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走访江苏省内的多所高校创业学生和创业指导教师,着力研究高校内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炼出促进作用的范式。在访谈样本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全面准确,不仅征求了高校内创新创业主力学生的意见,也采集了高校学工、教学、团学等部门资深教师、社会创业客座导师的意见。研究显示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在创业活动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良好的高校环境氛围是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性作用;孵化性作用;拔节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15-03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日益重视,我国创业整体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大学生作为综合实践能力高、知识相对全面、视野相对开阔的青年群体,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着自身优势,逐步成長为我国创业活动中重要的新生力量。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9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创业活跃程度也在逐年提升。尤其是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和一些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域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基地。
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整体态势向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体成果也逐年凸显,但是各高校间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创业活动质量的差异性也在进一步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区位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相同城市的高校间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不平衡。为探讨差异性的来源,国内学者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如董磊、孙笑浓等的研究探索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曾建国等选取三个创业活动程度高的城市进行调研,对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苏益南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探索,梁丽、龚宇平等提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性思考,季永波等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的评判指标体系并提供了实证性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均有力地证明了创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向推动作用,从各个层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活跃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思路。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着眼于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综合考虑对高校所处城市的文化氛围、创业政策、发展水平、经济区位等社会因素,探索这些综合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产生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促成作用。这种研究视角是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体式对待,但是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立体性。因为从当前高校内部的创业支持性环境来看,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贯彻滞后、创业教育师资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欠缺、创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实践平台建设和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质量与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将高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分离,深入研究创业学生在高校内部环境因素下的发展路径,为高校明确自身的配套着力点,从学校层面加强宏观把控和系统建设提供研究支持。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高校中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关联度最高的在读学生和高校教师为访谈对象。学生访谈对象主要选取创新创业社团的学生干事及创新创业大赛计划赛的参加者为被访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没有创业经历,但是创业意愿较强,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也比较深刻。教师被访对象主要为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负责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教师(类型II)、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另外还邀请了活跃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别创新创业培训的客座导师进行访谈。教师群体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创业环境有综合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以座谈会、个别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访谈问题如下:
(1)请谈谈你认为促成大学生积极创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2)请你对所在学校的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限时10分钟)
第二阶段的访谈问题如下:
(1)你为什么选择在大学里创业?
(2)创业初期你遇到过哪些实际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困难的?
(3)请你谈谈创业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
(4)请谈谈你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
(5)请谈谈创业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以及他对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请谈谈你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获得相关技能或方法的。
(7)请谈谈你所在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8)请谈谈你所在高校提供的哪些大学生创业便利条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对你的创业和企业成长产生了实际影响。
(9)请谈谈是什么原因影响你的创业决策,坚持创业或者放弃创业?
本研究以学生主体视角挖掘访谈内容,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到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学生的创业抉择和创业效果的影响,并提炼出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支持作用的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受到高校内部环境的重要影响。但在高校内部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作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创业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意向的形成、创业效能感的提高以及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分别产生重要的正向支持作用。以下将从原始访谈材料中分别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表现。
创业学生在提及创业抉择时常会发自肺腑地表达:“我觉得是当初听讲座时一位企业创始人的经历启发了我”“在创业初期有很多困难,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创业指导站,经常和老师交流很久”“我很佩服我的一位创业成功的学长,他的事例登载在我们的校报上,我觉得这是很骄傲的事情”“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氛围很好,相同的志趣让我们感觉到创业的路上并不孤单”等。这些表述说明高校内部的环境因素会正向影响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和创业意向的形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培育性作用。
在描述接下来的创业经历时,学生较高频次地表述了以下同类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竟意外拿了名次,得到了3000元的团队启动资金,这让我们开始试水创业”“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开办公司的流程上,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才知道可以找专门的公司代办,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创业初期我很难把握学业和创业两者的平衡,多门挂科、家长警告和辅导员老师的多次长谈,都让我几度有了放弃的念头”等。这些自我表白都在向高校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推动者传递创业孵化期的工作重点信号,希望高校内部的环境建设可以直接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孵化平台。
而在创业企业开办成功后,创业学生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类似如下的心得:“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营业额增长停滞的情况,直到我的公司从大学生创业园中迁出,落地到学校科技园区顺利对接后才走出了困境”“我的企业的市场拓展得益于一场学校校庆活动中的创业校友沙龙,在那里我认识了创业中的贵人,是他们提供的渠道,让我的产品顺利打入了我久未攻克的周边市场”等。这些经历反映了学生初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需要高校审时度势、整合资源,正向推动学生初创企业的成长。
(二)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正向支持作用
根据访谈内容,运用质性研究的标准步骤进行提炼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有三类支持作用:培育性作用、孵化性作用和拔节性作用。
其中培育性作用是促进大学生深刻认识创业活动的根本性因素。对访谈中的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由于该因素类别的作用,学生的创业意识得以开化,创业兴趣得到激发,创业知识得到丰富,创业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在该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创业活动的积极认知。培育性作用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向推动效果也在吴启运等学者的研究中得以证明,其对大学生抉择是否创业起到关键性作用,是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催化剂。
孵化性作用是促成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该类别作用效果同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即能够明显弥补创业教育时效性不强的短板,帮助学生克服社会经验不足、资金制约等现实性问题,促成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访谈的原始资料表明了高校在创业孵化期的工作重点,显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创业经历开始初期会有较强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内出现的资金问题、稍微繁杂的程序性问题以及学业难以兼顾等问题,都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
拔节性作用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访谈发现在创业活动配套齐备的高校中,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大学生创业的周期更长,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长性与高校自身的创业资源整合能力有着很大关联。而高校在创业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对接效应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创办企业的转型和成长。只有高校重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整合自身资源,扶持其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平稳对接,才能使其羽翼得以丰满。
(三)高校环境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
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对创业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尤其在低年级时作用愈加明显。历经多年的开拓和发展,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多样化,如當下学生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均能帮助大学生增长创新创业知识,获得相关体验,从而有效催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
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的认知也反向决定了高校自身对其环境主体作用的评价方式和调控策略。如果高校管理者对本校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高低的认知是外归因的方式,即认为高校所存在的受外在社会影响较大的因素即拔节性因素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高成长会产生正向作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该校学生的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那么加强对接外界资源、打通对外沟通机制将会成为后期高校创业工作的重点。如果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高低的分析是内归因的方式,即认为高校自身的培育性因素和孵化性因素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活跃度和成功率时起到决定作用,那么内部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成为高校的后续重点工作。无论是何种归因方式都会通过改变高校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后续创业行为。
本文在对访谈内容进行深入梳理,提炼出大学生在高校环境中进行创业选择及创业效果的特点,并据此得到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具体如下:
四、总结
由于高校所在地域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活动环境的天然差异,当下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性。本文的研究从高校内部着手,着重探究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明显的正向培育、孵化和拔节性作用,在良好的高校内部创业支持性环境中成长的创业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的创业知识,创业行为也会更具理性。同时,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在建设其内部的创业支持环境时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从文化、指导服务、政策和教育层面营造宽松正向的创业实践氛围。(2)从资金、场地和资源层面为创业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实践渠道。(3)从社会融资、社会资源和社会市场层面进行对接,为学生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保驾护航。只有高校管理层注重内部环境因素的优化,才能做出更加直接、精准和有效的决策,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阵地作用,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活动质量,且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董磊,孙笑浓,申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94-96.
[2]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6):94-96.
[3]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21.
[4]梁丽,龚宇平.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性思考[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7):54-56.
[5]季永波,邢洁,沈佳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7(5):179-181.
[6]吴启运.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129-131.
[7]韩春光,王淑敏.高职学生创业孵化环境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劳动,2018(10):26-31.
[8]范晓清,王皓,白钱辉.大学创业动态孵化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4-66.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性作用;孵化性作用;拔节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15-03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日益重视,我国创业整体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大学生作为综合实践能力高、知识相对全面、视野相对开阔的青年群体,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着自身优势,逐步成長为我国创业活动中重要的新生力量。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9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创业活跃程度也在逐年提升。尤其是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和一些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域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基地。
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整体态势向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体成果也逐年凸显,但是各高校间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创业活动质量的差异性也在进一步显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区位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相同城市的高校间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不平衡。为探讨差异性的来源,国内学者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如董磊、孙笑浓等的研究探索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曾建国等选取三个创业活动程度高的城市进行调研,对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苏益南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探索,梁丽、龚宇平等提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性思考,季永波等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的评判指标体系并提供了实证性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均有力地证明了创业环境对高校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向推动作用,从各个层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活跃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行性较强的解决思路。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着眼于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综合考虑对高校所处城市的文化氛围、创业政策、发展水平、经济区位等社会因素,探索这些综合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产生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促成作用。这种研究视角是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作为一体式对待,但是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立体性。因为从当前高校内部的创业支持性环境来看,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贯彻滞后、创业教育师资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欠缺、创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实践平台建设和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质量与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将高校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分离,深入研究创业学生在高校内部环境因素下的发展路径,为高校明确自身的配套着力点,从学校层面加强宏观把控和系统建设提供研究支持。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高校中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关联度最高的在读学生和高校教师为访谈对象。学生访谈对象主要选取创新创业社团的学生干事及创新创业大赛计划赛的参加者为被访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没有创业经历,但是创业意愿较强,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也比较深刻。教师被访对象主要为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负责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工作的教师(类型II)、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另外还邀请了活跃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别创新创业培训的客座导师进行访谈。教师群体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创业环境有综合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以座谈会、个别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进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访谈问题如下:
(1)请谈谈你认为促成大学生积极创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2)请你对所在学校的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限时10分钟)
第二阶段的访谈问题如下:
(1)你为什么选择在大学里创业?
(2)创业初期你遇到过哪些实际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困难的?
(3)请你谈谈创业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
(4)请谈谈你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
(5)请谈谈创业过程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以及他对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请谈谈你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获得相关技能或方法的。
(7)请谈谈你所在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8)请谈谈你所在高校提供的哪些大学生创业便利条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对你的创业和企业成长产生了实际影响。
(9)请谈谈是什么原因影响你的创业决策,坚持创业或者放弃创业?
本研究以学生主体视角挖掘访谈内容,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到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学生的创业抉择和创业效果的影响,并提炼出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支持作用的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受到高校内部环境的重要影响。但在高校内部环境中,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且作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创业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意向的形成、创业效能感的提高以及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分别产生重要的正向支持作用。以下将从原始访谈材料中分别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表现。
创业学生在提及创业抉择时常会发自肺腑地表达:“我觉得是当初听讲座时一位企业创始人的经历启发了我”“在创业初期有很多困难,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创业指导站,经常和老师交流很久”“我很佩服我的一位创业成功的学长,他的事例登载在我们的校报上,我觉得这是很骄傲的事情”“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氛围很好,相同的志趣让我们感觉到创业的路上并不孤单”等。这些表述说明高校内部的环境因素会正向影响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和创业意向的形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培育性作用。
在描述接下来的创业经历时,学生较高频次地表述了以下同类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竟意外拿了名次,得到了3000元的团队启动资金,这让我们开始试水创业”“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开办公司的流程上,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才知道可以找专门的公司代办,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创业初期我很难把握学业和创业两者的平衡,多门挂科、家长警告和辅导员老师的多次长谈,都让我几度有了放弃的念头”等。这些自我表白都在向高校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推动者传递创业孵化期的工作重点信号,希望高校内部的环境建设可以直接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好的孵化平台。
而在创业企业开办成功后,创业学生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类似如下的心得:“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营业额增长停滞的情况,直到我的公司从大学生创业园中迁出,落地到学校科技园区顺利对接后才走出了困境”“我的企业的市场拓展得益于一场学校校庆活动中的创业校友沙龙,在那里我认识了创业中的贵人,是他们提供的渠道,让我的产品顺利打入了我久未攻克的周边市场”等。这些经历反映了学生初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需要高校审时度势、整合资源,正向推动学生初创企业的成长。
(二)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正向支持作用
根据访谈内容,运用质性研究的标准步骤进行提炼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有三类支持作用:培育性作用、孵化性作用和拔节性作用。
其中培育性作用是促进大学生深刻认识创业活动的根本性因素。对访谈中的原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由于该因素类别的作用,学生的创业意识得以开化,创业兴趣得到激发,创业知识得到丰富,创业能力得到增强,学生在该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创业活动的积极认知。培育性作用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向推动效果也在吴启运等学者的研究中得以证明,其对大学生抉择是否创业起到关键性作用,是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催化剂。
孵化性作用是促成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该类别作用效果同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即能够明显弥补创业教育时效性不强的短板,帮助学生克服社会经验不足、资金制约等现实性问题,促成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访谈的原始资料表明了高校在创业孵化期的工作重点,显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创业经历开始初期会有较强的畏难情绪,这个阶段内出现的资金问题、稍微繁杂的程序性问题以及学业难以兼顾等问题,都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
拔节性作用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访谈发现在创业活动配套齐备的高校中,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大学生创业的周期更长,这与已有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长性与高校自身的创业资源整合能力有着很大关联。而高校在创业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对接效应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创办企业的转型和成长。只有高校重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整合自身资源,扶持其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平稳对接,才能使其羽翼得以丰满。
(三)高校环境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
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对创业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尤其在低年级时作用愈加明显。历经多年的开拓和发展,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多样化,如當下学生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均能帮助大学生增长创新创业知识,获得相关体验,从而有效催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
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的认知也反向决定了高校自身对其环境主体作用的评价方式和调控策略。如果高校管理者对本校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高低的认知是外归因的方式,即认为高校所存在的受外在社会影响较大的因素即拔节性因素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高成长会产生正向作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该校学生的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那么加强对接外界资源、打通对外沟通机制将会成为后期高校创业工作的重点。如果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高低的分析是内归因的方式,即认为高校自身的培育性因素和孵化性因素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活跃度和成功率时起到决定作用,那么内部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成为高校的后续重点工作。无论是何种归因方式都会通过改变高校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后续创业行为。
本文在对访谈内容进行深入梳理,提炼出大学生在高校环境中进行创业选择及创业效果的特点,并据此得到高校环境因素对创业大学生成长的正向支持作用范式。具体如下:
四、总结
由于高校所在地域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活动环境的天然差异,当下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性。本文的研究从高校内部着手,着重探究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高校内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明显的正向培育、孵化和拔节性作用,在良好的高校内部创业支持性环境中成长的创业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的创业知识,创业行为也会更具理性。同时,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在建设其内部的创业支持环境时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从文化、指导服务、政策和教育层面营造宽松正向的创业实践氛围。(2)从资金、场地和资源层面为创业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实践渠道。(3)从社会融资、社会资源和社会市场层面进行对接,为学生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保驾护航。只有高校管理层注重内部环境因素的优化,才能做出更加直接、精准和有效的决策,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阵地作用,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活动质量,且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董磊,孙笑浓,申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5):94-96.
[2]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的实证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6):94-96.
[3]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21.
[4]梁丽,龚宇平.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理性思考[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7):54-56.
[5]季永波,邢洁,沈佳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7(5):179-181.
[6]吴启运.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129-131.
[7]韩春光,王淑敏.高职学生创业孵化环境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劳动,2018(10):26-31.
[8]范晓清,王皓,白钱辉.大学创业动态孵化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4-6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