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重庆铜梁区水口镇树荫村16社的一个农家院里,就能看到一位个头不高的青年人正埋头查看蜂群的活动情况。
这位青年名叫甘远洋,在他家院落四周的竹林里,摆放着一箱箱的蜂桶,嗡嗡嗡的蜜蜂在蜂桶里进进出出。甘远洋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说:“家里养的蜂目前有80桶,加上其他村民的,全村共有200多桶蜜蜂。”
“马上就要采一批新蜜了,全村几十户养蜂户每隔两天都要去转转,防止发生意外。”甘远洋说,养蜂有较大风险,稍有不慎,蜜蜂就会跑路。
树荫村过去产业缺乏,村里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
2015年,一个消息令村民惊讶不已,村里的大学生甘远洋辞掉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创业。好不容易跳出了“龍门”,现在又回到农村搓泥巴团,甘远洋这娃娃不知是咋想的?村民们说起这事都摇头。
甘远洋一家的境况村民都十分清楚,他家6口人,爷爷80多岁,年老体弱多病,51岁的大伯甘德华为一级智残,42岁的幺爸甘德富为重度精神病患者,母亲陈登花在家务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全家的收入就靠父亲甘德果在外打零工支撑。
贫家孩子考上大学不易,而毕业后能在城市找到一份每月有四五千元的工作就相当不错了。甘远洋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家人,全家人都反对。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家人的强烈反对,不善言谈但生性一股倔劲的甘远洋只说了一句话:虽然在外工作每月有几千元钱,除去租房、交通和生活费用剩不了多少,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很难。莫小看了农村,只要动脑筋想办法人勤快,农村这片土地就不愁发不起家,致不了富。
2015年,甘远洋从城里卷起铺盖回到了村里。他作为大学生本土人才被镇里留在了村里担任村电商专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甘远洋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办起了全镇首个电商店,把家乡的农产品卖进了城市。
2016年,作为市级贫困村的树荫村在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后开始思考发展产业脱贫的路子。
“我们村山林多,满山遍野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们村有的农户小打小闹养蜂收入还可观,规模发展养蜂业,或许是一条致富门路,”在村里的一个干部会上,甘远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介绍了货真价实的蜂蜜有很大市场前景的情况,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赞同。
但树荫村过去虽然有农户养蜂,但养殖量小。如果规模发展,卖不卖得出去还是个问号,村干部面面相觑。“事在人为,我来牵头。”甘远洋当着村干部的面拍下了胸口,开始了立足家乡土地创业的步子。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甘远洋引进两群中蜂试养。没有技术,他专程到旧县街道养蜂大户家拜师学艺,还在网上潜心学习中蜂养殖技术。
“2015年,我请师傅上门指导就有好几次。师傅每次指点我都记在心里,同时边学边摸索。”甘远洋说,“我用小苏打粉装入瓶里吸引野生牛角蜂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牛角蜂既残杀家蜂又偷食蜂蜜,是养蜂的大敌。现在用这样的方法效果很好。”
经过精心养殖,2016年年底,甘远洋的蜂群扩大到15余群,2017年发展到100余群,养蜂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养蜂收获了第一桶金,甘远洋拆掉了破烂的老屋,建起了新房。镇里为支持他创业,修通了村公路连接他家地坝的100多米的水泥公路。
甘远洋养蜂把质量作为创业成败关键。从养殖、采蜜到包装,坚持生产原生态产品,不添加其他任何成分。“现在添加了其他成分的假蜂蜜充斥市场,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损害消费者健康。这种自毁招牌、害人的事我坚决不干。”甘远洋坚定地说。
甘远洋小富后不忘乡亲。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实施了在树荫村建卡贫困户和困难群众中发展50户以上的中蜂产业规划。
“按照计划,每户发展5箱以上,我负责技术指导,村民产出的蜂蜜交给我,我负责包装和销售。”甘远洋说,“为了形成品牌效应,我将树荫村的蜂蜜取名为‘远洋蜂蜜’,经过网上宣传和销售,目前已小有名气。”
在水口场镇上村里开设的电商店里,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包装的蜂蜜产品和镇里的粉葛、使君子等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经过电商平台的渠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下一步,村里还计划按照‘协会+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的“农商互联”经营模式,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央视网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旗下电子商务公司及超市设立‘远洋土蜂蜜’销售专柜,力争创造出一条特色土蜂蜜品牌之路。”谈到未来,甘远洋信心满满。
这位青年名叫甘远洋,在他家院落四周的竹林里,摆放着一箱箱的蜂桶,嗡嗡嗡的蜜蜂在蜂桶里进进出出。甘远洋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说:“家里养的蜂目前有80桶,加上其他村民的,全村共有200多桶蜜蜂。”
“马上就要采一批新蜜了,全村几十户养蜂户每隔两天都要去转转,防止发生意外。”甘远洋说,养蜂有较大风险,稍有不慎,蜜蜂就会跑路。
树荫村过去产业缺乏,村里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
2015年,一个消息令村民惊讶不已,村里的大学生甘远洋辞掉在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创业。好不容易跳出了“龍门”,现在又回到农村搓泥巴团,甘远洋这娃娃不知是咋想的?村民们说起这事都摇头。
甘远洋一家的境况村民都十分清楚,他家6口人,爷爷80多岁,年老体弱多病,51岁的大伯甘德华为一级智残,42岁的幺爸甘德富为重度精神病患者,母亲陈登花在家务农,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全家的收入就靠父亲甘德果在外打零工支撑。
贫家孩子考上大学不易,而毕业后能在城市找到一份每月有四五千元的工作就相当不错了。甘远洋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家人,全家人都反对。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家人的强烈反对,不善言谈但生性一股倔劲的甘远洋只说了一句话:虽然在外工作每月有几千元钱,除去租房、交通和生活费用剩不了多少,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很难。莫小看了农村,只要动脑筋想办法人勤快,农村这片土地就不愁发不起家,致不了富。
2015年,甘远洋从城里卷起铺盖回到了村里。他作为大学生本土人才被镇里留在了村里担任村电商专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甘远洋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办起了全镇首个电商店,把家乡的农产品卖进了城市。
2016年,作为市级贫困村的树荫村在完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后开始思考发展产业脱贫的路子。
“我们村山林多,满山遍野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们村有的农户小打小闹养蜂收入还可观,规模发展养蜂业,或许是一条致富门路,”在村里的一个干部会上,甘远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介绍了货真价实的蜂蜜有很大市场前景的情况,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赞同。
但树荫村过去虽然有农户养蜂,但养殖量小。如果规模发展,卖不卖得出去还是个问号,村干部面面相觑。“事在人为,我来牵头。”甘远洋当着村干部的面拍下了胸口,开始了立足家乡土地创业的步子。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甘远洋引进两群中蜂试养。没有技术,他专程到旧县街道养蜂大户家拜师学艺,还在网上潜心学习中蜂养殖技术。
“2015年,我请师傅上门指导就有好几次。师傅每次指点我都记在心里,同时边学边摸索。”甘远洋说,“我用小苏打粉装入瓶里吸引野生牛角蜂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牛角蜂既残杀家蜂又偷食蜂蜜,是养蜂的大敌。现在用这样的方法效果很好。”
经过精心养殖,2016年年底,甘远洋的蜂群扩大到15余群,2017年发展到100余群,养蜂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养蜂收获了第一桶金,甘远洋拆掉了破烂的老屋,建起了新房。镇里为支持他创业,修通了村公路连接他家地坝的100多米的水泥公路。
甘远洋养蜂把质量作为创业成败关键。从养殖、采蜜到包装,坚持生产原生态产品,不添加其他任何成分。“现在添加了其他成分的假蜂蜜充斥市场,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损害消费者健康。这种自毁招牌、害人的事我坚决不干。”甘远洋坚定地说。
甘远洋小富后不忘乡亲。在村里的支持下,他实施了在树荫村建卡贫困户和困难群众中发展50户以上的中蜂产业规划。
“按照计划,每户发展5箱以上,我负责技术指导,村民产出的蜂蜜交给我,我负责包装和销售。”甘远洋说,“为了形成品牌效应,我将树荫村的蜂蜜取名为‘远洋蜂蜜’,经过网上宣传和销售,目前已小有名气。”
在水口场镇上村里开设的电商店里,货架上摆放着各种包装的蜂蜜产品和镇里的粉葛、使君子等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经过电商平台的渠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下一步,村里还计划按照‘协会+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的“农商互联”经营模式,与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央视网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旗下电子商务公司及超市设立‘远洋土蜂蜜’销售专柜,力争创造出一条特色土蜂蜜品牌之路。”谈到未来,甘远洋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