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龙八井”之一的顺荡,位于云龙县城石门以北70公里的沘江畔,隶属于白石镇,是一个依山傍水、树木掩映、屋舍俨然的白族村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朴宁静的古村。
云龙是云南盐业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产盐地,唐代就有“剑川有细诺邓井”的记载,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云南盐课提举司四个,云龙“五井”就是其中之一,顺荡井设盐井盐课司,隶五井盐课提举司管辖。顺荡是一个古村,由于产井盐而拥有神秘的古盐井。我与顺荡可以说有缘,在多次亲密的接触之后,那里的山川草木和历史人文如同灵光一样,时常在我的眼前不断闪现。与顺荡古村的第一次真正接触是从神秘的火葬墓群开始的。
十年前,我作为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陪同省社科院的专家前往顺荡考察火葬古墓群。到达目的地,当省社科院的专家观看完顺荡火葬古墓群时,他们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并且迅速取出照相机开始不停地拍照。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欣喜。我虽然领会不到顺荡火葬古墓群其中真正的意义,但作为云龙人,我已然会为此而喜悦、自豪。后来,在修复顺荡火葬古墓群文物的过程中,我曾经随从分管文化的领导去过顺荡几次,那片山坡台地上的火葬古墓群永远留在了我的印象中。
顺荡火葬古墓群就位于顺荡村的莲花山上,火葬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多为横向排列,整个墓地依山势缓缓而下呈等腰三角形台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墓地现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块(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从明永乐到嘉靖年间都有。明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期,火葬墓群是当地白族墓葬,墓碑所刻死者多为杨、张、高、赵四姓,即现在顺荡居民的祖先坟茔,是整个云南省境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多数梵文及碑刻均较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这样大规模的古代火葬墓群的出现,充分说明了顺荡这片山谷的不同寻常。而每次踏访顺荡,我都会对那些曾经的繁荣和恢弘,有一种涌动的思考与怀想。
从顺荡古村火葬墓群往东走数百米的沘江上有一座古老的桥梁,叫彩凤桥。彩凤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后进行过多次维修,现存桥梁的主体结构是当代本地人进行修缮的,为单孔伸臂木桥梁。桥梁全长38.3米,宽4.7米,净跨27米,高11.33米,两岸桥墩以木枋加榫架叠,层层向河心挑出,如楼阁建筑的斗拱挑檐,用横梁衔接,桥面为木板,桥上覆盖瓦屋顶,内构建有长木凳,供行人歇息和避雨。这座桥曾经是云龙通往兰坪、剑川、鹤庆、丽江的要津,又是顺荡运盐的主要通道。可以想象,南来北往的商客、桥上休息的路人、渐行渐远的马帮、劳作归来的顺荡村的人们、蹦蹦跳跳的孩童,当时这里一定是一派繁荣忙碌的景象。
看着顺荡村边高大的树木、古老的桥梁、静静流淌的江水相互映衬,风景如画,既有美景,又有历史人文,发人幽思。过了彩凤桥往东北沿小山坡顺着石头铺成的道路行数百米,一座叫玄天阁的古老建筑独立于悬崖之上,接天连地,高大雄伟。玄天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古建筑,一层为隧道式石拱门通道,二、三层为庙宇,建筑样式独特,裙檐、出角、飞檐,结构美观,自然大气。玄天阁下临沘水,上接蓝天,连山脉之经,扼地势之要,镇八方风水,成为顺荡古村恢弘历史的重要标识之一。
走出玄天阁就走进了顺荡古村,村中数百年树龄的高大古树,安静地诉说着顺荡村的历史和变迁。整个村落背靠绵延的青山,近邻沘江碧水,是当地白族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顺荡古村所有的民居几乎都是典型的白族建筑,而且大多数建筑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袅袅的炊烟熏黑了宅院里的老屋,这些古老高大的建筑和院落,曾经默默见证过这里井盐开采的繁荣。
在村里,我曾有幸见到过顺荡村留传的白族霸王鞭和白鹤舞。村民们祈求丰收、期望长寿的愿望在自娱自乐的白族歌舞中得到自然体现,其间流露出来的活泼、乐观的生存观念,是对未来美好生活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和向往。
每次踏访顺荡古村,与这片土地和村民们亲密接触,周围都同行有许多文化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从专家学者的言说和描述中,我对顺荡古村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由衷钦佩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勤劳乐观的人们。假若没有了生活的气息,没有了生活的表情,没有了人的日常活动,没有了屋舍上面飘动的袅袅炊烟,村庄就会蜕变成一个空壳和寂寞的废墟。还好,我所喜欢的顺荡、我所深爱的顺荡不是那个样子。外来者,只是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顺荡就安静的坐落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老树,每一院老屋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我怀想着,在某个早晨,顺荡的上空,开始飘落丝丝细雨,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正牵着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的田野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脚印。
走出顺荡,站在村边的石板路上。对面青山如屏,蓝天如画,沘江两岸树木葱郁,田野里绿油油的作物在雾气青岚中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说顺荡的火葬古墓里埋葬了多少走南闯北的精英,不说这盐马古道上吞噬了多少善步的马匹,不说村里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多少远行的脚步,也不说古盐井里曾经淘出过多少繁华与热闹,如今顺荡依然山青水秀,自然古朴的迎侯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迎候着无数如我一样深爱顺荡的人,迎候着村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作者简介】张礼彬:现在云龙县志办工作。
责任编辑 左家琦
云龙是云南盐业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产盐地,唐代就有“剑川有细诺邓井”的记载,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云南盐课提举司四个,云龙“五井”就是其中之一,顺荡井设盐井盐课司,隶五井盐课提举司管辖。顺荡是一个古村,由于产井盐而拥有神秘的古盐井。我与顺荡可以说有缘,在多次亲密的接触之后,那里的山川草木和历史人文如同灵光一样,时常在我的眼前不断闪现。与顺荡古村的第一次真正接触是从神秘的火葬墓群开始的。
十年前,我作为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陪同省社科院的专家前往顺荡考察火葬古墓群。到达目的地,当省社科院的专家观看完顺荡火葬古墓群时,他们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并且迅速取出照相机开始不停地拍照。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欣喜。我虽然领会不到顺荡火葬古墓群其中真正的意义,但作为云龙人,我已然会为此而喜悦、自豪。后来,在修复顺荡火葬古墓群文物的过程中,我曾经随从分管文化的领导去过顺荡几次,那片山坡台地上的火葬古墓群永远留在了我的印象中。
顺荡火葬古墓群就位于顺荡村的莲花山上,火葬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多为横向排列,整个墓地依山势缓缓而下呈等腰三角形台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墓地现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块(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从明永乐到嘉靖年间都有。明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期,火葬墓群是当地白族墓葬,墓碑所刻死者多为杨、张、高、赵四姓,即现在顺荡居民的祖先坟茔,是整个云南省境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多数梵文及碑刻均较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这样大规模的古代火葬墓群的出现,充分说明了顺荡这片山谷的不同寻常。而每次踏访顺荡,我都会对那些曾经的繁荣和恢弘,有一种涌动的思考与怀想。
从顺荡古村火葬墓群往东走数百米的沘江上有一座古老的桥梁,叫彩凤桥。彩凤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后进行过多次维修,现存桥梁的主体结构是当代本地人进行修缮的,为单孔伸臂木桥梁。桥梁全长38.3米,宽4.7米,净跨27米,高11.33米,两岸桥墩以木枋加榫架叠,层层向河心挑出,如楼阁建筑的斗拱挑檐,用横梁衔接,桥面为木板,桥上覆盖瓦屋顶,内构建有长木凳,供行人歇息和避雨。这座桥曾经是云龙通往兰坪、剑川、鹤庆、丽江的要津,又是顺荡运盐的主要通道。可以想象,南来北往的商客、桥上休息的路人、渐行渐远的马帮、劳作归来的顺荡村的人们、蹦蹦跳跳的孩童,当时这里一定是一派繁荣忙碌的景象。
看着顺荡村边高大的树木、古老的桥梁、静静流淌的江水相互映衬,风景如画,既有美景,又有历史人文,发人幽思。过了彩凤桥往东北沿小山坡顺着石头铺成的道路行数百米,一座叫玄天阁的古老建筑独立于悬崖之上,接天连地,高大雄伟。玄天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古建筑,一层为隧道式石拱门通道,二、三层为庙宇,建筑样式独特,裙檐、出角、飞檐,结构美观,自然大气。玄天阁下临沘水,上接蓝天,连山脉之经,扼地势之要,镇八方风水,成为顺荡古村恢弘历史的重要标识之一。
走出玄天阁就走进了顺荡古村,村中数百年树龄的高大古树,安静地诉说着顺荡村的历史和变迁。整个村落背靠绵延的青山,近邻沘江碧水,是当地白族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顺荡古村所有的民居几乎都是典型的白族建筑,而且大多数建筑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袅袅的炊烟熏黑了宅院里的老屋,这些古老高大的建筑和院落,曾经默默见证过这里井盐开采的繁荣。
在村里,我曾有幸见到过顺荡村留传的白族霸王鞭和白鹤舞。村民们祈求丰收、期望长寿的愿望在自娱自乐的白族歌舞中得到自然体现,其间流露出来的活泼、乐观的生存观念,是对未来美好生活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和向往。
每次踏访顺荡古村,与这片土地和村民们亲密接触,周围都同行有许多文化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从专家学者的言说和描述中,我对顺荡古村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由衷钦佩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勤劳乐观的人们。假若没有了生活的气息,没有了生活的表情,没有了人的日常活动,没有了屋舍上面飘动的袅袅炊烟,村庄就会蜕变成一个空壳和寂寞的废墟。还好,我所喜欢的顺荡、我所深爱的顺荡不是那个样子。外来者,只是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顺荡就安静的坐落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老树,每一院老屋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我怀想着,在某个早晨,顺荡的上空,开始飘落丝丝细雨,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正牵着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的田野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脚印。
走出顺荡,站在村边的石板路上。对面青山如屏,蓝天如画,沘江两岸树木葱郁,田野里绿油油的作物在雾气青岚中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说顺荡的火葬古墓里埋葬了多少走南闯北的精英,不说这盐马古道上吞噬了多少善步的马匹,不说村里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多少远行的脚步,也不说古盐井里曾经淘出过多少繁华与热闹,如今顺荡依然山青水秀,自然古朴的迎侯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迎候着无数如我一样深爱顺荡的人,迎候着村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作者简介】张礼彬:现在云龙县志办工作。
责任编辑 左家琦