的不严谨行为无形中鼓励学生的作弊行径。
3 社会原因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虽然发生在校园里,但它的负面作用却穿透校园而影响社会,同时,它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社会,是一种社会行为。第一,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信息化不断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应用到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中。学生在考试中采用高科技、智能化的工具,作弊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更难被发现和察觉。第二,由于各种应试教育的存在,分数的高低成为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成为衡量能否树立榜样的标准,成为自我价值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准。这一社会评价体系尽管存在着不完整的状况,但在现实中却鼓励着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第三,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注重录用“学历型”人才,重视文凭和证书,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激发部分学生通过考试作弊以获取好成绩。
四 考试作弊的应对方法
为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抵制学生投机取巧的虚假作风,确保高校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学生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自觉配合,还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与辅助,才能制定出应对考试作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1 强化学生意识
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一方面,使学生确立明晰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己自主学习,不断加强理论基础和知识积累,从容应对各种检查与测试,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考试作弊行为。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自制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明辨是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外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评价来约束这种违反考纪的行为。正是通过教育,对学生产生自律与他律双重规范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管理、自我陶冶提升,逐渐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规范自己的同时,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以减少并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2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质量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进而涉及到学生考试作弊与否的现实问题。教师优质的教学质量不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也增多了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促使学生乐意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劣质的教学质量会导致学生逃学旷课,即使通过点名或其他方式促使学生来到课堂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心向学。众所周知,学生考试时之所以需要作弊,是因为课程知识没有学牢学好,对该课程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企图通过作弊方式来提升成绩。可见,教师教学质量优劣从间接层面影响着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另外,具有优质教学的教师不仅在课程知识方面教导学生,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能深刻影响着学生,能以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这是教学质量较差的教师无法企及的教育优势。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在课程知识和人格魅力上深刻影响学生,能防止和遏制学生考试作弊的不正之风。
3 改变考核方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求真务实态度的高质量人才,考试则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在多个专业、科目的考试中,教师为简单明了地区分学生的优秀与否,习惯于用相同内容的考试形式,用一种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形成以考试分数作为识别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使部分学生为提高考试成绩,采用了包括作弊行为在内的多种方法予以应对。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完善考核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覆盖全书内容,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注重考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否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变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科目、专业的特点,推行教考分离,在重视笔试的同时加大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成绩的比重,从而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4 实施从严治考
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反映个人道德素养、影响教师科学评价学生、破坏高校公平公正的作风和良好学风的行为,也是涉及高校考纪中具体内容的行为。众所周知,有法必依,否则制定出来的法律将成为一文废纸。对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白无误地制定相关纪律规章制度:一方面,高校职能部门依照正当的程序落实考务人员的工作范畴、具体任务等,在表彰工作认真负责的考务人员的同时,敢于指出不负责任考务人员的工作失误,并依照纪律规定从严处理;另一方面,高校职能部门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从严规范学生、处罚考试作弊的学生。高校实施从严治考,通过在考务人员和学生两个层面的严格规范与治理作弊行为,提升学生作弊违纪的风险和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威慑学生,确保学生自觉远离考试作弊这种违纪行为。
当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突出问题,防止与杜绝这一不良行为和现象的任务,既艰巨又复杂。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掌握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原因,并从教师、学生、考试本身、外在规范等方面着手研究,寻求应对学生考试作弊的有效手段,从内外两个层面祛除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促使考试充分发挥检验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电[2003]504号). 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2003-12-26.
[2]李春秋,贾淑斌,王宝江. 诚信助你成功——大学生诚信建设读本[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永.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