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感动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似乎都很喜爱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者是亲赴绿水青山的感官享受,前者是足不出户却犹在绿水青山中的心灵体验。现代人往往选择去不同于日常环境的陌生地度假。旅途中,哪怕开着熟悉的车,听着家人同样的絮叨,吃着习以为常的食物,感受却与平时大不相同,似乎在风景秀丽的野外或陌生的城市,平常事都更值得珍惜,也更易触动日渐麻木的心。
  旅途的珍贵便在于此,它把人们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置于更广阔的世界里的一个角落,让人体会自身的渺小,体会自然和社会的壮阔伟大。每次置身于不同的环境是“体验”,而外物环境作用于心灵便是“感动”了。
  我和心灵的“感动”打交道最为频繁的时候是在戏剧社。有次社里排练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的话剧,剧里一位美丽、热恋中的女兵战友最终死在了我们几位女兵的怀里,此处的“心有所感”——对战友离去的不舍,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惋惜,对敌人的恨,对战争残酷的无奈——都是表演上的难题。最后我们是如何处理这段情绪的我已记不大清了,但导演是如何讲这场戏的我却记忆犹新。他说,这场戏最难的就是演痛不欲生,演不舍难耐,因为脱离了生离死别的痛不欲生是假的,假的情绪必定不能感染观众。演员应该注重内心相似的体验,譬如奶奶生了一场大病,儿时玩伴即将搬去另一座城市,甚至运动受伤肢体疼痛。在舞台上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和转化这种体验,得到的心有所感是真实的,真实的情绪便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我有一位朋友是在美国长大的中日混血儿,他的母语是英文,但得益于家庭,他能流利地说中文,亦能说一点日语。更可贵的是,他能轻易理解我的思维。优异的语言能力帮助他被多种文化接受,这让感到难以融入异国的我羡慕不已。
  他偶然说起一件学龄前的小事,上幼儿园时他的同学最喜欢的午餐是花生草莓酱吐司,而他最爱妈妈亲手做的手握寿司。有一天他正准备开动时,发现同学们围成一团研究他的寿司,还评论道:“太可怕了!你竟然吃黑色的纸。”他非常难过,因为担心被小伙伴孤立,无比美味的食物没吃几口便放下了。回到家后,他哭着抱怨再也不带妈妈做的便当去学校。第二天,他惊讶地发现妈妈做了很多寿司带到幼儿园,欢迎感兴趣的小朋友试吃。老师也积极鼓励同学们尝试,他这时才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骄傲,
  这件事让我感动不已,究其原因,是我们俩的成长经历虽相去甚远,但文化迷失上的体验在根本上是相似的。他的经验触发了我的同情心,帮助我正视文化差异的普遍性,這与从小生活在中国还是美国并无关系,甚至他所受到的冲击远甚于我,因为毕竟我已成年,而故事中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这样的“感动”来源于对相同或相似经历的认同感,从而引发喜悦或悲伤的情绪。因而,我们读书、旅行、看戏、与人交流,尽可能地积累不同的际遇,产生对他人和他事的认同感,便可以他人和他事为师,收获人生感悟。
其他文献
自上古至现代,每一代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乃至整个群体的存在产生相当大的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里去?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三个终极问题从我们出生到我们死亡,会始终萦绕在我们脑海中。平时我们或许会因为一时的忙碌而暂时忘却思索,但在夜深人静时,它们总会悄然而至。  我仍记得我幼时与自己身体的一次“对话”。  镜子前,一个矮小的孩子看着光滑平面映射出的影像,那小孩就是我
期刊
肩并着肩,面目模糊  伯爵和夫人躺在石基  他们体面的气度隐隐可见  自接合的盔甲,僵硬的褶皱  那微弱的荒诞的暗示——  他们脚下的小狗  这种前巴洛克风格的朴素  几乎不能留住视线,直到  看见他左于的护手套,仍旧  空空地攥在另一边:然后  发现,带着锋利而温柔的震撼  他的手抽回,握住她的于  他们想不到会躺这么久  雕像中的这种忠诚  正是朋友们看到的细处  雕刻者摆脱受人托付的  腻味
期刊
我祈祷一场瓢泼大雨,洗净这世间百态纷纷扰扰潮起潮落。  命运安排好的故事就像一部小说,再怎么躲避都躲不过的天灾人祸。  生和死全不在我,善与恶也不在我,世间的洪流滚滚向前把人一笔都带过。  ——题记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然而听到噩耗的一瞬间,手还是不自主地停到半空中,迟迟不肯下落。但我知道,那颗眼睛眨得很慈祥的星星,昨晚坠落到另一方净土了。  第一次见太外婆距现在也颇有些年月了。从脑海中搜索“太外
期刊
一、方法讲解  许多学生在写记人叙事抒情类作文时,在情感表达上,往往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不知如何抒情,情感表达苍白;二是滥于抒情,情感表达空泛。情感表达苍白,则文气弱,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情感表达空泛,则内容虚,难以形成持久而强劲的感染力。当然,两个问题,各有各的解决办法,但有一个方法,却有一举两得的作用,那就是在写作中,寄情于物。  寄情于物,一方面是情感表达的途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物
期刊
连续几周的必修课,都在围绕日本幻想文学《天守物语》展开阅读和讨论。上一周我和一位台湾学生用中文表演了其中的一段,收到了不少日本学生的反馈。  《天守物语》是日本浪漫主义作家泉镜花(1873-1939)在1917年完成的剧本。讲的是在姬路城的天守(日本建筑学术用语,指城楼),住着一群以富姬夫人为首的女妖,但凡擅闯天守的凡人没有一个可以活着离开那里。郁郁不得志的驯鹰者图书之助是一名武士,因为看管不严,
期刊
那个生物是谁  他又在渴望谁?  那是我,我坚信。我  并不试图叫出他的名字  因为怕他把我踩在聊下。  你相信什么,他问道。  我们都想要独处,  我回答他,除了我们  不想独处的时候;这个世界  已经向我的悲伤敝开  并且吃掉了它的大部分;  而今天是一个礼物于是  我準备好接受你。  荐诗/光诸  这首诗是一首具有神秘色彩的诗,使人想起19世纪的象征主义作品。初看让人有些费解,但只要你有生活
期刊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编剧: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贾科·丹纳尔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杰罗姆·弗林/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西尔莎·罗南  类型:剧情/动画/传记  上映日期:2017-12-08  片长:95分钟  最近一部和梵高有关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悄然上映,它没有夺目的明星阵容和花哨的动作场面,而是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去回顾
期刊
创作谈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虱子咬人通常不会只咬一口,而是贪得无厌地以第一个伤口为直径,方圆寸长的皮肤都会被咬。虱子咬人留下的包,中间有一个圆点凸起,质地坚硬。整个包都让人十分痛痒,并且越挠越痛痒。如果你在用力挠时恰巧碰到了正在吸食鲜血的虱子,把它的身体挤破了,它体内的病原体很可能会随着抓痒被带入它咬的伤口,引发一系列后遗症。  初中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只觉得画面不良
期刊
这是一个动感的年代,速度与节奏变成生活的代名词,人们一天一天让自己身处前所未有的辽阔之下,却将生活过得越发粗疏,让外在的动感与感动背道而馳。此时,我们是否要将自己从科学与理性中暂时解放出来,回到生活本身,感受每一个细节,为之而动情动心,恢复其本有的温情。
期刊
★★★  知青穿上一件鲜红大衣,抹一只艳彩胭脂,挥一挥拳头,“绝不服输。”她说。  出门去等公司的车来接。  车子来迟了。  知青拉一拉大衣襟。  一阵寒风吹来,她打一个冷战,老天,这里快变西伯利亚了。  她想起女上司幽幽地抱怨: “早上不愿起床时,只想叫‘所有的名与利都不要了,让我多睡三个小时吧’。”真没出息。  知青不由得笑出来。  她顿着足取暖,该死的司机,把车开到什么地方去了。  就在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